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藏地服飾
藏族服飾華麗張揚、色彩絢麗,正如藏族同胞熱情奔放、樂觀開朗的性格。
藏地的服飾豐富多彩,大到藏袍,小到戒指,無不體現著藏民族獨特的服飾藝術。草原上的節日,正是藏民族各地區男女老少盡情展示藏裝、藏飾的大好機會。藏族服飾華麗張揚、色彩絢麗,正如藏族同胞熱情奔放、樂觀開朗的性格。
藏族服飾
早在吐蕃王朝時期,藏族服飾在經過了長期演變後,發生了較大變化。首先是豐富了形製。大體形成了以南部工布、尼洋、波蜜地方形製的農耕俗裝,以北部象雄、蘇毗地方形製的遊牧型俗裝,南北部地方形製之間具有較明顯的特征。南型較輕靈舒展,北型多厚重寬大。以常服為基本樣式,重視領袖的裝飾,結合首飾和佩戴,衣著也明顯超越了護體禦寒的功能,具有強烈的美飾作用,女裝的美化功能大為突出。拉薩上層人士的服裝體現出對華麗貴重的追求,等級身份也通過服裝來體現,更豐富了著裝的樣式。主要特征是重巾、冠的高大,袍襟袖的寬敞,講究領的美觀,好配纓絡。同時,僧侶裝在南亞紗麗形製基礎上,強化了藏民族的精神寄托而自成體係。軍士裝也相對有別於西域一帶的形製。可見,早在吐蕃時期,已具備了藏民族服裝的基本特征。
隨著編織工藝的進步和絲織業的出現,使藏民族服飾在材質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同時,吐蕃時期的紡織工藝受到波斯、天竺、尼婆羅、中原唐朝的影響,使吐蕃時期藏族服飾在質地、式樣和裝飾上都比早期有了較大的發展。此時金屬飾品的出現和豐富更使得藏族服飾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麵貌。在敦煌吐蕃時期的158窟壁畫中,有兩位侍者相伴隨的一位讚普王,其造型所展現的種族風格和民族服飾特征十分突出,頭部有暈輪的吐蕃讚普與他右邊的侍者都戴有頭巾,讚普的頭冠上有高聳的波斯樣式凹槽,可見其波斯服飾的影響。另外,隨著波斯、唐朝中原花緞、綢錦、綾羅的引進,讚普、王妃姬大臣也以穿絹綺為美。“耳墜像蓮池中的月影,衣裳飄灑如清風碧波,肩帔宛如彩虹,汗衫仿佛是紅蓮彩絲織成。”貴族服飾的色彩以金黃色為基調,黃色所具有的象征高貴、富有、神聖如日月般燦爛永恒等特定的審美意義,而成為貴族服飾的專用色彩。
以絳紅色調為主的僧服呈現出莊重、威嚴、熱烈的情緒,則是對雪域高原大自然色彩審美視覺感官的互補。也體現著藏民族“以赭麵為媒”的神靈崇拜意識和對紅色所象征的靈魂崇拜等深邃內涵的追求。是藏民族獨特的服飾審美觀和精神氣質的展現。
黃色和絳紅色體現著圓滿、充實和富麗,而圓滿、充實及富麗之美的觀念又集中體現在藏族人民的服飾上。絢爛多姿的色彩表現,是藏地文化的一大特點。圓滿、充實及富麗之美的觀念不僅體現在服飾上,還體現在藏民族其他領域。比如建築。從色彩心理上講,絳紅色帶有為言行,使人聯想到莊嚴、活力、勇氣和熱情。絳紅色還可以讓人的心逐漸穩重下來。
此後,藏區僧侶服飾形製基本沒有多大變化。
藏族普通世俗百姓的服飾也是豐富多樣,藏袍是藏族服飾的主要衣裳。康巴、衛藏、後藏各地域之間藏袍樣式不盡相同,但是基本結構是寬腰、大襟、長袖。牧民著皮袍、氈袍、家袍,農業地區著氆氌袍。由於藏族服裝的基本特征,腰帶成為必不可少的主要附著飾品。各種腰佩、吊飾,係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和兩側,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尾飾。男性著寬大的長褲,套在皮靴裏。男女均喜戴氈帽或皮帽。婦女的發式多樣,各地也不盡相同,或編無數小辮披在後背,或梳得高而尖凸,稱為“推髻”。“推髻”跟後來的“卜主”發型極為類似。世俗服飾色彩以白色和絳紅色為主,體現著藏族人民尊白色為純潔、高尚、吉祥;尊紅色為太陽、火眼、熱烈和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