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筆日神山
筆日神山之所以叫做神山,是因為它是林芝人轉經的山。
林芝的筆日神山,每到藏曆的四月十五這一天,就要舉行更換經幡的儀式。當舊經幡被取下時,人們便去爭搶舊的經幡。據說,舊經幡吸附了神山的靈氣,可以消災避難。
夏季裏走進筆日神山,山裏寧靜而安詳,連心裏最沒詩意的人踏著木板棧道、行走在蒼鬆翠柏中,恐怕也能生出些意境來。綠色,當然是主角了。然後,踢踏的腳步聲緊隨其後。有時,一隻精靈似的小鬆鼠也參與進來了。當看到小鬆鼠時,我們不約而同都停住了腳步,生怕嚇壞了它。它無聲無息地從一棵鬆樹上跳下來,撲閃著兩隻閃光的眼睛,東瞧瞧西看看,倏忽之間便躥到一棵樹上,再跳向另一棵樹梢,一閃,不見了。
這時,我們的觸覺一下子靈敏了起來:聽到嘩嘩如洪水奔湧的聲音了嗎?那是山上鬆樹發出的濤聲;看到七彩斑斕的色塊點綴於綠色之間了嗎?那是經幡在風中飄動;讀到經幡上所寫的文字了嗎?那是藏族同胞的點點心意片片真情;聞到花香草香相混合而成的情緒清新劑了嗎?那是筆日山中木製棧橋搭起來的浪漫;看到鬆柏之間鬆鼠跳躍的身影了嗎?那是鬆鼠們歡樂的剪影……
蜿蜒在筆日山林間的棧道,仿佛是一條絲線,把沿線的道道美景穿成了一根光彩奪目的項鏈。整個棧道用木頭支撐。在棧道上,有亭閣依山而立,人們走累了,小憩一番,臨閣觀景,別有一番風味。進入筆日神山,我們的雙腳踏在鬆木板搭建而成的棧橋(轉經路)上,呼吸著清新甘冽的空氣,我們渴望著快點登頂。因為有一種出離塵囂的超脫在那裏等待——它占據我們的欲望空間,贏得了我們整個的心靈。
轉經之路而實際上轉經的路很長,不允許我們疾步前進。我們便放慢了腳步,取出照相機、攝像機,邊走邊拍下眼中的美景。
站在筆日神山俯瞰林芝,依河而建的林芝像個巨大的棋盤,新建成的城區錯落有致,高樓林立;老城區風貌依舊,像個內地的中等城市。從林芝開始,川藏線始終沿著尼洋河逆流而上。老城區就建在尼洋河衝刷而成的河穀裏。尼洋河是一條水質清澈、流淌在綠樹叢中的秀美的河,它將伴隨著川藏線一直到拉薩河流域。筆日神山聳立在河畔,林芝城跨河而建,既依傍山勢河穀,又臨大河,故而美得養眼。那是天造地設的城市嗎?不,那是人們放養心靈的牧場,其中蘊涵了堅韌的信仰和虔誠。在這裏,每天都可以遇上善良友愛的朋友,每天都可以欣賞到美得無話可說的自然景觀,我們的心每天都被這些相遇和美溫暖著喚醒著。
在城市裏生活的人常常會處在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中——都市、鄉野,渴望鄉野,想要現代。生活在都市,聽著都市人的笑語喧鬧聲,感受著現代都市的忙碌,人們便渴望著鄉野的寧靜;渴望那份休閑;渴望那種質樸;渴望那種單純。偶爾到鄉野住上一段時間,看著漆黑一團的村莊,聽著稀稀疏疏的蟬鳴犬吠,感受著鄉野的靜謐,人們又會懷念起都市的感覺,喜歡那份燦爛,喜歡那種熱鬧,喜歡那種自在……人的生活,就如在林芝生活的人,並不矛盾,協調地伴隨左右。推開家門就是都市的生活情調,出門便有鄉野山水的意境,鄉野有鄉野的妙,都市有都市的美,皆可享受,難以取舍!
筆日神山之所以叫做神山,是因為它是林芝人崇拜的山、轉經的山。
山的左邊有條公路通往山頂,山頂有一座用鬆木柏木搭建成的山莊,山莊旁邊有座供轉經的人們祭拜的石碑;石碑的右邊,是下山的路,路是由木板搭成的棧橋。
藏族人轉經是順時針方向,從公路到山頂是順時針方向,從山頂到山下亦是順時針方向,正好完成一個大的輪回。
筆日神山最壯觀的是那幾乎鋪滿山野的五彩經幡。
在藏區,除了嘛呢石,最為搶眼的是這隨處可見的五彩經幡。在山頂上、山口處、江河邊、道路旁以及寺廟等那些被認為有靈氣的地方,都會掛滿五彩經幡。風吹過處,色彩翻卷,極為壯觀。經幡,顧名思義,是因為這些幡上都印有經文。信仰藏傳佛教的人認為,經幡隨風飄動一次,就是誦經一回,經幡隨風不停地飄動,就是不停地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神的庇佑。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幡是人和神之間傳遞感情的紐帶或信息通道。掛有經幡之處,便意味著是神靈所在之處,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對神靈的祝福及祈求所在。隨風飄動的經幡寄托著人們的純純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