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給我的感覺也是一樣。我虔誠祈禱,祈禱之於我已不再是一種舉動,而是我的一種生存狀態。在我的周圍,有成百上千的人在為我丈夫的康複祈禱--親戚、朋友、我們的教會之家,甚至那些安德遜去墨西哥和俄羅斯布道途中遇到的人。我們挨個地為安德遜的器官祈禱。“主啊,讓安德遜的腎再次工作起來吧!請治好他肝髒上的損傷吧!”我們為他的腳祈禱,盡管它有十多處都碎裂了,而且還成了壞疽性的,但醫生還是把它保住了。
又過了五天,但我很清楚這並不意味著安德遜已經脫離了險境。隻是我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找到了快樂。比如能夠再次吻他。氣管切開手術將一根管子插進他的喉嚨。他的麵部肌肉扭歪著,繃得緊緊的,因此我親吻他的嘴部周圍,希望能使它放鬆變成微笑。“我愛你,安德遜。對我們曾經的爭吵,我一直很難過。”我說,“快醒來,寶貝。”我把頭枕在他旁邊的枕頭上。我感到那不是安德遜,而是上帝在回答我:堅持下去,相信我。
一天,我回家洗了個澡,然後又趕回急救室,趕回安德遜的身邊。我向護士點點頭,轉身去看丈夫。我剛給他洗了個澡,刮了胡子,他看上去很安靜。我彎下身,像往常那樣吻了他,算做問好。就在我移開以前,我感到他的雙唇抖動了一下。我退後一步盯著他,他的雙眼依然閉著。我又一次吻了他。他的嘴唇皺了皺,回吻了我一下!安德遜回吻了我!這個吻是一個許諾,就像二十年前封緘我們婚禮誓言的那個吻。隻不過這一次的許諾似乎不是來自安德遜而是來自上帝,因為是他將丈夫還給了我,是他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
“護士,我丈夫吻了我!”
“可能是條件反射吧。”護士說。
“不是,你看著。”我堅持道。我吻了一下安德遜,他再一次皺了皺嘴唇,回吻我。
護士的眼睛睜大了。“我得去叫醫生了。”
在醫生趕來以前,我又吻了安德遜兩次。然後我再次吻他。他回吻了我。醫生捏了捏安德遜的手。他也捏了醫生的手。那天晚些時候安德遜醒了。
兩天後,我們慶祝了我們的結婚二十周年紀念日。“我們一起再過二十年,可以嗎,寶貝?”我問。安德遜仍然不能說話,對我來說,他的吻就是回答了。
信念,是蘊藏在心中的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炬;信念,是保證一生追求目標成功的內在驅動力。信念的最大價值是支撐人對人、對事的孜孜以求。堅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謝的生命的綠色。
老師的秘密
魯西南深處有一個小村子叫薑村。這個小村子因為近年來每一年都要有幾個人考上大學本科、碩士甚至博士而聞名遐邇。方圓幾十裏以內的人們沒有不知道薑村的。人們會說,就是那個出大學生的村子。久而久之,人們不叫薑村了,大學村成了薑村的新村名。
薑村隻有一所小學校,每一個年級一個班。以前的時候,一個班隻有十幾個孩子。現在不同了,方圓十幾個村,隻要與村裏有親戚的,都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這裏來。人們說,把孩子送到薑村,就等於把孩子送進大學了。
在驚歎薑村奇跡的同時,人們也都在問,都在思索。是薑村的水土好嗎?是薑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的秘訣嗎?還是別的什麼?
假如你去問薑村的人,他們不會告訴你什麼,因為他們對於秘密似乎也一無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薑村小學調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聽人說這個教師是一位大學教授,不知什麼原因被貶到了這個偏遠的小村子。教授教了不長時間以後,就有一個傳說在村裏流傳。說老教授能掐會算,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了,我將來能成為數學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了,我將來能成為作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將來我能成為音樂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錢學森那樣的人,等等。
不久,家長們又發現,他們的孩子與以前不大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而又好學,好像他們真的是數學家、作家、音樂家的料了。老師說會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更加刻苦;老師說會成為作家的孩子,語文成績更加出類拔萃。孩子們不再貪玩,不用像以前那樣需要嚴加管教,都變得十分自覺。因為他們都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他們將來都是傑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惡習的孩子都是成不了傑出人才的。
家長們很納悶,也將信將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師道破了天機?
就這樣過去了幾年,奇跡發生了。這些孩子到了參加高考的時候,大部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老教授在薑村人的眼裏變得神乎其神。他們讓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測自己的命運。可是教授卻說,他隻會給學生預測,不會其他的。
老教授年齡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預測的方法教給了接任的老師。接任的老師還在給一級一級的孩子預測著,而且,他們堅守著老教授的囑托:不把這個秘密告訴給村裏的人們。
幾個從薑村走出來的大學生說,他們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對於這個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們還是自覺地堅守著這個秘密。
聽完這個故事,我一直在被這位可敬的老教授感動著。人世間還有什麼力量能超過信念的力量呢?他通過中國最傳統的方式,在這些幼小孩子的心靈裏栽種了信念啊!
夢想不是放棄的
有位婦女在廚房洗碗,透過窗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後院不停地蹦來蹦去,玩得滿頭大汗。她便對孩子喊道:“你在幹什麼?”孩子停下來,很認真地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對孩子的異想天開,這位年輕的媽媽沒有潑冷水,也沒有罵他“小孩子不要胡說”或“趕快進來洗幹淨”之類的話,而是說:“好,去吧!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孩子後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感謝他的母親,因為即使是麵對他那樣不切實際的幻想,她也會付諸滿腔熱忱,而這種熱忱推動他最終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吉爾·金蒙特的信念改變了她整個生活的方向。1955年,十八歲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國最受喜愛、最有名氣的年輕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被用作《體育畫報》雜誌的封麵。金蒙特躊躇滿誌,積極地為參加奧運會預選賽做準備,大家都認為她一定能成功。
她當時的生活目標就是要獲得奧運會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場悲劇使她的願望成了泡影。在奧運會預選賽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著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沒料到,這天的雪道特別滑,剛滑了幾秒鍾,便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後就失去了控製,像匹脫韁的野馬,直往下衝。她竭力掙紮著想擺正姿勢,可無濟於事,一個個的筋鬥把她無情地推下山坡。在場的人都睜大著眼睛緊張地注視著這一幕,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
當她停下來時已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性癱瘓了。金蒙特認識到活著的人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奮發向上,要麼灰心喪氣。她選擇了奮發向上,因為她對自己的能力仍然堅信不疑。她千方百計使自己從失望的痛苦中擺脫出來,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公眾的事業,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幾年來,她曆盡艱難學會了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進食。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想今後當一名教師。
想當教師,這可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她既不會走路,又沒受過師範訓練。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但係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為她不適宜當教師。錄用教師的標準之一是要能上下樓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
但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為一名教師,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1963年,金蒙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她教學有方,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教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心不在焉的學生也很有辦法。她向青年教師傳授經驗說:“這些學生也有感興趣的東西,隻不過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罷了。”
金蒙特終於獲得了教授閱讀課的聘任書。她酷愛自己的工作,學生們也喜歡她,師生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後來,她父親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絕她當教師的加裏福尼亞州去。
她向洛杉磯學校官員提出申請,可他們聽說她是個“瘸子”就一口回絕了。金蒙特不是一個輕易就放棄努力的人,她決定向洛杉磯地區的九十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十八所學校時,已有三所學校表示願意聘用她。學校對她要走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適於她的輪椅通行,這樣,從家裏坐輪椅到學校教書就不成問題了。另外,學校還破除了教師一定要站著授課的規定。
從此以後,她一直從事教師職業。暑假裏她訪問了印第安人的居民區,給那裏的孩子補課。
從1955年到現在,很多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未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卻得到了另一塊金牌,那是為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熱忱可以說是一切成功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對人生、對工作、對朋友、對事業沒有熱忱,那麼他一定不會有大的作為。正如愛迪生所言: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年輕人為什麼說是社會的未來,那就是因為他們有熱情。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熱情,對社會的未來有熱情。熱情像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著他們。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充滿熱忱的人的手上。
離你最近的是什麼?
十九世紀初,美國一個偏遠的小鎮裏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富商。富商有個十九歲的兒子叫伯傑。
一天晚餐後,伯傑欣賞著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的街燈下站著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著一件破舊的外套,清瘦的身材顯得很羸弱。
他走下樓去,問那青年為何長時間地站在這裏?
青年滿懷憂鬱地對伯傑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自己能擁有一座寧靜的公寓,晚飯後能站在窗前欣賞美妙的月色。可是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太遙遠了。”
伯傑說:“那麼請你告訴我,離你最近的夢想是什麼?”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能夠躺在一張寬大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覺。”
伯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於是,伯傑領著他走進了堂皇的公寓。然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指著那張豪華的軟床說:“這是我的臥室,睡在這兒,保證像天堂一樣舒適。”
第二天清晨,伯傑早早就起床了。他輕輕推開自己臥室的門,卻發現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齊齊,分明沒有人睡過。伯傑疑惑地走到花園裏。他發現,那個青年人正躺在花園的一條長椅上甜甜地睡著。
伯傑叫醒了他,不解地問:“你為什麼睡在這裏?”
青年笑笑說:“你給我這些已經足夠了,謝謝……”說完,青年頭也不回地走了。
三十年後的一天,伯傑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請柬。一位自稱是他“三十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請他參加一個湖邊度假村的落成慶典。
在這裏,他不僅領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築,也見到了眾多社會名流。接著,他看到了即興發言的莊園主。
“今天,我首先感謝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他就是我三十年前的朋友--伯傑……”說著,他在眾人的掌聲中,徑直走到伯傑麵前,並緊緊地擁抱他。
此時,伯傑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名聲顯赫的大亨特納,原來就是三十年前那位貧困的青年。
酒會上,那位名叫特納的“青年”對伯傑說:“當你把我帶進寢室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夢想就在眼前。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那張床不屬於我,這樣得來的夢想是短暫的。我應該遠離它,我要把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尋找真正屬於我的那張床!現在我終於找到了。”
熱忱是心靈的激蕩,是信心的標誌,是誌在必得的勇敢。要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在心中尋找一個行動的理由,一個驅策自己積極進取、奮發向前的美好目標。
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
喬·吉拉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他連續十二年榮登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世界銷售第一的寶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車銷售紀錄:連續十二年平均每天銷售六輛車,至今無人問津。喬·吉拉德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演講大師,曾為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精英傳授他的寶貴經驗。來自世界各地數以百萬的人們被他的演講所感動,被他的事跡所激勵。
三十五歲以前,喬·吉拉德是個全盤的失敗者。他患有相當嚴重的口吃,換過四十個工作仍一事無成,甚至曾經當過小偷,開過賭場。然而,誰能想像得到,像這樣一個誰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債務幾乎走投無路的人,竟然能夠在短短三年內爬上世界第一,並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他的銷售技巧既簡單又直接。他每年都要散發出幾千張名片,甚至在足球賽看台上也要大把大把地散發名片。他把所有的顧客列在一張單子上,在顧客的生日或者每年的新年、聖誕節、感恩節等重要的日子給他們寄賀卡祝賀。喬·吉拉德每年還會給單子上的朋友們寄上一份銷售資料和自己的名片--每位老顧客以此引進一位新顧客就將獲得二十五美元的獎金。當喬·吉拉德空閑時,他會徑直給潛在的顧客打電話,或是搜集潛在顧客的名單。
喬·吉拉德的故事,是一個完全版的熱忱的故事。試想如果他沒有對工作的極度熱忱,何以想出這麼多的銷售策略,又何以將這些直接有效但繁瑣費力的策略堅持到底。
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熱忱的心,他是很難取得成功的。任何偉大的人,不管是音樂家、藝術家還是領袖,對他的事業,他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滿腔熱忱,興致勃勃,全力以赴地投入的。千萬不要失去的東西
一個濃霧之夜,當拿破侖·希爾和他母親從新澤西乘船渡江到紐約的時候,母親歡叫道:“這是多麼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啊!”
“有什麼出奇的事情呢?”拿破侖·希爾問道。
母親依舊充滿熱情,“你看呀,那濃霧,那四周若隱若現的光,還有消失在霧中的船帶走了令人迷惑的燈光,那麼令人不可思議。”
或許是被母親的熱情所感染,拿破侖·希爾也著實感覺到厚厚的白色霧中那種隱藏著的神秘、虛無及點點的迷惑。拿破侖·希爾那顆遲鈍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鮮血液的滲透,不再沒有感覺了。
母親注視著拿破侖·希爾,“我從來沒有放棄過給你忠告。無論以前的忠告你接受不接受,但這一刻的忠告你一定得聽,而且要永遠牢記。那就是:世界從來就有美麗和興奮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動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須要對她敏感,永遠不要讓自己感覺遲鈍、嗅覺不靈,永遠不要讓自己失去那份應有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