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情緒情感篇 第二十章、優化情緒,優化學習狀態
正所謂“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樂觀的人們將生命的各種經曆都視為一次機會,即便是挑戰和逆境,也隻是一種偽裝的恩賜。樂觀情緒就是一種“良性循環”,它不隻使我們感覺較好,甚至使我們變得更好——好得足夠淬煉出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能夠創造令自己滿意的成果,並且有足夠的能力處理任何可能的不幸遭遇。毋庸置疑,一個人隻有在身心愉悅的情形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加漂亮更加出色。
盡管生活總免不了有諸多的不順,但我們手中都掌握著選擇“樂觀”還是“悲觀”的絕對權利。你笑著麵對生活,生活就會回饋你以微笑;你哭著麵對生活,生活也隻能贈你以哭泣。所以,讓我們告訴自己:“平靜地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勇敢地改變可以改變的狀況,並培養出辨別兩者的智慧。”有些無法選擇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學會放得下。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環境,但我們能夠選擇一個樂觀進取的自我。我們活在哪段,就要看到哪段的明亮處,而不是陰暗處,以讓自己的一生燦爛且美好。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
——華盛頓
【學海泛舟】
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他畢生未進大學學習,但勤奮自學,使自己具備了突出的才幹。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清代道光年間福建巡撫徐繼畬所著的《瀛寰誌略》這樣稱讚華盛頓:他勇武勝過陳勝吳廣,豪雄超越曹操劉備,且功成不居,不戀權位;創推舉之法,乃古代聖賢“天下為公”遺意之體現者。此外,還對美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的新製度予以衷心讚美。
華盛頓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卻沒有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獨裁者。他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一個至今美國仍然奉行的先例。這要有多麼的豁達,才能看透權力地位的誘惑。
華盛頓堅信,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氣,他用行動做到了孔子在2300年前就提出的一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一生是和諧且平衡的,既擁有了無人可及的成功,又沒有失去生活中的幸福,能進能退,惠及民眾。這也應該是由他滿懷希望和樂觀心態所創造而來的人生吧。
【智慧心語】
我們有兩個方法來看待世界上的事物,一個是樂觀的態度,另一個是悲觀的態度。假如你是個悲觀的人,選擇了悲觀的態度,那麼你將時時忍受憂鬱、痛苦的折磨。你的心田常常是陰暗多雨;你的學習或工作常常毀於陰鬱的情緒。然而,一旦你真正學會了樂觀,那麼,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你能夠笑顏常開;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依舊能夠微笑。你可以滿心歡喜地去完成必須要做的事情,可以在朋友中間播撒快樂與希望,營造快活、向上的氛圍。
正所謂“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樂觀的人們將生命的各種經曆都視為一次機會,即便是挑戰和逆境,也隻是一種偽裝的恩賜。曾有人將樂觀情緒形容為一種“良性循環”,它不隻使我們感覺較好,甚至使我們變得更好——好得足夠淬煉出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能夠創造令自己滿意的成果,並且有足夠的能力處理任何可能的不幸遭遇。在任何情況下,樂觀的心態都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優的情緒感覺,使我們始終處在健康完滿的狀態下。任何人,隻有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也唯有樂觀的心態和充滿希望的靈魂,才能創造出喜人的成就來,才能抓住生活中的幸福。
人的情緒困擾是由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才能身心愉悅。
——艾利斯
【學海泛舟】
艾利斯是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導者,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之間是交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思想(認知)起主導作用。可以這樣看它的作用過程: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事,人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理解或解釋。這種理解和解釋,就是艾利斯所說的“自我談話”。“自我談話”是一個人情緒與行為的指標,即一個人在怎樣理解某件事情,他就會按自己的理解對那件事情做出相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良好的理解會產生良好的情緒和行為,不良的理解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心理症狀的根源就是人的思想(理解、認識、自我談話)存在問題,問題的本質是“不合理”或“非理性”,艾利斯稱為“非理性的思考”。因此,心理輔導或治療的關鍵就是幫助當事人改變非理性的思考或思維方式,學習用新的觀念和價值來判斷和理解事情,直至產生新的情緒與行為。
艾利斯認為,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征:
(1)絕對化要求。即要求事情必須按自己的意願發生。如,“我必須得到他人的喜歡與稱讚”,“一個有價值的人絕對應該在各方麵都比別人強”等。如果一個人持有這樣的信念,他就很容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並不聽命於人的要求或命令。
(2)過分概括化判斷。即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維方式,表現為遭遇一點失敗或挫折,就覺得全盤皆輸、前途渺茫;或者,犯一點錯誤,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可救藥。
(3)災難化反應。其表現方式是,發生了某一件不好的事,就覺得非常可怕、非常不幸,仿佛世界末日來臨了,以至陷入恐慌、悲觀、絕望、焦慮的情緒體驗裏。
(4)自損性思維。持這樣的思維方式的人,往往對自己有完美要求,如果事情做得不像他要求的那樣好,或者沒有得到別人的稱讚,他會對自己說,“我是個無用的東西,是個窩囊廢!”
以上這些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常常會出現在孩子們身上。因為孩子們的思維尚不成熟,容易產生“非此即彼”的非理性思考,要麼過度樂觀,變得狂妄自負;要麼過度悲觀,整日憂心忡忡、焦慮煩躁。因此,輔導者可以借鑒理性—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們去處理這些不合理的思維方式。
【智慧心語】
同樣發生的事情,讓一個人感到非常痛苦,而另一個人卻並不那麼痛苦。人與人的區別在於對事情的理解和信念不同。一個人生活過得不幸福,並不是因為他缺少幸福的條件,而是因為他對生活的理解出現了問題。一個小孩總是學習不好,並不是由於他智商太低,而是由於他總覺得自己智商低,學不好,因此影響了他學習的情緒,進而導致他怎麼努力都無法學好。
因此,要訓練孩子們積極的情緒,就應該改變他們消極的“自我談話”。因為一個人在怎樣理解他的生活,他就會過怎樣的生活,因為他會按自己的理解對人對事做出相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些反應所產生的後果就累積而成他的生活現狀或生命光景。抑鬱者過的是消極的生活,因為他對生活的理解是消極的,甚至是宿命的。
針對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消極情緒,輔導者可以借鑒理性情緒療法的一些技巧。最簡便易行的技巧有以下兩個:
策略之一:讓當事人了解他的自我談話。
為了引導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消極想法,輔導老師可以這樣問他:“當……時,你心裏在對自己說什麼?”比如,當一個孩子考試失敗時,我們問他:“你拿到考分很低的試卷時,心裏在對自己說什麼?”他可能會說:“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我真的學不好,我總是學不好。同學們一定都在笑話我……”這就是一種很消極的自我對話,他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抑製他們的潛能發揮。
策略之二:與消極的自我對話進行辯論。
在鑒別出情緒和行為背後非理性信念之後,輔導者可以幫助當事人與他的消極的自我對話進行辯論。基本上說,辯論包括一“破”一“立”這兩個步驟。“破”是指動搖和破壞當事人的消極想法。“立”是指幫助當事人建立積極的思維。
“破”的方法如:針對當事人某個不合理想法提出質疑,讓他意識到這個想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以達到消解或顛覆它的目的。舉例來說,可以這樣質問感覺失敗的孩子:“你怎麼知道同學們都認為你很失敗而笑話你呢?”“同學們是更關注你的成績,還是更關注他們自己的成績呢?”“愛迪生為發明電燈泡而做了成千上萬次失敗的實驗,你隻是在學業上偶爾失敗,就注定自己是一個永遠的失敗者嗎?”……
“立”的方法如:針對來訪者“糟糕可怕至極”、“失敗難過之至”的信念,輔導者可采用一種“去災難化”的辦法。江光榮在《心理谘詢與治療》中舉了這樣一段對話為例:
孩子:要是我考不上大學,那真是糟糕可怕至極,我不敢想象……
輔導員:但你能想象!請告訴我,會發生的最壞事情是什麼?
孩子:我媽媽會非常傷心,我感到沒臉見人,我將不會有好前途。
輔導員:很好!讓我們先看你媽媽會怎樣傷心。她會傷心得哭上一場?
孩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