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希爾一直沒有忘記母親的話,而且也試著去做,就是讓自己保持有那顆熱忱的心,有那份熱情。在人的一生中,做得最多和最好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必定都具有這種能力和特點。即使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才能,必定是更具熱情的那個人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麥克·阿瑟將軍在南太平洋指揮盟軍的時候,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將軍的座右銘:
“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
歲月使你皮膚起皺,但是失去了熱忱,就損傷了靈魂。”
熱忱是戰勝所有困難的強大力量,它使你保持清醒,使全身所有的神經都處於興奮狀態,去做你內心渴望的事。保持一時的熱忱不困難,但要始終保持熱忱卻是對我們極為嚴格的考驗。成功地做到這一點,你也就戰勝了自己。
不要讓昨天影響你的今天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陽光普照的棉鄉。他從小就經常下地勞動。高中畢業後,他參軍離開了家鄉,不久部隊派他去了德國。在那兒的一個軍人商店裏,他買到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把吉他。他早就有一個夢想--一個在家從父親買的收音機裏第一次聽到音樂時就產生的夢想:他想當個歌手。
有一次,他在教堂裏看了一個歌唱小組的演唱,親眼目睹了落幕時觀眾紛紛要求歌手簽名的熱烈情景。這也是他希望得到的榮譽。於是,他決定要好好練習唱歌,要讓觀眾也來請他簽名。
他開始在德國自學彈吉他,並練習唱歌,他甚至自己創作了一些歌曲。
服役期滿後,他開始努力工作以實現當一名歌手的夙願,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台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職位也沒能得到。
他隻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演唱組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為歌迷們演唱。
最後,他灌製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工作的基礎。他吸引了兩萬多名歌迷,金錢、榮譽、在全國電視屏幕上露麵--所有這一切都屬於他了。他對自己堅信不疑,這使他獲得了成功。他的名字叫約翰尼·卡許。
然而,卡許又接著經受了第二次考驗。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入睡,而且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巴比妥酸鹽(催眠鎮靜藥)和安非他明(刺激興奮性藥物)。他對這些藥物的欲求非常強烈,竟常常破門闖入藥店獲取所需的藥片。他漸漸失去了觀眾,也不再獲獎。他的朋友都試著幫助他,但他根本聽不進去。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製能力。
他不是出現在舞台上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監獄裏了。到了1967年,他每天必須吃一百多片藥片。
一天早晨,當他從佐治亞州的一所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卡許,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因為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幹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你現在就把這些藥片扔掉吧,否則,你就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卡許選擇了生活。他又一次對自己的能力做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納什維利,並找到他的私人醫生。醫生不太相信他,認為他很難改掉吃麻醉藥的壞毛病。醫生告訴他:“戒毒癮比找上帝還難。”
卡許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奮鬥。他把自己鎖在臥室閉門不出,一心一意要根絕毒癮。為此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經常做惡夢。後來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說,他總是昏昏沉沉,好像身體裏有許多玻璃球在膨脹,突然一聲爆響,隻覺得全身布滿了玻璃碎片。當時擺在他麵前的,一邊是麻醉藥的引誘,另一邊是他奮鬥目標的召喚,結果他的信念占了上風。
九個星期以後,他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睡覺不再做惡夢。他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幾個月後,他重返舞台,再次引吭高歌。他不停息地奮鬥,終於又一次成為超級歌星。
你也能和約翰尼·卡許一樣獲得成功!今天就是全新的開始。不要讓昨天發生的事情或者昨天別人對你說的話影響你今天的行動。
蟬意
孔子帶著一群學生在涼亭歇息,看到一個老人拿著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他的技巧非常好,百發百中,簡直是出神入化。
孔子問老人:“您捉蟬的本領真高明,有沒有什麼秘訣?”
老人笑笑說:“蟬是很機警的昆蟲,一有動靜就會飛走。因此要先練拿竹竿時能聞風不動,甚至在竹竿上放兩粒彈珠也不會掉下來,然後就可以開始捉蟬了。如果練到放五粒彈珠不掉下來,捉蟬就像伸手拿東西一樣容易。所以我捉蟬的時候,專心一意,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看到的隻有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個地步,還怕捉不到蟬嗎?”
孔子聽了頻頻點頭,轉身對學生說:“聽明白了嗎?隻有鍥而不舍,專心一意,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
成功隻有兩條路:契而不舍和專心一意。走鋼絲與賽馬
一位走鋼絲跨越峽穀的雜技演員,談到他走鋼絲時的體會說:“當一個人走鋼絲時,他並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動。雖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勢,但為了保持運動中的整體平衡,他的身體總是輕輕地擺動和彎曲。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他的腳隻朝著一個方向移動,向著眼睛緊盯著的目標--鋼絲的另一頭,前進。”
一位女演員在成名後,回憶起父親當年教育她的話。父親說:“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匹良種馬。當良種馬在奔跑時,它們是戴著眼罩的。這樣一來,它們的目光就會保持向前直視,而不會受到其他馬匹的影響,隻會按照自己的跑道向前跑。”
走鋼絲需要的是保持平衡和克服恐懼,賽馬需要的是排除幹擾和發揮速度,但這二者是有相同之處的,那就是,必須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人生。
生命的三個支點
有一種很小的鳥,能夠飛行幾萬裏,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隻是一小截樹枝。它把樹枝銜在嘴裏,累了就把那截樹枝扔到水麵上,然後飛落在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站在那截樹枝上捕魚,困了它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
一截樹枝,一個願望,一份執著。
我們不禁敬仰於鳥的智慧,羨慕於鳥的簡單,驚訝於鳥的專注。智慧、簡單、專注,於人,這也是生命的三個支點吧。
一個智障的孩子,每個人見了他都會煩,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整天哭鬧,並且做出嚇人的模樣,身體不停地扭動,沒有人能夠讓他停止下來。父母必須二十四小時照顧他,否則他會破壞家裏的一切。他每天隻睡三個小時,而且在這三個小時裏,還會突然醒來。他的父親幾次想把他送到社會福利院,就是無法下定決心。
孩子六歲的時候,還說不好一句話,連背誦一個單詞都十分困難。而且他開始不願見生人。醫生診斷後告訴他的父母:“可憐的孩子,他得了自閉症。”
沒有人能教育他,隻得求助於康複中心。於是,父母把他帶到一家兒童教養中心。那裏的老師也無法管教他,因為他不停地在課堂上發出尖叫,讓其他兒童驚嚇不已。他的手不斷在玩東西,一刻也不休息,連睡覺的時候也在動。
老師說這樣的孩子沒救了,讓他自生自滅吧。有一天,孩子發現了地上有一枝水筆,就用它在地上畫了一道線。然後,他不停地玩著這枝水筆,不斷在地上畫著線條,沒有人阻止他這麼幹。
第二天,他繼續畫。細心的老師發現了他畫的這些線條,驚呼:“天哪,他竟然會畫畫。”
其實,這些線條並不是畫,隻是一個智障兒童能畫出圓形、方形的線條,它足以讓人驚訝。
老師沒有像往常一樣奪走他手中的東西,而是在地上鋪上白紙,讓他在紙上畫;又給他不同顏色的水筆,讓他嚐試著用它們。
這個白癡就一直抓著他的水筆,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都在作畫。沒有人指導他,他的世界裏隻有他自己和水筆。
十年後,他的畫被人拿到了拍賣會上,結果意外地賣出了,而且被許多資深畫家看好。
他就這樣一舉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範輔樂,蘇格蘭人。他的作品在歐洲和北美展出一百多次,已賣出一千多幅,每幅的售價是兩千美元。
現在許多人在感歎一個智障的孩子竟然可以成為畫家,但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他眼裏沒有其他的誘惑和幹擾,隻有他的水筆,即使在吃飯的時候還握著它。這有幾個正常人能做到?
史泰龍的故事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在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也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共有五百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後來,他又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五百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麵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拒絕他的仍是五百家。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的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他拜訪到第三百五十家電影公司的時候,老板破天荒地答應讓他留下自己寫的劇本。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不理會周邊環境的壓力和不利影響,以自信而輕鬆的姿態,去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隻有這樣才能順理成章地達到終極目標。
老板說我前途無量
有一個男孩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平淡得出奇,一天天的日子就這樣過去。有一天,男孩對他的朋友抱怨說:“老板真摳門,工資給的這麼少,我拚死拚活地幹,什麼也沒得到。我想離開這家公司,到更好的地方工作,你看怎麼樣?”他的朋友說道:“這是個好想法,我讚成你離開這家公司。不過你現在應該把這家公司方方麵麵的技能都學到,這樣出去的話才更好辦。”
於是,男孩聽從了這位朋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比公司裏的其他同事要早,關注公司的每一件事情。為了學到一些技能,他努力與同事搞好關係,不懂就問。時間一天天過去,男孩沒有離開這家公司,他覺得自己還需要學習和鍛煉。終於有一天,他驚喜地對他的朋友說:“我被提升了,而且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我平時的刻苦和努力,再加上與同事、領導的良好關係,老板非常賞識我,說我前途無量……”
如果我們拋棄生活的平淡與辛苦,拋棄工作的壓力與不利,專注做每一件事情,專心於每一個過程,執著於每一項工作,使自己得到一次次的鍛煉提高,得到一次次的超越,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成功就在下一站。
智慧的精髓
2003年11月24日,對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盧柯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三十八歲的他成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盧柯長得非常英俊,眼睛又大又亮,麵貌清秀,個子高挑,是“美女殺手”一級的,不過比英俊更令人動心的還是他出類拔萃的智慧和始終如一的專注。
盧柯二十歲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機械係,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二十五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1月,不滿二十八歲的他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剛剛三十歲,盧柯成為博士生導師;三十二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三十六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他成才的速度快得簡直就像“神舟五號”。
盧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絕對離不開他聰穎的天資,這樣的靈性不是每個孩子都具備的。但盧柯最有智慧之處在於他從不單純依靠自己的聰明,而是讓聰明與個人的某種“堅守”結合在一起。1989年,所裏本來想送盧柯去日本攻讀博士學位,這在一般人是求之不得的事,但盧柯居然選擇了留在國內完成學業。他說:“就整體科技發展水平,我國是落後的;而就局部來說,有些方麵不一定比國外差。在國內,特別是像金屬所這樣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完全有條件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這說明他的思路與別人不一樣。盧柯極其敬業,他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節假日也很少休息,有時甚至連住在一起的父親見他一麵也很難。工作之餘,盧柯喜歡讀書。有一次回母校做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能否給一些建議,盧柯說了這樣一段話:“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在我還在讀書。我建議大家利用現在大學良好的環境,抓緊時間讀書。”
盧柯智慧的精髓其實就在這裏:獨立思考,熱愛自己的事業,廣泛閱讀,保持專注。因為獨立思考,他發現了被別人忽視的東西;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他能夠持之以恒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勤奮地閱讀,他獲得了廣闊的專業視野,遇上難點、疑點,可以觸類旁通;因為專注的力量,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從事自己的研究,其智慧和勤奮的力量也找到了最佳的突破點。
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得更好,總會有不尋常的收獲。
飛舞的剪紙畫
有一位婦女,來自農村,沒讀完小學,連用漢語表達意思都不太熟練。因為女兒在美國,她申請去美國從事戶外工作。她到移民局提出申請時,申報的理由是有“技術特長”。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請表,問她的“技術特長”是什麼。她回答是會“剪紙畫”。她從包裏拿出剪刀,輕巧地在一張彩紙上飛舞,不到三分鍾,就剪出一組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移民官員連聲稱讚,她申請赴美的事很快辦妥,引得旁邊和她一起申請而被拒簽的人一陣羨慕。
一個人沒有學曆,沒有工作經驗,但隻要有一項特長,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擁有其他人不能獲得的東西。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往往走入了誤區。有時候,一個人自詡有多種技能,但由於蜻蜓點水,鑽研不透,反而不如擁有一項專長的人受青睞。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盡力把它做到無可挑剔,你可能比技能雖多但無專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