讓他們去歡慶自己的今天吧,主啊,謝謝你。
我所感激的是,我的命運與遭受苦難、忍負權貴欺壓的卑賤者聯到了一起。他們在黑暗中捂著淚眼,飲泣吞聲。
因為他們每一次痛苦的抽噎,都使你秘密的黑夜之心驟然悸動,他們所受的每一次侮辱都彙入了你巨大的靜謐。
但明天是屬於他們的。
啊,太陽,從滴血的心上冉冉升起吧,綻放出一束束黎明的鮮花,讓傲慢狂歡的火炬畏怯地化為灰燼。
【智慧心語】
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怎樣的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曆,隻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表現出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
感恩意味著一個人把過度關注自我的心態,轉向於外界、環境、他人、社團。感恩意味著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感恩意味著對天對地有某種敬畏的心態。感恩的人心中有愛,內在和諧。用愛化解了內心的恨,因而對環境對他人不會耿耿於懷,更不會有咄咄逼人的攻擊性。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體現較高社會的健康幸福指數和心理和諧程度。因為一個人隻有把目標寄托於自身之外,他才可以真正克服人生的煩惱和無意義。感恩和真誠、善良、和諧、美好是同一境界,與欺詐、虛偽、謊言、邪惡表達著相反的境界。
為此,我們的感恩教育應從以下幾處著手:
第一,給孩子投入生活的機會,讓他們明白父母之恩、他人之恩、社會之恩……激發他們內心的感恩之情。學校、老師、家長對學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小夥伴之間也不乏真情和友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一生;社會對未來接班人的關注傾情感人。所有這一切的付出,不應該在孩子完全不知情的狀態下無私地進行。隻有讓孩子們參與到生活中,才能讓他們明白每一個人的付出都是多麼不容易,才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感恩之情。
第二,教孩子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一位為他們付出過勞動或給予過幫助的人真誠地道謝。一聲“謝謝”是人際交往的基本的禮儀用語,也是表達感恩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在學校,接受老師遞送的物品、獎品或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教育,或得到同學、家長的幫助時,要真誠地說聲“謝謝”。在食堂就餐、到圖書館借書,也要對工作人員道謝。在家裏,父母兄弟姐妹長輩贈送給我們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長輩為我們做了事情時,或得到家庭成員的幫助和愛護時,也不能吝嗇“謝謝”二字。唯有如此,才能強化他們一種意識,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是別人理所應該為我們做的。來自他人的付出,都是值得我們心懷感激的。
第三,要培養孩子們關心他人、回報他人、回饋社會的意識和品質。在學校,要教育學生主動去關心辛勤工作的老師;也要主動去關心同學,特別是身體較差、學習困難、家庭特殊的同學。在家裏,不能隻顧著大人對小孩的嗬護與照顧,讓孩子懂得關心大人的身體或心情,也同樣重要。當孩子關心父母的時候,父母應該欣然地接受,並及時地給予鼓勵,強化他們這種體貼的行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領著孩子去參與公益活動。要相信,唯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創造和諧、愉悅的人生。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隻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隻有以“負責”來答複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弗蘭克
【學海泛舟】
維克多·弗蘭克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二戰前曾任維也納羅斯兒童醫院神經病科主任,1942年被關進納粹死亡集中營——奧斯維辛。他的理論的主要思想在這次經曆中受到了苛刻的考驗,這次經曆也為他的理論作了證實。他認為正是他的“活著的意義”的理論使他在死亡集中營能幸存下來。二戰結束後,弗蘭克回到了維也納,仍舊在醫院擔任神經病學科主任和維也納醫學院神經病理學教授,重新開始研究關於意義意誌對人的存在的重要性。
弗蘭克引述尼采的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能忍受。”有一個活下去的目的,才能增強人忍受“任何”煎熬的耐力。弗蘭克認為,真正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革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應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麵對這個追問,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複,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行為來答複。”
人一旦看透痛苦的奧秘,反而會把痛苦看作是值得承擔的負荷。集中營中自殺的人都有典型的論調:他們對生命再也沒什麼指望了。弗蘭克認為,最重要的是讓當事人了解“生命對他仍有所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他去完成”。這指望或工作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它使每個人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隻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人必定無法拋棄生命。
一次,一名不與當局同流合汙的舍監,安排了一場集體精神治療。舍監指出幾天來因病或自殺而死的許多難友,其真正的死因是在於放棄了希望,並讓弗蘭克替大家打氣。弗蘭克指出,隻要活著就有希望,一切可以重整旗鼓,畢竟一身硬骨還在,過去不管經曆了什麼,都可以成為來日的一筆資產,並引用尼采的話說,“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大好的時機有時往往乍然降臨——至少降臨到某個人身上。
弗蘭克在集中營中的體驗證明了這一點。人不是僅僅活著,且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麼樣子,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麼。弗蘭克認為人不是事物,“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要成為什麼——在天賦資質與環境的限製之下——他就成為什麼。正如在集中營這個生活實驗室與考驗場中,有些難友像個惡棍,有些卻宛如聖人。人在他自身內有兩種可能,去實現哪一種是由他自己所抉擇的,而非由情境所決定。人雖不能免於生物、心理或社會上各種條件的限製,但是麵對這些限製,人卻葆有選擇的自由,自由決定要順服於它或要抵抗。人是自由的,但是責任重於自由。人有責任去實現個人生命的獨特意義,此外還要對其他事物負責,不論是社會、人性、全人類或自己等。
【智慧心語】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人必須不斷抉擇,你要決定什麼樣的事物成為你存在的裏程碑。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責任。在心理治療領域,弗蘭克曾發明了不少心理治療技術,比如“矛盾取向法”,用以顛覆來訪者的態度。但弗蘭克指出,技術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除非引導病人再度發現生命意義以及天賦使命。
現時代的集體心理困擾可以說是“存在空虛”。“存在空虛”是一種個人性的“虛無主義”(可解說為“生命沒有意義”),與之相應隻能用弗蘭克創始的意義治療來處理這類問題。
弗蘭克認為,存在的空虛主要的表現是無聊厭煩。從內在而言就是感到生命無意義。弗蘭克認為,不是人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而是“他”才是被問的人。每一個人被生命詢問,而他隻是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隻有以“負責”來答複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是具體現實而獨特的,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必須讓他自己體會到他的責任,讓他自己抉擇為了什麼,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負責。必須讓他自己負責實現他的潛在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必須在世界中去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在精神中找尋。
人無法在所謂“自我實現”上找到人類存在的真正目標,人類存在的本質是要“自我超越”。人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這個意義:
(1)創造和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由此去實現“自我超越”。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決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
【學海泛舟】
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伐木工人的家庭,迫於生計,他先後幹過店員、村郵務員、測量員和劈柵欄木條等多種工作。1834年,他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當時,美國奴隸製猖獗,1854年南部奴隸主竟派遣一批暴徒擁入堪薩斯州,用武力強製推行奴隸製度,引起了堪薩斯內戰。這一事件激起了林肯的鬥爭熱情,他明確地宣布了他要“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製而鬥爭”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