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情感不服從你,你要對正在支配你的情感加以控製,你一定要用韁繩和鐐銬限製它。
——賀拉斯
【學海泛舟】
賀拉斯是文藝理論經典著作《詩藝》的作者,同時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抒情詩大師。他築成了古羅馬抒情詩的藝術之宮,並把豐富多彩的希臘詩體移植到羅馬,在保持其優美韻律的同時,把抒情詩的狹小題材拓寬到幾乎無所不包:從個人情感到社會生活,從政論到哲理,從沉思到雄辯,從個人化到非個人化。
《詩藝》是賀拉斯的經驗之談,以書信形式寫得從容、親切而風趣。他把源自亞裏士多德的摹仿說詩學與特別強調詩教功能的羅馬倫理觀念糅合起來,闡述了他以下的詩學理論:詩源自生活,詩人應在生活中尋找題材和模特兒;詩是有機的整體,詩人對主題、內容和形式美都不可忽視,荷馬是詩人效法的典範;詩的表現應當適宜,恰到好處,不走極端;詩既要有益,也要給人愉悅,寓教於樂;詩人應追求理想,虛心聽取批評,力臻上乘,切忌平庸,否則不如把詩稿銷毀。總體而言,他認為,對於詩人而言,雖然充沛的情感體驗是必須要的,但他還是不主張詩人過分地隨從個人情緒。相反,他支持詩人們很好地掌控飄逸的情緒,隻有這樣,才能從事嚴謹的詩歌創作,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作品。
詩人尚且如此,我們平常的個體更應該注意控製自己不羈的情感。情感過度展現的情感主義者往往用情感而非理智來指揮自己的行動,這常常會讓你嚐到衝動的後果。因為情感主義者會以衝刺的速度來行動,他們隻關心眼前發生的事情,隻看到事情發展的一個瞬間;而稍有理智的人,都能冷靜地思前想後,他既懂得思考事情如何發展到現在這一步,更要仔細思量每一個決定對未來的影響。
【智慧心語】
情感的自我控製是一個人的必備素質,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為了讓孩子學會控製情感,威納博士曾經采用“平靜下來”的遊戲來訓練兒子的自我控製能力:
這個遊戲的規則是要求參加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堆木棍中移走一根,還不能碰到其他木棍。雖然很簡單,但需要遊戲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協調好自己的動作。因為設計這個遊戲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控製感情,所以,當兒子諾伯特玩的時候,威納博士可以在一旁以任何方式取笑他,但不能碰他。每取出一根木棍,他就可以得一分;如果他對取笑毫無反應,就得兩分。
兒子諾伯特全神貫注,想把綠棍下的紅棍取出來。因為太專心了,他的手有些發抖。他隻有在不碰到黃棍的情況下,把紅棍移動1/4英寸,才可以把紅棍拿出來。這時,威納博士對著他的耳朵吹了一下,弄出點噪聲,並不停地與他說話逗他,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但諾伯特完全不為所動,他慢慢地作深呼吸,放鬆肌肉,眼睛緊緊盯著目標。他知道,想要贏得這場遊戲,就必須集中注意力,不受父親的幹擾。他暗暗告訴自己,隻看眼前的目標。終於,他把紅棍取了出來,而且沒有碰到其他棍子。
威納博士認為和諾伯特玩這種“平靜下來”的遊戲可以幫助他對付所有的幹擾。這種遊戲對於兒子學會如何控製情感十分有用。不過,威納博士說,當孩子遭到取笑或別的幹擾而感到憤怒時,光告訴他怎麼做是不夠的,同時還要告訴他應該怎樣控製住自己的情感。
而控製情感首先要了解情感,於是,訓練孩子認識和了解情感在身體上的反應非常重要,這樣他就能逐漸學會自我控製了。當孩子生氣時,臉色通紅,身體發熱,這種生理上的緊張會反映在他的姿勢和麵部表情上麵。而這種“平靜下來”的遊戲訓練就是要讓孩子首先意識到生氣的狀況,然後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有了良好的控製能力,孩子就會正確地認識自己,並對周圍的幹擾無動於衷,以一種輕鬆的心態來麵對困難。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能產生極好的影響,使他們能夠在將來的生活中平靜、和諧地與人相處。
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
——狄德羅
【學海泛舟】
德尼·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學派的代表。雖然他繼承並發展了洛克的唯物主義,反對貝克萊的唯心主義,但他反對的隻是那些完全否認物質或離開肉體而談論的精神和心理。貝克萊“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狄德羅認為,那真是一架“發瘋的鋼琴”,人隻是一架有感覺和記憶能力的鋼琴。即便是心理和感覺,也是物質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他說:“這些物質因素逐步產生的結果,便是一個有感覺的生物,一個有思想的生物。”
狄德羅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唯一源泉,觀念和思維能力都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這是典型的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因此,狄德羅雖是啟蒙運動中理性學派的代表,但他並不忽視人的情感體驗,甚至為自然的情緒感受叫好。他說,人們無窮無盡地痛斥情感,把一切都歸罪於情感,而忘記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樂的源泉。因此,在他看來,情感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既不能說得太好也不能說得太壞的因素。
但是,絕對不可以為了發展理性,而抑製情感的恰當表達。情感與理性和諧地發展,才是我們應該鼓勵的正確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真正有活力、有創意的出色人才。用狄德羅的話說:“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
【智慧心語】
愛因斯坦有句話說:“情感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是多麼高超。”正是這樣的思想,使得愛因斯坦十分看重科學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他認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產生熱烈的情感才是基本的。智育中有了生命情感和理想,實質上就有了追求真與美、天與人和諧的動力和目標。”
而且,有許多研究證明,情感對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英國優生學者、心理學家高爾頓研究了“熱情”在智力活動中的作用,認為:“不存在沒有熱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沒有智力的熱情。”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瀧澤武久在談發展學生的智力時強調:“不能無視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或者成為刺激或者成為障礙。”他曾用大量實驗結果證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了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無論何等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情感教育。有豐富情感的人,才能創造出喜人的成果來。最優質的教育都是注重學生情感教育的。
在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似乎占著更大的地位,在他的許多著作中,多次、多方麵地提到教學中的情感問題。其中的四點突出之處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提出要培養個性全麵發展的學生,情感因素不容忽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從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應該是一條充滿活力和富有生氣的道路——這是整個教育工作體係的一條最重要的原則。”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嚐過學習勞動的快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後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人的不幸在我們的社會裏是一種災難,而兒童的不幸,則更是百倍的災難。……給兒童以勞動的歡樂和取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他們的心靈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
第二,注重情感因素對智力活動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個富有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麵的智力發展。”“在優秀教師那裏,學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不熄滅,是因為他們總感到自己是知識的挖掘者,體驗到因自己邊思考邊工作而帶來的愉快感。”
第三,有情感的教育,才能激發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習態度。教師關心、熱愛學生,用敏感的心靈洞悉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學生交上知心朋友,常常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們好學上進、積極樂觀的求知欲望。
第四,認知快樂的思想。所謂認知快樂,是指學生在掌握知識、探索真諦、發展智能過程中,以及在此過程中克服了困難,取得成功所體驗到的快樂情感。蘇霍姆林斯基在《寫給小學教師的話》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有一個宿願,這就是寫一本書,專門敘述如何經常地在每一節課上,在教師與學生精神交往的每一分鍾都能保持、珍惜、發揚認知快樂的精神。
此外,教師自身的情感表露也影響著情感教育。馬克思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感化別人,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時,必須加強自身的情感體驗,調動自身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育情,以情激情。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釋放自己的感情,把育人當成人生的一件樂事,盡所能地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表現出真誠的期待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