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風吟·路吟
生命的一段曆程,我在藏地高原當過兵。修路,我充實;開推土機,我快樂;領到新裝備,好幸福!
2006年7月20日早上8點
我們一行六人乘坐武警交通部隊的後勤車離開然烏。
駐守然烏的武警交通部隊管轄著一百多公裏的路段,他們逢堵開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迎風鬥雪,為川藏線的安全暢通日夜堅守。連長是國防生,交談中了解到我們是大學生利用暑期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藏族口傳文化調查,經費有限。他和指導員溝通了一下,破例讓我們順便搭乘後勤車前往波密,他們是到波密領裝備的。
其實在昨天,楊景雲他們幾個就和連長搞熟了,還跟戰士一起,深入到幾十公裏之外的工地上和川藏線上一側的藏族村寨進行采訪。
白雲朵朵,山路蜿蜒,一路上陽光陪伴,一路上有武警交通部隊的戰士們在修路。我向他們敬禮,表達心中的敬意;他們向我還禮,意思是說這是我應盡的職責,請你不必客氣。隨車的事務長小劉是個河南兵,來川藏線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他對我說:“我們的父母送我們來川藏線當兵,我們不但學會了修路架橋還在部隊鍛煉了自己,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問他在高原上當兵待遇怎麼樣?他說:“國家對我們這些高原上的兵非常照顧,前不久又給我們漲了一回津貼。想想當兵之前,在農村裏,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無拘無束、吊兒郎當,啥也幹不了,地不會種,豬不會養,生意又做不了,不但幫不了家連自己也養不了。誰知道一當兵國家不但管吃管穿,像我們這樣的高原兵津貼高,裝備也好。”
“部隊就是鍛煉人的大學校嘛。”
“現在在部隊,戰士們學會了開汽車、開推土機;學會了修理汽車、修理推土機;學會了電焊、氣焊、電工、機械修理,有的還自學了大專課程拿到了畢業證,將來複員了,到地方上照樣有工作幹。”
因為他是事務長,所以我就把話題轉到後勤裝備上。
“在川藏線上修路很辛苦吧?”
“嗯……冬季裏辛苦一點,因為太冷了。有的時候氣溫達到零下二三十度,滴水成冰,推土機想把路推平都很困難。高原上又缺氧,手指頭、腳指頭、鼻尖都因為缺氧發紫,有的戰士腳上手上的指甲都凍壞了。”
“穿得厚一點不行嗎?”
“在2004年以前,部隊配備的是87式冬季防寒服,那套服裝真厚實。但是笨重臃腫,不利於高原缺氧條件下部隊機動作戰,尤其是我們每天要外出修路,不方便。那時候的毛皮鞋也不好,當兵的在訓練和工作的時候太熱,腳上出汗。可是到了站崗放哨的時候,也就是靜態工作的時候又冰又涼,腳都凍僵了。”
“現在的裝備情況好些了嗎?”
“好多了。”
繞過一個彎道後,劉事務長繼續說:“現在的防寒服采用的都是保暖新材料。是那種又輕又薄的碎石荒漠迷彩作訓服和防風羽絨大衣。”
“跟老式防寒服相比,保暖性怎麼樣?”
“那可以說是達到了輕、薄、軟、暖和的需求。冬天,我們早上出操、列隊、訓練、出工都不覺得寒冷。以前的老式服裝,全套要有10
多公斤重,在這高原上出工、訓練都不方便,人體的負荷太重,如果再背上槍背上工具,那還真有點考驗人的意誌,呼吸都困難。”
“新式服裝輕了很多?”
“起碼輕了兩三公斤。”
“哎……”劉事務長提到了槍,我突然想起了打槍要扣動扳機,扣動扳機需要食指。手指頭的保護,在高原缺氧地區顯得尤為重要。況且,據我所知,人類肢體末端的熱量最容易散失。而它又直接關係到作戰能力的水平。手指頭凍傷了,還怎麼用槍、怎麼使用勞動工具呢?“你們那個防寒手套怎麼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