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上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告訴自己說: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於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詆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複聯邦、廢除奴隸製。1862年9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製,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結束,它標誌著奴隸製的徹底崩潰。
此後,有家報社記者采訪林肯:“總統先生,請問您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是什麼?”當時記者以為林肯會認為是自己當選總統那一天。但林肯的回答卻出乎意料:“我為我當選為總統感到自豪,更為南北戰爭感到驕傲!”南北戰爭消除了美國的內亂,帶給美國人民一個團結、安定的社會局麵,沒有南北戰爭或許也不會有美國今天的強大。這就是林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為自己成就了一項事業而驕傲,而非為自己當選美國總統驕傲。
革命導師馬克思高度地評價林肯說,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
【智慧心語】
一位社會學家研究過這樣一個課題:什麼樣的人最優秀?一天,他來到一個建築工地進行調查,社會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個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工人沒好氣的回答:“在做什麼?你沒有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社會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為了每天200美元的工資,我才會做這件工作,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社會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
第三位工人熱情洋溢地回答道:“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落成之後,這裏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雖然敲石頭的活兒並不輕鬆,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的人來到這兒,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常為這份工作感恩。”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三個工人卻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社會學家分析後,得出結論:
第一種工人,視工作為苦役。可以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他將失去這份工作,甚至可能成為生活的棄兒。
第二種工人,是沒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人。他們視工作為純粹糊口的手段,他們抱著為薪水而工作的態度。他們肯定不是企業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賴的員工。
第三種工人才是最優秀的人。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絲毫抱怨和不耐煩的痕跡,相反,他們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創造力的人。他們充分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和榮譽,同時,因為他們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帶給他們足夠的榮譽。
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缺乏責任感的孩子隻會坐享其成,缺少前進的動力。遇事依賴別人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小讓他們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勞者多能”,一個人敢於承擔的責任越多,“你才能磨練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向導。
——普列姆昌德
【學海泛舟】
普列姆昌德在印度有“小說之王”美譽。他告訴我們,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向導。這與弗蘭克關於活著的意義的論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環境限製了我們的出路時,唯有責任,能夠支撐我們絕處逢生。
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隻有承當責任,才能讓人們在任何處境下找到活路,活出意義來。最為極端的事實是,曾經在二戰時期被困在集中營的各類人群,他們的悲觀與絕望是常人所難以想象得到的。很多人不堪重負,放棄了生命。但還是有一批人選擇了活下去,他們為什麼沒有自殺呢?一如電影《美麗人生》中的那位父親,他為什麼沒有在那麼暗無天日的處境下選擇自殺?為了兒女,為了親人,為了家庭,為了尚待發揮的才能……正是這種種責任,維係著絕望者纖弱的生命細絲。
【智慧心語】
現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心甘情願、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滿足孩子物質上的一切需要,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使孩子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缺乏責任心。孩子們生活條件越優越,越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感。
然而,責任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責任存乎心,終生益無窮。”正如昆德拉的一部小說名“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其生命就沒有厚重感,就越容易感到生存的空虛。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建議一:言傳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事業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諾貝爾的父親老諾貝爾對研製炸藥特別感興趣。一次,諾貝爾問父親:“炸藥是傷人的可怕東西,為什麼還要研製它?”老諾貝爾這樣回答孩子說:“雖然炸藥會傷人,但是,我們要用炸藥來開鑿礦山、采集石頭、修築公路、鐵路、水壩,為人民造福。”聽了父親的話,諾貝爾接著說:“我長大了,也要研製炸藥,用它造福人類。”可見,父親的責任感、事業心對諾貝爾的影響很大。
建議二: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家庭中要有明確的分工,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做之前可以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口頭上的指導,但絕對不可以代辦,給孩子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要知道,上天從沒有賦予一個人任何權力,若非同時讓他肩負相對的責任。居裏夫人曾對自己的女兒說:“你們長大以後,要自己去謀業。我隻留給你們精神財富,決不給你們留下金法郎。”在居裏夫人的影響下,後來女兒成了著名科學家。
建議三: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後果。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茨格拉夫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後果,他就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茨格拉夫人說:“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孩子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麵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隻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
事實確實如此,隻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他:“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媽媽沒有幫助你。”雖然隻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其實,每個孩子都想學得有責任一點,隻不過我們的父母在用錯誤的方法幫助他們。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建議四:讓孩子體驗成功。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因為任何成績都是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取得的。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