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小昭寺
亙古不變的日出日落純一的形式,造就了四季更替的豐富和五行運轉的玄奧。這種純一的形式不僅僅是種形式,也是一種莊重的儀式。
拉薩之美,除了布達拉宮、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之外,更多地體現在不經意之間闖入的那些小街道——藏式民居聚集的地方。街道上永遠有那麼多的人,隨處可見一家家賣酥油的店,曲徑通幽的石板路、古老的門洞、穿洞而過的手搖轉經輪、慈眉善目的藏族老奶奶……
而小昭寺以古樸而平實的模樣出現在小街道上,似乎應該也是意料之中的。小昭寺始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的641年(藏曆鐵牛年),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築麵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供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以及諸多珍貴文物。小昭寺位於拉薩北京東路北麵一條小街上,坐西朝東,由庭院、神殿、門樓、釋迦牟尼佛像、屋麵金頂和內外轉經回廊組成,占地麵積約4000平方米。小昭寺全名為“甲達熱木齊祖拉康”,意為“漢虎神變寺”。小昭寺是漢語稱謂;小,是與大昭寺相對而言;昭,藏語為“覺臥”的音譯,是“佛”的意思。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廳、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黃色琉璃瓦,金光閃閃、淩空摩天,佇立其上,可以觀看到拉薩各個方位,蔚為壯觀。
實際上,小昭寺沒有想象中的金輝輝煌,但其香火已經延綿逾千年。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赤金像,行經現在的小昭寺時,木車陷入沙地。公主通過曆算,決定把釋迦牟尼像安放於此處供奉,遂建小昭寺。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竣工、同時開光,大門朝東,以寄托公主對家鄉父老鄉親的思念。
小昭寺主殿原來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等身像,大昭寺主供尼泊爾赤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等身像。後來,鬆讚幹布逝世後,遵照文成公主的旨意,兩座佛像換了位,把尼泊爾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佛像供奉於小昭寺。
著名的拉薩上密院也設在小昭寺中,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僧人研讀佛經頗有成績的喇嘛進一步深造、修習密乘的地方。上密院堪布同時兼任小昭寺住持。
在這裏,人們會感覺曆史仿佛被定格,時光卻刹那間滄海桑田般逝去。
龜裂的雕花盤龍門柱支撐著風雨飄搖陳年的老寺,古老的塵封的味道裏浸滿酥油、桑柏和藏香。轉經的人流川流不息,圍繞著經堂、釋迦牟尼像四周狹窄的通道,默誦著經文,順時針向前走。他們專心致誌,沒有交談,沒有喧嘩,尾隨著前邊的人向前走。走到釋迦牟尼塑像兩側,那裏專門設有膜拜的小窗口,信眾可以在釋迦牟尼塑像的膝蓋上叩頭膜拜,奉上哈達。這一切,都是在經堂裏傳出的誦經聲中完成的。
望著慈眉善目的釋迦牟尼塑像,我祈願能成為那案頭一盞小小的酥油燈。在單純而悠長的日子裏慢慢去體味生命的本質和佛法的曼妙!
小昭寺老人背影
火,乃是因生息在極為苦寒的青藏高原上,在那裏,火不但可以帶來光明,驅散猛獸,可供熟食……更重要的是沒有火就無法生存。正因為如此,藏傳佛教密宗舉行的火供儀式是神聖和盛大的。
亙古不變的日出日落純一的形式,造就了四季更替的豐富和五行運轉的玄奧。這種純一的形式不僅僅是種形式,也是一種莊重的儀式。是儀式就有章法、就有過程、就有約定俗成的模式。儀式是對萬物的一個非常虔誠的禮節。遠古的宗教活動的聖典或春祈秋報的祭祀等等,無論其如何發展,它也同樣是種儀式。儀式是形式的血肉之軀,形式是儀式的丹爐。所以,儀式是滾動於形式之中的一枚金冊,即使不變化,也照樣驚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有它自己的藝術土壤,這種土壤培育了其藝術的內容與形式。
火供儀式——喇嘛們彼此密切地配合著,誦經的誦經,添火的添火,進行著一項隻有密宗信徒才得以了解其真正含義的極其神秘的儀式。
7月29日18點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