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七章、善用環境,磨礪品質,戰勝自我(1 / 3)

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七章、善用環境,磨礪品質,戰勝自我

冰心曾寫道:“成功的花,人們隻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就為偉人的,並非生來就是天之驕子。他們往往經受了世人所難以想象的折磨和苦難,付出了多於常人百倍的艱辛奮鬥。他們突破了人性的弱點,自強不息地完善自我的品質,才最終折服了別人,被大眾所認可、仰慕。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無可否認,不經磨練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經磨難的人終究難成大器,難當大任,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君不見,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受宮刑後,忍辱負重,嘔心瀝血著《史記》,名揚千古。蘇武牧羊,曆盡磨難,終於等到重歸漢室的那一天。

從古到今,偉人、名人大都是經過艱難曲折、坎坷不平中奮鬥出來的。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隻有超越了自身局限的人,才能笑看世間“雲卷雲舒”,才能利用好周身的環境,出類拔萃。否則,過於順利的境遇、養尊處優的舒適生活,會助長我們自身的局限。所謂“最美好的品質在厄運中彰顯,惡劣的品質卻在幸運中暴露”,這不無道理。因為“人們隻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展好的稟賦,而壞的稟賦則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展出來了。”

最美好的品質在厄運中彰顯,惡劣的品質卻在幸運中暴露。

——培根

【學海泛舟】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的初衷並不是用他的才學為文明事業添磚加瓦,而是期望仕途騰達。然而命運似乎要捉弄這位躊躇滿誌的貴族子弟。在他19歲那年,父親一病不起,年輕的培根突然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被人拋棄的人。

為了能出人頭地,培根費盡了心機,終於找到了一個值得投靠的人,那就是他姨父的政敵,女王的寵臣艾塞克斯勳爵。在23歲那年,培根出任英國下院議員和艾塞克斯勳爵的私人顧問。他過著放蕩的生活,因揮金如土,被債權人送進了監獄。是他的救星艾塞克斯把他從監獄裏領了出來。

然而,艾塞克斯勳爵突然之間失去了女王的寵信,政敵們要以叛國罪審判艾塞克斯。從艾塞克斯那裏得到好處最多的培根,見風使舵,搖身一變,竟然主動要求參加起訴。法庭上,艾塞克斯做夢也沒有想到,曾榨取了他難以計數的財產的培根,竟然指控他陰謀篡奪王位。培根的演說使群情激憤,法官以不容辯駁的事實判定艾塞克斯死刑。

56歲時,培根才如願以償,當上了他父親曾經當過的掌璽大臣,次年任皇家大法官。年歲的增長,並沒有使他的品德有什麼改變。很快,他又因受賄、舞弊,被投入監獄。出獄後,他才看透名利權勢和浮華的生活,隱居家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學實驗、哲學研究和文學創作中。

培根的一生,也應驗了他自己的一句話:“最美好的品質在厄運中彰顯,惡劣的品質卻在幸運中暴露。”在他晚年寫作中說,就如我們在針工與刺繡中常常看見的現象是,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鬱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智慧心語】

的確,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正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曾寫過著名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被譽為麵對厄運不屈不撓的經典。劇情發生在神話時代。宙斯登上權力的頂峰後,仇視人類,將火加以壟斷,想讓人類永遠處於黑暗與愚昧之中。普羅米修斯同情人類的遭遇,於是不顧天條偷火下凡,教給人們用火的技藝。宙斯大怒,派幾位大神將普羅米修斯押到遙遠、荒涼的高加索山,用鐵鏈刺穿他的琵琶骨,將他掛在高加索的懸崖上。每一天,都有一隻兀鷹來撕開他的胸腔,撕咬他的五髒六腑,兀鷹離去後,那些內髒仍然慢慢長出,迎接第二天的撕咬。酷刑持續了三萬年。普羅米修斯並沒有屈服於宙斯,而是堅強地生存下去。在被此番厄運折磨時,他依舊高呼:“愛做什麼,做吧;他可沒有處死我的本領。”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應該磨練自己麵對困難的意誌。要相信,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厄運就是性格的試金石,奇跡常在厄運中產生。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貧富懸殊也就更為明顯。即便生活安逸的人,也總有許多不能如願的物質需求。於是,總有小孩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如別人,並以此為由拒絕付出努力。曆史上有多少成就偉業的人,都是出身於食不果腹或地位低微的家庭。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莎翁為例,他不過是一個替人看管馬匹的劇院勤雜工,但他並不因身份低微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閑就從門縫或某個小孔裏偷看戲台上的演出,憑著這種無懼無畏的求學精神,終於聞名於世。

身為父母親的人更需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什麼有什麼的順境,往往使我們的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反倒是在自己缺失某種東西的時候,才能喚醒自身的力量,並看到自己的價值。就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說:“知道用什麼辦法必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其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你遲早有一天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素來沒有被你拒絕,突然碰上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要痛苦。”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無可否認,不經磨練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經磨難的人終究難成大器,難當大任,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才在孤獨中最易成長,性格在暴風雨中最易形成。

——歌德

【學海泛舟】

歌德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及哲學家,公認的世界文學巨人之一,也是最後一個試圖多方麵掌握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品格的歐洲人;其作品多產而又多樣。他在八十二年的生命史上實現了一種經常被稱為奧林匹亞諸神般的、甚至非人的智慧。

有人說,歌德是由失戀煉成的。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正是一部自傳性的短篇小說。1772年,歌德從法蘭克福到威茲拉帝國法院實習,愛上公使館秘書卡若安的未婚妻夏綠蒂。美麗的夏綠蒂正是那種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美人。舞會邂逅,歌德便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芳華十九的她。然而,名花有主。夏綠蒂雖然無限歎服歌德的蓋世才華,卻並未因此愛上歌德。還有什麼比無望的愛情更能傷害一個少年?歌德當時收集刀劍,經常晚上拿著一把名貴的短劍在自己胸膛上比比劃劃,在冥冥中體會銳利的劍鋒投進胸腔時那種一了百了的淋漓痛快。歌德沒走這條路,所以他麵前隻剩下一條路:離開。

正所謂“天才在孤獨中最易成長”,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這部小說麵市之後一炮而紅,洛陽紙貴,成為德國第一部真正獲得歐洲和世界聲譽的作品。

歌德人生中逆境無數。所有的天才詩人,在精神上都是終生向往遙遠地平線的永無停足的流浪人。他們絕不會用一生來固守一個方向。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一生都站在思想的浪尖上,風雨飄搖,有多少人欣賞之,就有多少人批評諷刺之。然而,得天獨厚的稟賦,暴風雨般的經曆,以及在暴風雨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成就了偉大的歌德,使他從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熱血青年,成長為寫出史詩般巨著的《浮士德》的成熟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