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所謂的自愛,它不同於自私,也不等於無私。自私和無私都將愛他人與愛自己對立起來,而自愛與愛人並不矛盾、衝突。“在所有能夠愛他人的人身上,都可以發現他們同時是自愛的、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幸福的”。真正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同時又是自愛的人,也隻有自愛的人才能夠給孩子以積極正麵的影響。
弗洛姆曾引用《聖經》裏上帝答應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土地“到處都流動著奶和蜜”的描述來比喻自愛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奶”象征著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哺育、關愛、嗬護;而“蜜”則象征著母親能夠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甜蜜。母親不僅要養活孩子,還應讓孩子熱愛生活,讓他感受到做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多麼的美好。大多數母親都能給予孩子“奶”,而隻有自愛的母親才能夠給予孩子“蜜”。自愛的母親,她自身就是一個熱愛生活、享受生命、積極向上、幸福快樂的母親。
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夠被自愛的父母或老師所愛的孩子也許並不多。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一些來自父母的抱怨:“為了你,我放棄了工作”,“為了你,我犧牲了我的青春和我的追求”,“為了你,我……”,我們也常常以“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來比喻老師的無私奉獻。成人總是以為隻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全孩子;隻有犧牲自己的快樂,才能換來孩子的幸福。
但是,在弗洛姆看來,父母或老師這種所謂的“愛”,隱藏著他們對生活的不滿和仇視,無形之中,孩子會感覺這樣的愛讓他們窒息,反而也產生對於生活的厭倦。“一個真正自愛的母親,不是通過壓抑自己對生活的愛和向往,不是壓抑自己的成長和創造性並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是一種負擔,她的愛是對自我和所有生命的肯定,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對孩子成長的關心和促進。被一個自愛的母親所愛,比被一個‘無私’的母親所愛更能使一個孩子感到幸福。”可見,要使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獲得愛的能力,首先要學會自愛,健全自身的人格,主動體驗生命的價值,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他看來,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舍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愛;不是否定個體,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
自愛(或對自己的愛)無非是銘刻在我們心中的感情,這種感情,鼓動人的各種愛好和欲望,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活力和希望。隻要把自愛擴大到愛別人,我們就可以把自愛變為美德,這種美德,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
【智慧心語】
弗洛姆關於愛的思考,對我國當代的兒童教育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父母或老師如何才能給予兒童健全的愛?
弗洛姆將成人對孩子的愛分為父愛和母愛兩種形式,很有現實的意義。母愛是對孩子生命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是無條件的、非功利的。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有沒有實現父母的期待,母愛都會與他同在。父愛則是有條件的、功利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為你盡了你的義務,因為你服從我”。孩子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得到母愛,但若想得到父愛就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
在弗洛姆看來,母愛與父愛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對孩子而言,母愛是被動的,過分沉溺於母愛的孩子難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也就無法真正在精神上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個體。當然,過早或過分接受父愛洗禮的孩子,雖然能夠獨立自主,但難免會變得過於刻板教條、冷漠無情。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有母愛的嗬護,又要有父愛的約束。母愛的“愛的原則”和父愛的“理性原則”雖是一對不可消除的矛盾,而教育的藝術恰恰體現於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最理想的、成熟的愛,莫過於將母愛與父愛的積極方麵結合起來,既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讓孩子體驗到身心的滿足與安全;又要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
隻有自愛、人格健全的教育者,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有能力自愛和愛人的精神上健全的人。
自愛是人生漫長浪漫史的開端
——王爾德
【學海泛舟】
王爾德是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藝術家。但他創作的童話比他其他的作品流傳更廣,幾乎傳遍了世界上每一個有孩子的地方。《自私的巨人》在王爾德童話中,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優美、最富詩意的一篇,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因自私而枯竭、因愛人而煥然新生的有趣故事。
巨人有一個很可愛的大花園,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草,美麗的鮮花隨處可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還長著十二棵桃樹,一到春天就開放出粉撲撲的團團花朵,秋天裏則結下累累果實。巨人不在家的七年裏,孩子們每天都在花園裏玩耍嬉戲。每當樹枝上鳥兒唱著歡樂的曲子時,嬉戲中的孩子們會停下來側耳聆聽鳥兒的鳴唱,並相互高聲喊著:“我們多麼快樂啊!”
然而,好景不長,巨人回來了,他粗暴地對孩子們說:“我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我不準外人來這裏玩。”於是,他沿著花園築起了一堵高高的圍牆。從此可憐的小孩們沒有了玩耍的地方。
第二年春天,整個鄉村到處開著小花,處處有小鳥在歡唱。然而隻有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巨人隻能無奈地自言自語:“我真弄不明白,春天為什麼遲遲不來呢?”
……
自私的人公開排斥對他人的真誠關懷,他們隻對自己感興趣,他們為自我攫取一切,給予令他們痛苦,而褫奪使他們快樂。他們對他人的需要漠然置之,對他人的快樂、喜好毫不用心。他們心目中僅有他們自己。於是,陪伴他們生活的,是遲遲不能退去的北風與寒冰。自私的人沒有愛的能力,也就無法享受到五彩斑斕的生活樂趣。
《聖經》中說,愛你的鄰居,如同愛你自己。然而,人生一切浪漫美好的開端,都在於“自愛”。
自私的巨人最終由於自己太渴望春意滿園的景象而允許孩子們在他的大花園裏嬉戲玩耍。他需要美景,需要鳥語花香。由己及人,他懂得了孩子們的需要,明白了孩子對於大花園的熱愛。最後,在這種“愛鄰如己”的氛圍中,才迎來了大花園的春天。
從王爾德的《自私的巨人》中,我們能夠感覺到,自私不僅損害了別人的享樂,也連同自己的快樂一道剝奪了。雖然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我們自身為中心的,我們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動首先是為了保證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幸福,不過,一旦這種以自身為中心的感情轉變成為排斥他人的自私,那就不能保證我們自己的生存和幸福了。隻有接納別人,又滿足自己的原始情感,也就是自愛愛人,才能擁有真正的美好。
【智慧心語】
培根說:那種“隻知自愛卻不知愛人的人”,最終總是沒有好結局的。雖然他們時時在謀算怎樣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而命運之神卻常常使他們自己最終也成為自己的犧牲品。縱使人再善於為自己打算,畢竟不能捆縛住命運之神的翅膀啊。
不過,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們由自私發展為自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愛能力、克製自私行為時,需要尊重孩子的這個發展特點。每個幼兒在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深信,宇宙是為他所創造的,地球是為了他而運轉的,所有人都應該是為了服務他而存在的。但到了學齡期,他們就開始有足夠的能力來體會別人也有別人的需要,逐漸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就應該抓住時機,培養孩子將“自私”轉化為“自愛”。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有同情心的孩子能夠理解其他人的感受,一旦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他們就會像對待自己的需要一樣,關心別人的需要。
其次,要強化孩子大方的行為。父母要細心地捕捉孩子每一個體貼的、愛人的行為,及時讚美他們的這一行為,那麼,這種行為就可能更頻繁地出現。
最後,要培養孩子積極的適宜的自我意識。自愛,就是從對自己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自我意識開始的。父母平時既要認可孩子的長處,肯定孩子存在的價值,又要讓孩子去接受生活的挑戰,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成目標。這種通過自豪感和能力感而建構起來的對自己的愛,才真正有助於他們將來成長為熱愛生活、幸福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