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以德報天(2 / 2)

事實上,青藏高原的曆史比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久遠得多了,可以追溯到2億多年前。那時,這裏曾經是一片浩瀚的古海,甚至和現在的太平洋連在一起。經過無數次滄海桑田的演變,歐亞大陸板塊隆起,橫空出世的喜馬拉雅山脈把海水逼走,一些河流、湖泊在漫漫歲月中漸漸靠攏,形成了青藏高原上的湖泊群。

難怪高原上的湖泊擁有著大海的開闊與遼遠、大海的深邃和博大,還有大海的湛藍、大海的鹹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大海留下的一個尾巴、一片波濤、一脈深情。與大海的驚濤駭浪、雲譎波詭的另一麵相比,青藏高原的湖泊卻是如此恬靜、如此柔媚、如此質樸,從來沒有風吼浪嘯、氣勢洶洶的模樣。

地球上有藍色的海洋、湖泊、江河,還有潺潺的溪流;地球上有茂密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還有金黃色的麥田和綠油油的菜地;地球上有熔岩噴流的火山、冰雪覆蓋的峰巒,還有紫灰色寧靜的小山丘;地球上有水中巨大的鯨、白色的鯊,還有輕盈的龍蝦、牡蠣和漂遊的小海星;地球上有咆哮的虎、凶狠的狼、高大的駱駝,還有躲在草叢中的昆蟲、蜥蜴、嘰喳的小鳥……這是怎樣一個包容萬物的世界。

大地本然地養育著萬物,卻從沒想到要成為萬物的主宰;大地本然地培育萬物,卻從沒想到要利用萬物;大地永恒地施惠於萬物,卻從沒期待萬物的回報。她對一切存活的生命都是那麼慈愛謙慎、磊磊落落、進退有度。她不會隻奉養大海而不奉養溪流;她不會隻奉養美麗的花草而不奉養醜陋的毒草;她不會隻奉養善良的山草、甜蜜的小蜜蜂,而不奉養凶猛的獅豹、可怕的螞蟻。

大地接納天地間的一切、尊卑萬物,永恒永遠。

再看看我們人類。吃的、住的、用的、連同我們在那裏實現著自己的奇思妙想,哪一樣不是大地給我們提供的豐厚的物質呢?造紙沒有木頭行嗎?造船沒有石油行嗎?造火箭沒有鐵礦行嗎?而我們能還給大地的是什麼?汽車碾壓她、瀝青封堵她、開山爆炸她、海底挖空她。我們還給她的是體內肮髒的口水、排泄的糞便、汙臭的垃圾、汙染的空氣、汙染的河流,總之把一切髒東西還給她,以至我們人死後,腐爛的屍體仍要歸還她。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卻無一德以報天。”

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物,隻有在思維方式上真正覺悟了這一點,才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妙處,才能影響到我們實踐的行為。“熟知非真知”,中國文化的生命魅力不僅在於她能融化外來文化,重要的是她能使我們覺悟自身的生命心靈,否則就成了一種死亡的知識。

中國偉大的入藏運動是一場人類壯舉,它不但推動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還為藏地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的荷爾蒙。旅遊不是壞事,但具體到每個人、每個中國人身上,有些人的旅遊則變態成為不計後果的“盲遊”:為了照相,踐踏冰川、踐踏神山、踐踏草原、踐踏雕塑;為了照相,攀爬雪峰、暢遊聖湖、騎在佛像頭上、隨意闖進經堂……好聽的話人人愛聽,不好聽的話總是會令聽者不爽,甚至遭到非議或謾罵。

趨利避害是動物的第一反應,但對於一個龐大的旅遊群體而言,必須正視“盲遊”這一現象。要知道,今天是盲遊的問題,明天可能會是環保的問題,不久的將來則有可能成為喝水的問題——因為冰川在加速退縮,旅遊者在大量增加,導致保護與踐踏本末倒置,最終一定會發生飲用淚水的結果。

自然文化遺產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損性的不可再生資源,無管理、惡性毀壞以及不加以保護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