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心語】
佛經中有“悲智雙運”的說法。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語是般若,佛經雲:“般若是諸佛母,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眾生的悲願。悲願,即是慈悲之願。
悲與智,其實就是指我們的感情與理智。感情衝動是自然的,倘若過於抑製自己本能的情緒情感,過於追求完美和秩序性,過於循規蹈矩、求全責備、冷酷嚴格,就容易導致精神異常緊張,從而發生神經症狀。不過,可以通過一些辦法來消除這種精神上的緊張,讓你過上一種張弛有度的健康生活。主要辦法如下:
第一,順應自然法。
習慣於用過於理智的思維來對待問題的個體,過分地壓抑和控製自己的情緒與欲望,因此,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適時地釋放精神壓力,讓自己以不費力的狀態去處理日常的工作與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苛求自己,順其自然,事情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放下腦子裏的條條框框,放下完美情結。既要努力避免犯錯誤,也要懂得接受不可避免的錯誤和不完美。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斷地進步上,完美自會水到渠成。
第二,誇張法。
患者可以對自己過於冷靜的思考方式進行戲劇性的誇張,使其達到荒誕透頂的程度,以致自己也感到可笑、無聊,由此消除自己過分冷酷無情的表現,最終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第三,活動法。
過分冷靜思考的個體往往生活比較呆板,如果平時多參加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和集體活動,最好是一些冒險和富有刺激性的探險活動,嚐試用感性的內心而不是理智的大腦去發掘生活趣味,就能夠使自己變得活潑、有趣,實現理智與感性和諧發展。
第四,自我暗示法。
比如常常對自己說:“我要跟隨自己的感受”、“我要隨和一點,融入團隊生活”、“偶爾冒險犯錯誤,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等等,這種自我暗示的方法能夠使個體更注重感性體驗,更貼近生活本真的狀態。
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們應當避免的隻是對它們的誤用或濫用。
——笛卡兒
【學海泛舟】
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複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笛卡爾在《心靈的感情》中寫道:“一個人為感情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人,自然是要犯錯誤了,特別是這個人恰好位高權重時,就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不幸。因此,雖然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但有史以來都有因感情而誤事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感情用事”如何壞事,也常見到徇私舞弊、任人唯親等由情感所產生的社會不公正現象,這些正是感情扭曲了一個人判斷能力、蒙蔽了人的理智的實例。所以我們應當避免對感情的誤用或濫用。
不過,人類的感性與理智往往難以兩全,也難以達到和諧的平衡。要麼是感情蒙蔽了理智,要麼是理智脫離了感情。感情對於事物的認識既不可靠又不穩定,然而,隻有理智沒有情感,又有失人性的光輝。這正如雨果說的:“邏輯隻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從人類本身來的,後者是天上來的。”因此,最理想的態度應該是:在理智允許的基礎上,做到通情達理、有情有義。這也是保全感情的善意和理智的思考的最佳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在認知事物時,應謹慎地基於理智,輔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親疏遠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發揮正麵的作用。
【智慧心語】
感情是衝動的野馬,而理智如馬頭上的韁繩。感情如足,隻知奔走;理智如目,指示正路。隻有理智而沒有感情,不免失之於冷酷;隻有感情而沒有理智,便成了一個橫衝直撞的瘋癲漢。所以,情與理,如鳥之雙翼,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承,缺一不可。柏拉圖曾把理智比作禦者,把感情比作野馬。善禦的人可以使野馬貼服就範,操縱自如;但馬性暴烈,不善禦者則不免理欲失衡,發生種種衝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常有理智與感情衝突的情況。理智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而感情上或由於積習,或蔽於私欲,而不願去做;而感情上非常想做的事,理智卻又認為不該這麼做。親戚朋友間有急難上門求助,理智上認為應該伸出援手,感情上又不願受牽累;在路上撿到一包鈔票,理智上認為應該送到警察局,感情上卻想四下無人,何不自己裝起來。
然而,我們最難以對付的,恐怕是情感。因為情感是不會消失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感,卻又不能完全依靠它們。雖然感情並無惡意,但完全依靠情感生活的人,必然是沒有原則的人,也很有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為情感常迫使我們草率急促。它們告訴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件事,而且必須立刻就做!但是理智卻告訴我們要等到完全清楚我們該怎麼做,且什麼時候去做,才能付諸行動;理智告訴我們,要懂得等待,要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考慮當時的處境,而不是憑著感覺就做決定。
幸福與其說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說是用情感的這種敏感性來達到的。
——休謨
【學海泛舟】
休謨是英國哲學家、曆史學家,近代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在休謨看來,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追求幸福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那麼,什麼是幸福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在,多數人似乎都認同這樣的表述: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既然是主觀感受,那麼當人們在擁有基本生活條件的保障後,也就難以或無法為幸福劃定一個客觀標準了。
幸福,不一定與貨幣收入、物質財富的多寡成正比。當一個人處於貧困狀態時,物質財富的增加會增添幸福和快樂,而當溫飽無虞之後,個人的快樂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質財富以外的許多因素。因此,休謨說:“幸福與其說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說是用情感的這種敏感性來達到的。”如果一個人具有了那種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滿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從一首詩、一段推理中獲得的歡樂要比昂貴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歡樂更大。
【智慧心語】
人就其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內在性、直接性,而且對於人的其他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充分地感受人生、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享受幸福的生活;沒有豐富、健康的情感,就不會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生也就自然黯淡無光。心理學上將人對於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情感的感受能力稱之為“情商”。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和幸福,智商無疑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幸福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則是情商。情商是一種心靈的力量,是一種為人的涵養,是一種性格的魅力,也是一種精神的境界。
因此,要培養一個健全的、富有活力的孩子,不僅要通過教育發揮他們的智力,從而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自我的價值;更需要挖掘他們的情商,使他們不僅能夠很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調控自己的情緒,還可以敏銳地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從而及時地給予身邊的人關心與嗬護,營造快樂友愛的人際氛圍。
雖然人的品性和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但情商的可塑性很高,通過不斷地學習訓練,他們在情感技能方麵的某些欠缺完全可以得到彌補和改善。要提高情商,改善生活品質,獲得更多幸福體驗,就必須從下麵五個方麵來訓練:
第一,隨時認知自身的情緒。
在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察覺到並能對其進行理性的審視,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這種及時認知情緒變化的能力是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的基礎。不能認識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常常淪為情緒的奴隸;反之,隻有把握住自我情緒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人。
第二,能妥善管理情緒。
也就是能有效地調控自我情緒,使其表達適時、適地又適度。要會化解不良情緒,懂得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擺脫焦慮、沮喪、激怒、煩惱等消極情緒。這種能力的不足將使人時常陷於痛苦情緒的漩渦之中;反之,則能使人迅速走出生命的低潮,體驗到更多生活的樂趣與幸福。
第三,會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是指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調動、指揮自我情緒的能力。一個人要想集中注意力,激勵自我,發揮創造性,就必須具備這種能力。成就任何事業都需要對情緒加以控製,如推遲欲望的滿足,抑製衝動的情緒,保持高度的熱忱等。具備此種能力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效率,更易成功。
第四,能認知他人的情緒。
這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能力,叫做“移情(同情心)”,它是在情緒情感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能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過細微的社會信息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
第五,善於管理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管理是調控他人情緒的一種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人際互動的效能)等都與此項能力有關,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者,憑借與他人的和諧關係即可事事順利,使之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