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八章、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1 / 3)

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八章、自律,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

英國有一句諺語:“在永遠無人會知道真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最能反映他的品質。”的確,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若期望過一種怡然自得、心無塵埃的生活,就要懂得自律自尊。

畢達哥拉斯也非常注重自律的品質,他說,自律是對一個人的個性的一種考驗,對兒童、少年、老人、婦女來說,能自律是一種美德,但對年輕人來說,則是必要。自律使你身體健康,心靈潔淨,意誌堅強。它告訴我們,無論是別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這與我們東方的倫理思想中的“慎獨”、“每日三省吾身”不謀而合。

曾國藩一輩子踐行“慎獨”,眾人心服口服地敬仰他,以至於有人用四個字來形容他——內聖外王。“慎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的品質之一,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行為規則去做,言行相符,表裏如一,那他就是真正優秀的人。

自律還需要做到的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對於現代人而言也是至理名言。“惡”有大小,就其實質而言,都屬“惡”的範疇,是違背“聖賢教誨”的。“善”亦有大小,但都是聖賢所倡導,是必須身體力行的。一個人老是以自己的過錯“很小”而放縱自己,天長日久,總會釀成大惡。反之,一個人時時處處嚴於律己,不被外界的“小惡”所引誘,清清白白為人,踏踏實實做事,“小善事”終會做成“大善事”。

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姆

【學海泛舟】

毛姆是英國小說家、戲劇家。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淩和折磨,有時還遭到老師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成為作家之後的他,更是一個精神至上的理想主義者。於是有了他對於良知的界定:“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姆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自律勝過他律的形象。《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高更為了追求理想,拋家棄子,放棄金錢地位跑到巴黎去畫畫,生活窮苦潦倒,最終客死他鄉。他隻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顧世俗的褒貶,盡管不被理解,他仍能找出自己的人生意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這種追隨自己內心需求而不逾矩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狀態。這種理想的狀態並不一定就帶來窮困,隻是不巧高更的選擇不能為他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按照哲學家柏格森的理解,這種生活就是服從良知的生活。因為“良知就像天才一樣,具有超級的直覺”,從良知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濃厚的道德氣氛中的理智光輝,以正義感為範式的正確觀念,以及富有個性的精神”。它指引我們快速地決定生活的去向,讓我們接近本能地真實存在著。它不僅監視著我們不要做出違法的事情來,更驅使著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完美境地。

【智慧心語】

盧梭說:“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生來就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我們有自己的準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還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我把這個原則稱之為良知。”所以,黑格爾認為良知是一種不用學習而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觀念。孟子也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正是因為良知對於個體而言具有這種內隱的、與生俱來的性質,所以良知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潛在和內在、自然的,自律性較高。西塞羅在其《論辯集》中說道:“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知。”

良知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作為人心中的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準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為惡,勸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知: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讚賞,而隻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知的譴責,則屬於隻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

隻有良知,能最徹底地調節人們的日常舉止和道德行為。《中庸》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但隻有良知,最易使人慎獨。古人常說,當你獨處屋中時,即使房門緊閉,也要提防“屋漏”。也就是說,有“天眼”能夠透過“屋漏”關注你的一舉一動。而“天眼”,就是天地良心。當你感到自己是一個人時,唯一的限製就是良知。

父母若要想培養一個令自己放心的孩子,就應該保護孩子的良知,教導孩子依良知行事,高度自律。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麵做努力:一是優化親子關係,讓孩子體驗積極的情感;二是獎勵孩子良好的行為,強化他們的內在道德準則,同時,還要以身作則,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隻有在孩子感到被愛和有安全感的前提下,隱藏在孩子內心的善的良知才有成長的土壤。在家庭活動中,父母應該保持積極的情緒,對孩子始終表現出溫暖和關愛,尊重孩子,不過分強調一些消極的事件,就能培養孩子積極友善的個性,從而強化他們內心的良知意識。

兒童成長過程中既會表現出一些悅人心意的行為,也會有一些非常自私的舉動。父母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些行為,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來強化或完善這些行為。父母要以身示範,來培養孩子與人分享、有禮貌、為他人著想、學習習慣等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安排特定的時間和孩子做正麵的交流,通過交流探討,讓孩子明辨是非;也可以設置一些道德上的兩難情境,比如,一個男人為了挽救自己將死的妻子,沒有錢買藥,所以到醫院裏偷藥,讓孩子判斷這種行為是否正確。大人在一旁教他們分析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樣的行為是有害的。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期望孩子表現什麼樣的良好行為,父母就應是這方麵的好榜樣。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要是父母本身都不具備良好的自律,就難以培養出自律能力好的孩子。

慎獨

——曾國藩

【學海泛舟】

曾國藩齊家、練軍、治國,功績赫然,天下矚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他刻刻慎獨,心地幹淨,從而感動了他人。當他感動了一個家庭的時候,便全家大小都自覺地遵循他的教訓;當他感動了整個軍隊的時候,便全軍上下都自覺地服從他的約束;當他感動了一帶地方的時候,則地方官民都自覺地謹守他的教化。他的後繼者李鴻章,後來政治地位比他升得更高。李鴻章接待他人時,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播弄之,唯事曾國藩,有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李鴻章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這種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證明了他慎獨之功的深厚。

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便對自己的人格有極高的期望。這種期望,不同於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他在鹹豐六年九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吾有誌學為聖賢。”聖賢是什麼?自古至今,許多人都過不了金錢關、名譽關、權勢關……過得了的,即入聖賢之域。曾國藩以他們為榜樣,可見其誌趣的超凡脫俗。聖賢們征服的雖隻是自己,卻能感動天下人。所以,豪傑們的事業如花炮,雖然顯赫一時,轉眼灰飛煙滅;聖賢們的事業則如長江大河,源遠流長,萬古常新。今天,曾國藩去世已有一百多年,已無法用權勢逼迫我們,也無法拿金錢誘惑我們,但他所寫的書,仍然是不脛而走,不翼而飛,可見其人格的力量。

曾國藩終生在“慎獨”上用功夫,自我要求極其嚴格,所以後人也將其作為讀書人的典範,認為其頗有“內聖外王”之氣象。

一般人都隻是在外觀上豔羨曾國藩的功成名遂,假如我們站在他本人的立場上,長期累月過這麼一種純潔內心的慎獨生活,又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呢?他有幾句自我總結,說得很精彩:“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原來,他一輩子都心無掛礙、自在快樂!這正是顏回的“不改其樂”的境界,也正是孔子的“樂以忘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