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風吟·路吟(2 / 3)

“新式的防寒手套有兩層,外層手套右手掌食指部位開了一個洞,戰士潛伏的時候、上崗的時候,手指頭可以縮在內層手套裏保溫,訓練打靶或者打仗的時候,可以把手指頭從外層手套的洞裏伸出來,扣動扳機。”

“鞋呢?”

我從手指頭想到了腳。一般來說,人在寒冷環境下的耐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鞋的保暖性。這是因為下肢血液回流心髒比較困難。所以,腳比手更難保暖。在電影《斯大林格勒》中,凍得跟“三孫子”似的德國兵會從陣亡的蘇軍士兵腳上玩命地扒下他們的襪子和軍靴套在自己腳上,道理就在這兒——寒從腳下起!“三孫子”們受不了西伯利亞的寒冷!

劉事務長說:“87式的翻毛皮鞋靜態的時候不保暖,動態的時候腳上又能熱出汗,悶得慌,而且它不防水,容易變形。特別是我們部隊,修路的時候一腳水一腳泥的,不太好穿。太陽出來幹燥的時候它又變形了。現在的鞋好了,現在的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常穿的防寒鞋,適用於訓練、工作;另一部分是防寒外套靴,適用於潛伏、站崗、靜態訓練。透氣性和排濕性都不錯,防寒外套靴像長筒靴一樣,可以對小腿和膝蓋提供保護。冬天哨兵站崗的時候,裏麵穿上防寒鞋,外麵套上防寒外套靴,挺好。”

“那不會很重吧?”

“嘿!要不說現在的科技發達嘛,多了一層外套靴,重量還減輕了100克。底子也好,像你穿的登山鞋底子一樣,防滑、輕便、有彈性、還抓地。”

“劉事務長,你知道‘四皮不要臉’的笑話嗎?”

以前我到新疆邊防部隊采訪過,聽戰士們講過“四皮不要臉”的笑話。說是高寒地區的部隊冬季服裝包括皮帽、皮大衣、皮手套、毛皮鞋,合稱四皮,唯獨對臉部沒有保護。所以戰士們把這種服裝戲稱為“四皮不要臉”。

“哈哈,聽說過!”劉事務長笑著回答,“皮帽子、皮大衣、皮手套、毛皮鞋嘛!就是臉部沒有保護。前兩年還有軍需專家來部隊作調查呢!據科學統計,手、腳和臉部恰好是最容易被凍傷的部位。新式服裝就專門為士兵的臉部設計了防寒麵罩。這種防寒麵罩既可以保護麵部抵禦寒風的侵襲,又可以防止強紫外線對臉部的傷害。冬季訓練的時候,把麵罩朝上麵一翻,就成了冬季體能訓練的帽子。”

說到這兒,開車的小崔插了一句:“就是不能戴著它到銀行去,人家以為是打劫的來了!”

“哈哈……”劉事務長笑著說,“總的來說現在高原部隊這套服裝裝備挺適合的。它可是凝聚了不少軍品科技人員的心血。他們到部隊測試過好多次,穿著防寒服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站崗,在雪地裏潛伏;還跟著部隊一塊兒急行軍,渾身濕透了來測試,最後才設計出這套服裝,不容易。我是搞部隊後勤工作的嘛,所以對他們設計的這套服裝比較了解,那些搞軍服科研設計的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其中好多人完全可以成為跨國服裝公司的設計師,掙大錢的,可是他們選擇了從軍報國,為我們這些戰士服務,真了不起。所以,我也經常在想,我們從農村出來當兵,國家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沒有理由幹不好自己的工作,沒有理由修不好路,我在部隊幹了7年多快8年了,滿8年就要退伍了。說一下子離開部隊,離開戰友們,離開川藏線,真舍不得呀!部隊給了我們很多,我們好像沒作出什麼貢獻一樣,就快要離開部隊了,唉……”

說到這裏,劉事務長歎了一口氣,眼睛盯住前麵的公路,陷入沉思。

我非常理解他此時此刻的心情,這一幕讓我回憶起曾經閱讀過的一段故事:一位在西藏幹了10多年的老兵退伍回到內地,感到對一切都無所適從。他對自己這一生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他一直珍藏著一條老式的軍用皮帶,常常會把它取出來撫摸、玩味。他的女兒見老爸連一條舊皮帶都舍不得丟,以為老爸過日子太仔細,就自作主張給老爸買了一條300多塊錢的名牌皮帶。這一天,老兵又想起他的皮帶,可是四處尋找,終不見蹤影。女兒回家之後,告訴老爸說給他買了條名牌皮帶,那條破皮帶已經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