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又傳出某某劇組在九寨溝拍片子,破壞了那裏的生態環境,引起非議;某某電視連續劇在……拍攝,破壞了那裏的生態和植被……難道這些劇組的製片人、導演真的沒受過教育,是一個個地地道道的白癡嗎?不是。這些人個個受過高等教育,個個在各種頒獎儀式上領過各種獎,都是人物呀!就是這些人物們,隻想著自己的名和利,拿遺產不當回事兒。真令人失望!
記得看過一篇報道,好萊塢一部名為《沙灘》的電影在泰國公映時,曾引發許多泰國人的抵製和抗議,原因是該片在泰國一著名島嶼拍攝外景時,對該島的原始生態環境有所破壞,盡管攝製組已盡力彌補,但仍引起當地民眾的強烈抗議。人家一個島嶼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林芝的古柏樹王國呢?
再來說說倒下的這棵古柏,樹幹倒下了,樹根又衍生出新的生命來,這是一種多麼在乎生命、多麼頑強的求生欲望和精神啊!在這樣的精神感召下,我們的管理者應當為之心動,拿出點實際的行動,為它,為更多的古柏做點事,別讓狂風暴雨把別的樹都吹垮。
我們期望著。
不知從何時起,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冰川和森林,正是這個世界正在消失的東西,正在被人們忽視甚至被遺忘的東西。不要讓它們變成鏡頭的記憶和本來的傳說,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真思考的課題。
當我們在世俗中任意揮霍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且毫無感激。於是,我們還會有感動嗎?
當一棵樹被遊人刻劃得遍體鱗傷仍堅強地挺拔著,我們還會感動嗎?
當一棵樹被狂風暴雨刮倒而根部又獲重生,你會感動嗎?
如果你能感動,你的血管不曾硬化、你的神經不曾衰弱。
我有理由相信,感動是條寬厚的河道,承納生命、承納世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間無限豐富的奇樹異草是大自然隱秘的詩句,它告訴人們應當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體味人生的美好……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舒馬赫提出的“超經濟學”,一部分涉及人,另一部分涉及的是環境。
他對人類愛護自然問題憂心忡忡,苦口婆心:“釋迦牟尼教導每個優秀的佛教徒每年至少種植一棵樹,並且照料它紮根成活。隻要遵守這個教導,整個印度的廣大領土就會為森林所覆蓋。沒有灰塵、水量充足、綠樹成陰、食物和材料豐富。想象一下吧,要是讓印度每個健康的人、男人、女人、孩子去做這樣一件小事情,每年種植一棵樹並照料它成長,連續五年,就可以提供20
億棵茁壯成長的樹木。”
他提出妨礙解脫的不是財富,而是對財富的迷戀;不是享受舒適,而是對舒適的渴望。我們還應該更深入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在環保問題上,如果沒有方向性指導思想、僅僅在技術層麵上施展一些雕蟲小技,我們就會成為顧頭不顧尾的企鵝。
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類才可以達到幸福。
美,眾所皆趨。要欣賞美,就不要破壞美,要欣賞美就要保護美。
我相信,任何一個穿越川藏線的朋友,不會隻為仰慕藏傳文化,更會豔羨“西藏江南”魅力的原始森林及綠色植被。我就是其中一位羨慕者,望著滿眼的參天古樹、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白雪覆蓋的山峰,聽著古老的傳說,這種童話般的世界也隻有在川藏線上,在美麗的林芝、米林、察隅、墨脫,在香格裏拉、理塘、巴塘、丹巴領略到。置身其中,仿佛置身於佛界仙境、世外桃源。這樣的享受,可謂大美之享受,有誰會拒絕呢?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可以戰勝大自然。從終極來看,人類永遠不會戰勝大自然,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力量和智慧都來自大自然。倘若沒有大自然,我們什麼都不是。
如果你發現身居鬧市的家中不宜平心靜氣的話,你就要有創意,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永遠是靈感的泉源。偉大的橋梁、偉大的水壩、偉大的摩天大廈往往使人無動於衷,隻有大自然可以令人產生一種敬畏,而後轉化成為幸福感。當月亮在無雲的夜空莊嚴而緩緩升起時,你可以讚歎,並利用月光的靜美來安靜你的心,讓你那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那麼,請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讓喧囂打住。
請仔細聽,空中似乎彌漫著鳥鳴,不是似乎,確實;麻雀呼朋喚友的啁啾聲,喜鵲相逐的歡鬧聲,還摻雜有不知名的鳥引吭高歌。天邊,近前,歌聲一片,以前怎麼沒有?不是沒有,是從未在意,從未用心聽過!城市的喧鬧漸漸離去,馬達聲也不再真切,我仿佛置身於鳥兒的音樂會中,這音樂覆蓋整個天空,雖無夜鶯婉轉,但也不失美感靈性。
想象中,當明月悄悄攀上柳梢頭,和著遠處似有還無的潺潺的流水聲,伴著草叢中蟲兒噓噓的低吟,鬆濤柏王的演唱會開始了,它們悠然地舒展著甜美的歌喉……多美的景色,童話一般。
麗雨洗去陰霾,
天空顯得通透湛藍;
讓微風梳理山的長發,
讓紅日棲霞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