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個性品質篇 第十七章、善用環境,磨礪品質,戰勝自我(3 / 3)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的確,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前進的道路總是坎坷。但難倒自己的,不是生活環境為我們設定的重重阻礙,而是我們自己。一如汪國真所說:“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智慧心語】

人生沒有撒滿鮮花的道路,父母也不要總想著為孩子提供十全十美的人生,相反,應該讓孩子去經受生活的考驗,但教給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

美國著名企業家艾柯卡曾任福特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的總裁。他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無疑得益於他樂觀豁達的父親。他父親既是一個精力充沛、善於身體力行的長者,又是一個循循善誘、擅長做思想工作的能人;既是一個一絲不苟、懂生活、善管理的凡人,又是一個思想豁達、善於調動人積極性的智者。每當艾柯卡遇到煩惱或挫折時,父親總是不失時機地給予他安慰和信心,讓他振作起來。

每當家裏遇到困難時,總是父親鼓勵家人振作精神。不論發生什麼事,他總是全家的靠山。他最喜歡談論的話題是:人生有起有落。每個人處於逆境都要安之若素。“你得明白,生活中稍不如意的事總是有的。”艾柯卡在學校考試成績不佳或者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時,他總是這樣對兒子說:“沒有一些不如意的事作比較,你就不會真正懂得什麼是幸福了。”

同時,他不喜歡見到孩子們有誰愁眉不展,並且總是千方百計地讓他們振作起來。每當艾柯卡有什麼煩惱的事,他總是說:“告訴我,艾柯卡!上月或者去年,你有沒有這麼不順心的事?此刻你自己都記不起來了!所以你今天如此煩惱,有些事到頭來也許並不真那麼糟呢。別想它啦,明天好好幹吧!”

他父親甚至不能容忍一個陌生人愁眉不展。當全家外出到外邊飯館裏吃飯時,如果女招待員態度不好,吃完飯後他就會招呼她過來,把自己心愛的格言奉獻給她。“我要送給你一點真正的小費,”他說,“你幹這個工作為啥這麼不高興呢?是誰強迫你做女招待啦?你幹起來這麼不高興,就等於告訴每一個人說,你不喜歡你做的這份工作。你看,我們出來是為了得到愉快,卻讓你給攪了。如果你真的願意當招待員,那你就應該當一個世界上最棒的招待員,否則不如去另找一份工作。”

1973年艾柯卡在福特公司負責生產的新型轎車銷路大增,並打入西歐市場。但老板福特三世唯恐艾柯卡威脅到本家族企業的繼承權,在1978年解雇了他。同年11月,他應聘到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工作,1980年接任該公司董事長兼業務主管。此時正值公司危難之際,他首先想起的就是父親那些安慰人的話。那時候,艾柯卡常自言自語道:“爸爸啊,太陽在哪兒?太陽在哪兒呀!”艾柯卡承認,1981年他曾不止一次地準備認輸,但是,憑著回憶父親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他在那些日子裏努力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父親常說:“此刻看起來是夠困難的,但是要記住,就是這種困難也會過去的。太陽還會出來。”這一教誨激勵艾柯卡奮力拯救了瀕於破產的克萊斯勒公司。他大膽改革,到1984年,公司淨賺24億美元,他則被譽為美國新時代的英雄、企業界的超級明星。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是苦還是甜,隻是個人的感受。隻有保持樂觀的心態,才能積蓄力量突破環境的限製,超越自我,創造美好的生活。

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學海泛舟】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不過,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複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但他的確做到了“征服全世界,就得征服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於莫斯科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軍醫和徹徹底底的酒鬼,工作於莫斯科的窮人醫院。父親工作的醫院地處莫斯科的荒郊野嶺,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兒院便是僅有的地標式建築。這些景象給年紀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窮困者的憐憫深深刺痛著他的心靈。雖然父母不允許,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喜歡去醫院花園走走,看看那些曬太陽的病人,聽他們講故事。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沙皇政府逮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十年苦役、長期脫離進步的社會力量,使他思想中沮喪和悲觀成分加強,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將內心複雜的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都訴諸於紙筆,以此揭露資產階級關係的紛繁複雜。為此,有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國的深度。

苦難的人生經曆豐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對人類肉體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境界。他征服世界的武器,就是他經曆苦苦掙紮之後累積而成的強大自我。

【智慧心語】

冰心曾寫道:“成功的花,人們隻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就為偉人的,並非生來就是天之驕子。他們往往經受了世人所難以想象的折磨和苦難,付出了多於常人百倍的艱辛奮鬥。他們突破了人性的弱點,自強不息地完善自我的品質,才最終折服了別人,被大眾所認可、仰慕。

美國專門設了一個獎項——“霍雷肖·阿爾傑獎”,每年授予那些從逆境中崛起的、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獲得這一獎項的人中,很多人都能想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奧普拉,她從貧窮到成功的經曆令每個人都由衷地敬畏。

奧普拉的一生中曾發生過一連串的偶然。她生下來是私生子,母親當時才18歲,在男女關係上比較隨意,都不確定誰是奧普拉的父親。奧普拉出生後,便留給外婆養育,直到6歲,奧普拉始終和外祖母住在密西西比州德爾塔地區的一個小農場裏。

農場生活十分艱苦。外祖母在後門廊用鐵鍋煮衣服,因為當時家裏沒有洗衣機。水必須去一個井裏去提。小農場沒有室內排水設施,沒有室內洗手間,隻有戶外廁所,奧普拉每天的工作之一便是倒糞桶。從小時候開始,她就幫著照料牛、豬和雞。她沒有自己的臥室或床,而是和外祖母一起睡在一條羽毛褥子上,晚上還經常被嚇醒,因為外祖父經常進來打罵她和外祖母。

外祖母對奧普拉十分嚴厲和無情,做錯一點事情都要懲罰,甚至連她無法控製的事情也是如此。皮鞭成了奧普拉受教育的生活的一部分。

在農場奧普拉孤單無助,沒有一個朋友。她非常羨慕那些過著舒適生活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白人的孩子,他們家裏有電視和洗衣機,身上穿著從商店裏買來的衣服,可以去看電影,不會因為犯一些有意或無意的小錯而受到懲罰。雖然在她那個狹小的世界裏,挨皮鞭是家常便飯,但她也看到白人的孩子很少挨打。她還幽默地說,如果白人的孩子受到懲罰,他們得到的是“打屁股”,而黑人的孩子得到的則是“皮鞭”。他們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在家裏做的,鞋也是隻在星期日禮拜時才穿,其他時間小孩子都是光著腳。

然而,長大之後的奧普拉,卻征服了全世界的人們。她的吸引力超越了種族界限。人們對她的熟悉程度也許比我們所知道的任何一個曆史人物、當代政治人物、學者、藝術家或作曲家都要高。當新聞媒體曾一度報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有可能成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時,有人就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說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未來的奧普拉”。

奧普拉征服世界的魔力就是真實、熱情、風趣。雖然成長的道路布滿艱辛,但她沒有因此而悲觀墮落。她渴望展示自我的舞台,為此,她磨礪自我,挑戰自我,盡可能以一個完美的姿態走向公眾的視線。最終,她得到了全球人們的認可。

戰勝自我,不甘墮落,就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