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八章、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3 / 3)

中國曆史上有個叫徐溥的人,他在求學期間為了不斷約束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當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就在瓶子裏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個瓶子裏放一粒黃豆。由於他嚴於律己,對自己的人品道德有著極高的追求,久而久之瓶中黃豆逐漸多起來,黑豆卻粒粒可數。憑著這種持久的自我約束,徐溥終於成為令人信服的一代名臣。

隻有自律自尊的人,才能最終得到他人的尊重;隻有自尊自律,才能成就偉業,把自己引入最光明的王國。

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邀請了一群四歲的孩子,將這些孩子聚集在一個房間裏,房間裏放了很多蜜餞。他告訴這些孩子,他們現在就可以每人取一顆蜜餞吃,但是,如果他們能夠等幾分鍾,就可以取兩顆了。

結果發現,有些小孩迫不及待地抓了蜜餞就吃;另有一些孩子耐心地等著,為了避免被在吃蜜餞的孩子誘惑,甚至蒙著眼睛,近乎煎熬地等待著獲得兩顆蜜餞的機會。隨後十四年,米歇爾一直在追隨這些孩子的成長,十四年後他發現,“迫不及待搶奪蜜餞吃的孩子”成長為低自尊的、易怒、易嫉妒的個性;而那些“能夠耐心等待的孩子”則成長為更具有適應能力的少年,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表現為更有主見、更有能力、更可靠,學業上也更出色。

但是,每個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懂得自尊自律,還需要父母不厭其煩地指導,促成孩子適宜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自律能力。

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的自尊自律意識:

第一,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提出某種需要後,父母不要立即滿足他,稍微間隔一段時間再滿足他,能夠鍛煉孩子的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能力,這是自律的核心。相反,如果父母總是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的欲望就會逐漸膨脹,養成“要風就風,要雨就雨”的霸王心理。

第二,向孩子傳達積極的價值文化。自律是對價值的內化,也就是說,個體依據自己所讚同和認可的社會規範、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隻有當父母耐心地給孩子講解各種規則,並嚴格要求孩子執行,孩子的自律才有章可循。

第三,傳授給孩子一些控製自己行為的技巧。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做了衝動的事情而後悔。這說明他們懂得道理,卻敗在行動上。因為他們意誌尚且薄弱,缺乏控製自己行為的技巧。比如,當孩子想把一盒巧克力一次吃完的時候,父母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投入到活動中去之後,就自然克製住了貪吃的欲望。

第四,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一個自律的人,首先是一個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每當孩子完成了一件特別的事情後,父母都可以巧妙地引導他們做自我思考,比如,問問孩子,這件事情做得對嗎?哪些地方做得很令人滿意,哪些地方還需要改善?……等等。父母在孩子麵前也要做積極的自我反思,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要能夠放下所謂的“麵子”,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

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學海泛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教師要善於在每一個學生麵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感到困難的學生麵前都能打開他的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達到一個高處,顯示自己,宣布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他非常重視學生情感,將情感看作是教育中最神奇的力量,尤其看重的是學生的自我尊重感,他說:“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核心,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也隻要老師真正關心學生為人的尊嚴感時,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

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感到自豪呢?怎樣才能使學生從自己取得的進步和學到的知識中體驗到自尊感呢?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堅信,通往這一目標的途徑,就在於要使知識、智力的豐富性成為學生個性的自我表達,讓學生感受由自己的內心而散發出來的智慧光芒。蘇霍姆林斯基力求實施這樣一條原則:每一個學生都要對集體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學生應當感到自己的知識、思想、技能是一種榮譽和尊嚴。

比如,他在教一年級的學生時,就跟孩子們搞一本集體創作的圖畫冊,給它取名為《朝霞》。給每人至少分一張圖畫紙,對他們說:“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愛的東西畫下來吧,並且在圖畫下麵寫一個句子,字數不要多,但是聽起來一定要像歌兒那麼美。”於是,每一個孩子都絞盡腦汁想畫出好看的圖畫,寫出美麗的詞語。每一個人都把它當成自己的光榮。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有相應的、不同形式的智力和精神交流。其用意都在於:讓學生從知識、智力生活中獲得自尊感和自豪感。

此外,老師還需要敏銳地察覺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和情緒需要。自我尊重感不單來自於對自己智能的肯定,還有情感上的滿足。教育不能隻靠空洞乏味的說教,要靠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要靠心與心的接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保護期”階段,他們期待教師具有慈母嚴父與知識傳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教師應同陽光的使者一樣,用坦蕩的胸懷去認同、信任、激勵每一位學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讓他們無一例外地均衡地享受陽光的溫暖。

【智慧心語】

自我尊重就是自我肯定和良好的自我感覺,由衷地悅納自我。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也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獨特感、能力感和歸屬感,在這四個方麵得到滿足的孩子,往往有著最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向他們傳達的關愛與重視。孩子需要家長保證,他們是多麼地疼愛他、關心他。若有可能,最好為孩子記錄他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大小成就和第一次經曆,用這種細心的行為告訴孩子,父母是多麼地重視他的存在,多麼地以他為傲。無論孩子成功與否,你都要讓孩子感到,你一如既往地愛他支持他。

獨特感則是自我尊重的核心。隻有發現了自我存在的特別價值,才能產生出穩定的自尊感。父母要多讚賞孩子與眾不同的優點,強化他們的長處。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見和夢想,尊重他們的獨特之處,讓孩子們明白,他可以表現與眾不同的自我,那是可以為父母所接受的,不需要事事遵從父母的標準。

能力感是自我尊重的支撐。不談能力的自尊,就如空中樓閣一般虛幻、脆弱。因此,一旦孩子展示他們的能力,父母要及時地鼓勵他們,稱讚他們。父母的關注點一定要聚焦在孩子做得好的方麵,而不能用否定的態度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在可能的情況下,可在眾人麵前表揚孩子某些特別出色的才能。此外,為孩子創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孩子承擔一定的風險,超越自我。因為簡單的任務往往不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反而能夠提升孩子的自尊,孩子在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真正的能力。

歸屬感跟自我尊重裏的情感有關。馬斯洛在需求層次中提出,人的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就是安全的需求,接著是歸屬和愛的需求,然後才有自尊需求。可見,歸屬感的滿足,也是升華自尊的一個方麵。孩子的歸屬感往往與家庭氛圍有關。家庭成員聯係緊密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產生歸屬感。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努力地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多投入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活動中,還可以與他們講述家族的過去、父母成長的故事等等,孩子對家庭和家庭成員了解得越多,歸屬感就越強烈。另外,同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能否在同伴中找到歸屬感,也影響著他們自尊心的發展。因此,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傳授給他們一些合適的社交技巧,並可向孩子表示,父母很歡迎他邀請朋友回家來玩。

總而言之,自尊雖不是美德,但它卻是多數美德的雙親。隻有自尊自愛,才能行得正,才能孕育純潔的道德意識和豐富多樣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