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藏族飲茶(1 / 2)

第五十二章、藏族飲茶

茶的確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間”,給藏族同胞帶來美好的享受。

茶正式傳入藏地,是在吐蕃時期。盛唐的豐富物質文化成果,不能不對吐蕃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先後和親吐蕃的直接推動,唐蕃之間政治、文化、經濟的交流有了很大的發展。茶文化作為中原的一種物質文化成果在這種交流中傳入藏地是十分自然的事。

自6世紀吐蕃時期至今,藏地與內地聯係更緊密,藏族飲茶習慣由此得到了可靠的物質保證。眾所周知,藏族居於高寒、缺氧、幹燥的青藏高原,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為主,缺少蔬菜。從營養學的角度看,其膳食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茶葉中富含維生素、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單寧酸、茶堿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潤燥、利尿等功能,正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對於常年以肉食和糌粑為主食的藏族來說,飲茶既可以解膩順食、滿足生理之需,又可使人處於一種快意舒暢的精神狀態。加之茶的醫療作用、治病強身作用,這樣,茶的確是“天界享用的甘露,偶然滴落人間”,給藏族同胞帶來美好的享受。

藏族人視飲茶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藏族飲茶多采用熬煮的方式,與現今內地常用的衝泡法不同。煮茶講究火候,以茶葉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佳。牧民喜歡喝濃一些的,農區和城鎮的人則喜歡喝淡一些的。平時將茶裝入隨身的口袋或儲於家中罐內。用時先將鍋內盛水,投入適量茶葉,以猛火煮開,再以文火煎熬(也有水沸後放茶的)。熬茶時必須放少量食鹽調味,藏諺有“茶無鹽,水一樣;人無錢,鬼一樣”之說。可見茶中放鹽的重要。這樣熬出來的茶名為“清茶”。這是最普遍的熬茶法。

在康區,流行一種“茶鹵”(茶母)的方法,即“將茶一甑(約五斤)或數甑揉散,內加白土(堿)及水,入巨釜燉之,殆水煮盡,然後將鍋內茶膏曬幹,貯於皮袋中,飲時取茶鹵一掬,入開水於罐中,略一搖晃,即成黑色之濃茶,加鹽飲用。”這種“茶母”最為馱腳遠行商隊喜用。

藏族諺語有“茶渣如油,給孩子吃”之說,至今在康區和安多牧區還有一種將茶葉連湯都吃掉的飲茶方式,稱做“糌粑茶”。先將茶葉烘幹,在臼中舂為細末,用時將茶末投入水中熬煮,待茶汁漸濃時,再撒入一些糌粑麵和少量鹽,使茶湯成為稀糊狀。這種茶喝後令人體力驟增。

將牛奶或羊奶摻入清茶即為“奶茶”。方法是清茶熬好後(一般熬得淡一些),舀鮮奶適量倒入茶鍋中,使茶、乳混融均勻,即可食用。這種茶奶香濃鬱、味鮮帶甜,牧區和農區的人都喜歡喝。

在拉薩等地,人們時常喝“甜茶”,雖仍以茶加牛奶做成,但略異於“奶茶”。頗似歐洲人喝的“奶茶”。此茶是近代以來首先在貴族中流行開來的。有加糖的和不加糖的飲法。

在藏地,最講究的茶要數“酥油茶”。把熬好的清茶倒入專用的茶桶(藏名為“酷摩”)中,加入酥油、鹽、雞蛋、核桃仁等,用一個底端有帶孔圓盤的攪拌棒(藏名為“加羅”),在桶內上下抽壓,直至油、茶充分融合後既可斟飲。此茶入口酥潤、香味四溢,能防止嘴唇幹裂、增強體力、增加熱量,最受藏族同胞喜愛。藏族同胞比喻其製作方法是“由般若而至法華,轉熟酥而成醒醐”。

藏族諺語有“漢家飯飽腹,藏家茶飽肚”之說,形容藏族人嗜茶之普遍,飲茶量之大。一般情況下,藏族無論貧富,“每天至少飲茶五六次,每次人必數碗”。農閑的時候,人們愛圍坐在火塘前,邊喝茶邊話家常,一些老年人一邊搖著轉經筒,喃喃地念著六字真言,一邊悠閑地喝茶。飲茶與信仰、祈求來世與享受現實便這樣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放牧的人飲茶另有情趣,當牛羊自由自在地於草原上食青草,便拿出小鍋,撿來三顆石頭支起鍋便成灶,用羊皮風袋將幹牛糞和荊枝吹燃,便悠悠然熬起茶來。

飲茶更是僧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茶能使僧人“神智清醒、勤奮修行、增進智慧”。寺廟中通常每日要集體飲茶3次,即在早、中、晚3次誦經禮佛活動後,由司茶的僧人依次給每位僧人斟茶,一般為酥油茶。此外,在各種祈禱法會和祭神、跳神、講經法會期間,因每日集會多達六七次,集體飲茶的次數也相應增加。寺院經常進行的辯經活動中也要給僧人施茶,當辯論得口幹舌燥時,飲茶怡似甘露沁脾,令人神思飛躍、妙語連珠。藏傳佛教僧人在修完一定課程後,有一個靜修的階段。修密法者在經過三年露台苦修後,要入暗室再靜修三年。此間,一口茶鍋、一袋糌粑、一些茶葉和酥油便成為其生活之資。當肢體麻木、神思困倦時,喝一碗濃茶,頓令氣脈運轉、倦意全無。密宗認為,在修習最高級無上瑜伽方便道時,食物能幫助“攝界歸脈”,打通全身脈結,“生出樂、明、無分別的境界”。因此靜修僧喝濃茶的行動,又具有“以欲樂為道”的宗教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