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藏族飲茶(2 / 2)

藏族最隨便的飲茶者是那些出行在外的人(如馱幫),他們走到哪裏,就在那裏支鍋燒茶。

藏族最瀟灑的飲茶是在“耍壩子”、“逛林卡”之間,人們或全家老少或三五親朋,在草坪上在樹林間,搭起五顏六色的帳篷,呷一口香茶潤潤喉嚨、提提精神,便又唱又跳玩開了。

由於曆史文化的陶冶,藏族成為一個極講究禮儀的民族。

他們在日常飲茶中,講究長幼有序、主客有序;在公眾場合,講究尊卑有序。在日常家中,煮好茶必先為父母長輩斟茶獻上;對於尊貴的客人,主人要當著客人的麵用清水將茶碗洗涮一遍,揩幹後再斟茶獻上,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即又為客人斟滿,除非客人以手蓋碗表示不能再喝。親朋好友、鄰居生病或出行,人們一定要送上一壺滾燙的酥油茶,前去看望或送行。

藏族婚喪嫁娶都必須用茶。訂婚時嫁妝中得有茶,茶的多少,成為女家財富的象征。婚宴中更是少不了茶和酒。生了孩子後,同村的人和親戚都要帶上茶、酒和酥油,前來祝賀。客人進屋先給嬰兒獻哈達,祝福吉祥,隨即向產婦獻茶、獻酒表示慰問和敬意。孩子滿月出門拜佛前,要先將家中茶鍋上的鍋煙子抹點在嬰兒的鼻子上,據說這樣不會被魔鬼看到。藏族喪俗要做七七四十九天法事,每日要以酥油茶款待做法事的僧人和來客。

寺廟中飲茶更有嚴格的規矩。集體飲茶時在大殿內以僧職高低、修習等級按序坐下,由司茶僧人依序給每位斟滿一碗,喝完後將碗略向前伸,靜候司茶僧人再來斟滿。飲茶者不能出聲,不能東倒西歪。集體飲的茶來源有二,一是本寺發放,二是施主布施。後者稱為“熬茶”。熬茶者有政府官員,也有富商信徒。據記載,清代每任駐藏大臣均要定期向三大寺“熬茶”。“熬茶”者有親自前往的,也有折款交給寺廟由寺廟代辦的。這種集體飲茶和“熬茶”,給每位僧人分配的茶要平均,如果鍋裏有剩餘但又不夠每人一碗,則寧可將茶倒掉也不讓有人多吃多占。

嗜喝茶的藏族,其文化也必定與喝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藏地,關於茶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十分豐富。藏族三大格言(薩迦格言、水樹格言、格丹格言)中,有不少以茶為喻的格言、警句。專門描述茶與酒、鹽的功能和相互關係的文學作品有《茶酒仙女》、《茶和鹽的故事》等。

藏族用茶分為磚茶、金尖、金玉、金昌、粗茶等五等。俱屬發酵類茶(紅茶)。入藏的磚茶中,相當一部分用嫩葉芽製成;金尖略次,仍為上等茶;金玉茶內雜有少量茶梗,金昌則茶葉粗大、雜梗較多。粗茶多為老梗尋常。

藏族茶文化是藏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交往、相互通商和相互了解的結晶。但是藏族茶文化在內涵上則與內地茶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漢族飲茶講究“逸”、“悅”。而藏族茶文化則體現為“敬、逸、和、靜、怡”,即獻茶有禮,是為敬;用茶不羈,是為逸;以茶調食,是為和;飲茶寧心,是為靜;茶事寓樂,是為怡。

藏族的茶文化特點顯著,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體係中獨樹一幟。

注:入藏的茶稱為邊茶,由於長途轉運的需要,各種等級的茶都製成磚形,統稱為磚茶。與漢地的“磚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