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心語】
自信的人,才能超越內心的恐懼,勇往直前。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充滿自信地迎接生活中的任何挑戰呢?
第一,改變消極的自我對話。
消極的自我對話就是指,一個人常常在心裏對自己說:“我很醜,爸媽一定不喜歡我”或者“我是一群孩子中最糟糕的”。打斷這樣的心聲,用積極的自我對話取代它。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艾利斯強調:“在許多時候,人類天生就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傾向於自毀前程;傾向於過分容易受暗示影響和過分概括化;傾向於無端地焦慮不安和生氣,並且持續不斷讓焦慮和敵意傷害自己。不管他們受過何種教育,也不論他們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長大。”因此,必須訓練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對抗這種消極的、自傷的自我對話。
第二,矯正扭曲的自我形象。
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他的自我形象會被自卑的心理所扭曲。假設你走在大街上,剛巧有兩位陌路人一邊看著你,一邊竊竊私語,這時,一旦你對自己的認識本身就很糟糕,你就有可能會覺得他們在說:“看那個愚蠢的家夥,長得好猥瑣。”這種思維方式讓你很難受,為了避免以後遇上同樣的情況,你可能會選擇回避與人親近。這又會導致你的社交活動貧乏,朋友稀少。所有這些問題最終會強化你覺得不好的觀念。這就像是一個消極的自我強化循環圈。因此,矯正自我形象是對抗自卑心理的有力措施之一。一旦你能讓自己相信,自己並不是醜或傻,別人都不這麼看,那麼,你很有可能完全地摒棄自卑情結。
第三,利用心理暗示,確立對自我的嶄新認識。
心理暗示法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礎是脆弱的,利用人們的情感和觀念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暗示也可以是建立在自我虛擬的幻想基礎上的自我暗示。兒童的認識能力還很脆弱,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要幫助兒童發展健康的自尊水平和自信能力,家長和老師就應該利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言行表現,這將是最好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應該教會孩子做自我暗示的技巧,強化他們積極的自我認識。
自信是一種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人們才能懷著堅定的信心和希望,開始偉大而光榮的事業。
——西塞羅
【學海泛舟】
西塞羅是羅馬最傑出的演說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優秀的代表,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天才作家。他的典雅的拉丁文體促進了拉丁文學的發展,從而影響了羅馬以及後來歐洲的教育。
西塞羅出身於古羅馬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載,西塞羅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學得很快並且很快成為羅馬關注的焦點,因而他得以師從羅馬執政官學習羅馬法。盡管沒有踏足學術圈,西塞羅仍舊非常喜歡詩歌。他於公元前75年在西西裏擔任刑事推事官,記載了在那裏他所見到的錫拉庫紮的阿基米德的墓碑。在這塊墓碑上記載了墓碑上最著名的歐幾裏德幾何學發現,球體的體積與和它半徑相同、高度相當的直圓柱體的比率穩定在2∶3。西塞羅癡迷於雅典的一切,甚至希望身後能埋葬在希臘。
在法律領域,西塞羅很快嶄露頭角,公元前70年,他因起訴了西西裏的前執政官加伊烏斯而在法學界名噪一時。作為一個律師,西塞羅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沒有顯赫的家族聲譽,在他之前,他的家族還沒有一個人成為過執政官。公元前63年,西塞羅成為了第一個“新人”,即家族中第一個擔任執政官的人,也是三十多年以來第一個通過選舉擔任這一職務的人。
西塞羅一生成就頗豐,都源於他對於自己一種稱之為自信的感覺。他常說,有了自信的感覺,才能懷著堅定的信心和希望,開始偉大而光榮的事業。
【智慧心語】
《隻有一份寶藏——嗬護生命的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闡述:“隻教給人知識,而沒有教給人自信心的教育稱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識有老化的時候,自信卻能讓心靈永遠不老化。”良好的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誌,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訣,更是立誌成就大事業的孩子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我們的教師不應隻把教育停留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而應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的教育總是喜歡給學生分等級,學生在攀比過程中逐漸喪失自己的自信自豪感。畢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在比較的過程中,常常會過於看重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於是扼殺了自信心理,滋長了自卑情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改變對於學生個體的認識!
第一,應把學生看作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一群孩子。有的進步快,有的進步慢;有的數學好,有的語文好;有的善於沉思,學習起來費時費力,有的善於表現,學習起來急躁衝動……然而,現今的教育過於強調統一,常常以“標準化”的方式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同一規格的產品。要求全體學生“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將他們塑造成為千人一麵、千篇一律、千腔一調的“標準件”。這樣毫無生氣、抹殺人性的教育,如何能培養活潑自信的學生?因此,作為老師,應當敏銳地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因材施教,才能幫助學生找到自信的支點。
第二,應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不僅有求知上進的需要,更有各種心理情感上的需求。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許多行為舉止,在我們成人看來是應該受到指責的,可往往是由於心靈上某種高尚的激情所驅使,如果你不明白,沒有發現這種激情,你就可能撲滅那還小小的不易發現的人類高尚品格的火花。”由於我們的教育總愛蓋棺定論,以結果論英雄,從而傷害了不少學生的心靈。比如,孩子滿心歡喜地準備了一場考試,結果不是特別優秀,但卻比之前的成績進步了不少,期待著老師來稱讚他的進步。然而,老師卻因為他的成績總體不如人意而置之不理。那麼,孩子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上進的熱誠遭受了一次無情的打擊,可能導致他從此以後都厭惡學習。因此,老師們一定要關注孩子們的心理情感需求,用敏感的情感來回應學生的需求,達到嗬護他們稚嫩的自信心的目的。
第三,應當把學生看作是有發展潛能的個體。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的班級當作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看待,而將一個優秀的班級當作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原來成績相差很遠的兩個班級,在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成績相當。可能原因就在於,原本成績較差的班級,老師誤以為這個班的學生成績都很好,對他們非常關注,充滿了信心。這種積極的情緒,鼓舞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潛能,因此成績顯著提高。相反,原本成就優秀的班級,由於老師誤以為他們是一群沒有希望的孩子,因此對他們的學習表現都持懷疑態度,極大地挫傷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導致成績下滑。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隻要給予他們信心,他們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自信就像是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調動到最佳狀態,從而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每個學生都是活潑的、獨特的,在他們身上有著無限種發展的可能性。教育育人,它本身就應該致力於啟發孩子的智慧,喚醒孩子內心深處自信的火花,給予孩子們自由彰顯個性、展翅飛翔的天空。因此,教師隻有轉變自己對於學生的看法,全方位地關注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孩子在學校中找到自信的感覺。
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不是舍己,不是自私,而是自愛;不是否定個體,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
——弗洛姆
【學海泛舟】
弗洛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是《愛的藝術》。弗洛姆認為,愛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能否產生積極的效應,在於父母是否有愛的能力。在弗洛姆看來,隻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才能使自己成為成熟的人,擁有愛的能力。而自愛,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