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八章、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2 / 3)

【智慧心語】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行為規則去做,言行相符,表裏如一,那他就是真正優秀的人。

一般而言,當我們處於眾目睽睽之下,例如在同學、朋友、老師、家人或其他親戚在場或監督下,我們往往能夠注意自己的言行,處處慎重。但是,當沒有人在場或監督的時候,就容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幹出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做到慎獨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貴的。

慎獨的關鍵在於要有很高的自覺性,人們常常把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能在一人獨處的時候嚴格要求自己,值得我們敬佩,它表明你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論你做什麼,都有“天知、地知、我知”,因此應該不斷鍛煉自己的意誌,每日做到“三省吾身”,養成自律的習慣。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養方式,把原本屬於孩子的責任和權利還給孩子。隻有當孩子能夠自己做主,有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意識時,才有可能真正按照自己內心的意願行事,在人前和獨處時言行一致。否則,“好孩子”行為隻可能是父母強製的結果,一旦遠離了父母,他就可能做出一些壞的事來。為此,父母有兩種方法可以參考:

第一,給予孩子選擇權。

自我選擇意味著有充分的自主權,它能培養孩子負責任的行為。如果父母事事為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就沒有任何自主性,在這樣充滿權力的環境下,他會放棄自我的約束和自我的完善。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對他們而言,是最輕鬆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地生活。這恰好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而實際上,孩子可以像成人那樣,通過自我選擇,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鼓勵孩子們做自我反思。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內在動機。能夠慎獨的人,都是遵從自己的內在動機生活著的人。父母要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孩子發自內心地期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內在動機),那他就會有持之以恒的決心來實現目標;但是,如果孩子隻是因為父母會獎勵他學習進步的行為,比如,給他100元零花錢(外部動機),那麼,一旦得到了這100元零花錢,他的學習動力就消失了。不過,所有的父母最想要做的,應該是讓孩子自覺地學習,那麼,最有效和最有權威的方法是讓他們反思。

獎勵、批評、抱怨和嘮叨都是強迫性的、外部施加的方法,這些方法往往導致抵抗情緒,孩子隻會在當時有壓力的情境下服從,一旦脫離了這個情境,他就會回到自己原始的表現。隻有動用了自覺性時,父母的要求才具有持續有效性,孩子在父母眼前和獨自一人時的行為才能一致。因此,父母要改變平常命令的口吻,而采用靈活的提問方式。有效的問題能夠引導孩子自我思考,一旦他們順著父母的引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就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學海泛舟】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麵的,如愛民愛才、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誌》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雲爾。”

劉備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才收為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誌》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誌,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範,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今人也實實在在是至理名言。“惡”有大小,就其實質而言,都屬“惡”的範疇,是違背“聖賢教誨”的。“善”亦有大小,但都是聖賢所倡導,是必須身體力行的。一個人老是以自己的過錯“很小”而放縱自己,天長日久,總會釀成大惡。反之,一個人時時處處嚴於律己,不被外界的“小惡”所引誘,清清白白為人,踏踏實實做事,“小善事”終會做成“大善事”。

【智慧心語】

在大是大非麵前,大家都知道該如何去做,而正是在一些小事上,卻體現著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善小”之事和“惡小”之事都是小事,而“為”與“不為”恰恰就是那道甄別文明與粗俗的分水嶺。

隨地吐口香糖、丟瓜子殼、折小花踩小草、寫句“到此一遊”……凡此種種,皆非十惡不赦之行徑,但卻在破壞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俗話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惡小”之事過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但令人反感,而且也使文明社會蒙羞。給老人讓個座、帶迷路的小朋友找親人、給傷心的同學一個溫暖的肩膀……諸如此類的善舉,雖不足道,卻陣陣暖人心田。

再大的好事也是從點滴小事開始的,再小的壞事幹多了,就會變成大壞事。失之小節,也許是釀成大錯的開始,因為一個人良好的素養往往體現在小節上,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反之,自律,自愛,自尊,自強,時時處處從“小”做起,也許正是長大成材的良好開端,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這方麵,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關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期望孩子具備什麼樣的品格,自己首先要做表率。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父母要教育、培養出100分孩子,必須注意自身的榜樣示範作用。換言之,隻有100分父母才能培養出100分孩子。

無論是別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畢達哥拉斯

【學海泛舟】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畢達哥拉斯。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內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

在早年的治學時期,畢達哥拉斯經常到各地演講,以向人們闡明經過他深思熟慮的見解,除了“數是萬物之原”的主題外,他還常常談起有關道德倫理的問題。

畢達哥拉斯談到過自律的問題。他說,自律是對一個人的個性的一種考驗,對兒童、少年、老人、婦女來說,能自律是一種美德,但對年輕人來說,則是必要。自律使你身體健康,心靈潔淨,意誌堅強。他告訴我們,無論是別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這與我們東方的倫理思想中的“慎獨”、“吾日三省吾身”不謀而合。

畢達哥拉斯從如何培養自律講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人的自律隻能在理性和知識的指導下才能培養起來,而知識隻能通過教育才能獲得,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畢達哥拉斯形象地描述了教育的特性:“你能通過學習從別人那裏獲得知識,但教授你的人卻不會因此失去了知識。這就是教育的特性。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好的稟賦可以從遺傳中獲得,如健康的身體,嬌好的容顏,勇武的個性;有的東西很寶貴,但一經授予他人就不再歸你所有,如財富,如權力。而比這一切都寶貴的是知識,隻要你努力學習,你就能得到而又不會損害他人,並可能改變你的天性。”

【智慧心語】

英國有一句諺語:“在永遠無人會知道真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最能反映他的品質。”的確,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若期望過一種怡然自得、心無塵埃的生活,就要懂得自律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