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烏龜的嘴巴
有一隻烏龜對自己的窩感到很厭倦,便想出去看看世界。有一天,她向兩隻野鴨傾訴了這一美妙的幻想。野鴨對她說,他們可以幫忙滿足她的願望。“看見了麼?這天空就是通向外麵世界的大路。我們從空中把你運往美洲,你將會看到很多聯邦,很多王國,很多民族,而且還可以順便考察一下各個國家不同的民俗。”
烏龜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野鴨找來一根棍子讓烏龜銜在口中,然後對她說:“咬緊了,注意,千萬別鬆開。”兩隻野鴨各自銜著棍子的一端,烏龜就這樣飛上了天。看到這樣奇怪的情形,四處的人們都感到十分好笑。“真是奇跡!”大家嚷著,“快來看啊!看那隻可笑的烏龜!”“我是一位偉大的王後,你們一點兒也別想來嘲笑我!”烏龜終於忍受不了人們對她的諷刺,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結果這一張口,便從空中跌下來,摔得粉身碎骨,一命嗚呼。
有多少人曾經提醒我們保持緘默有多麼重要,尤其在那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沉得住氣的人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需要做的很簡單,隻是對別人的指摘不加辯解即可,卻為何有那麼多人做不到呢?這一份平靜和從容背後其實需要無數涵養和智慧的累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畫家看牛
古時候,四川有個杜處士,他非常喜歡收藏書畫。他收藏的書畫作品達幾百件,其中有一幅名畫家戴嵩畫的《鬥牛》是他的最愛,他用錦鍛做成畫袋,用玉石做成畫軸,每日隨身攜帶。
有一天,他打開書畫晾一晾,正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便拍著巴掌大笑起來,說:“這張畫畫的是鬥牛嗎?牛在相鬥的時候力氣用在角上,會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大腿之間。這張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相鬥,錯了!”
杜處士聽了,笑著點了點頭。
畫家畫的牛固然栩栩如生,美妙絕倫,但是卻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就是創作時不注意觀察生活。而一個小小的牧童,盡管絲毫不懂畫藝,但因為每日貼近生活,卻也能夠指出畫家的紕漏。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但最終還是以生活為根基。不要忽視生活給予你的饋贈,時時去自然中汲取力量,對於任何事業都是有益無害的。
紙筒的另一端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紙做一條中空的長筒,使中間的空隙可以容納一隻蝗蟲爬過去,被捉進長筒的蝗蟲沒有一隻穿過了這條隧道,而是無一幸免地死在了裏麵。
但是,當人們將螞蟻放進長筒時,它們卻非常有秩序地慢慢地爬了出來。
究其原因,是蝗蟲因為性格太過暴躁,在身陷囹圄時從不想著怎樣逃脫,而隻是拚命地掙紮、撕咬,所以盡管有著鋒利的嘴巴和堅實的大腿,還是於事無補。而螞蟻則不然,相比之下,它們因為冷靜和嚴肅的秩序而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螞蟻和蝗蟲相比是那麼柔弱和不堪一擊,蝗蟲徒有一副強大的外表,最終卻死於自己的魯莽和暴躁。
當你陷入困境時千萬不要灰心絕望,更不要徒勞地掙紮,擦亮眼睛,看看紙筒的另一端,那裏也許別有洞天。
快樂的襯衣
有一位國王終日悶悶不樂,為了解除他的心病,大臣們遍訪名醫。一位智者獻計說:“隻要找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高興起來。”
於是,國王立刻下旨尋遍全國各地,找一個最快樂的人。不久他們就發現,這世界上快樂的人可真少。富人們衣食充足卻無所事事,備感無聊;智者們終日惻惻,思慮過多;美人們日日擔憂年華老去。最後,他們終於在柴草堆上找到了一個快樂地唱著歌的年輕人,可是,當他們遵照國王的旨意決定脫去他的襯衫時,卻發現他竟窮得連襯衫也沒有。
世界上有一種情緒,它並不因為人們財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增減,全部的奧秘隻在內心,那就是快樂。有一種人生最可寶貴的無形財富,它簡單易得卻又千裏難求,任誰也無法將它奪走,那就是快樂。
送炭之人
陰雲密布,大雪紛飛。
鄉賈薛中背著一捆上好的木炭,氣喘噓噓地來到破廟,對老僧深作一揖,道:“老丈,去年冬天您代秀才前來借炭,實在是沒有。敝人見今年雪深,故親自送上精炭一捆,不成敬意,煩請您老領領路……”老僧莞爾笑曰:“善哉,去年今歲,天寒相似。一是無炭,一是送炭。不瞞你說,如今新舉人府第之炭怕是十年也燒不完,何須勞神。你若心誠,不妨留下,給寄居廟中的窮書生禦寒用,如何?”
薛中聞言,怒色敷麵,道:“當真個個都能中舉?”言罷,扛炭匆匆而歸……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些可恥的勢利小人,他們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周旋得可謂靈活之至。但小人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遠見、鼠目寸光。如果今年的窮書生有幸也中了舉人,看他又將是怎樣一副嘴臉。
小人也許會一時得勢,但最終必將受到道德的懲罰。
失落的點金石
一個流浪的瘋子在尋找點金石。他頭發蓬亂,形容枯槁,卻仍目光炯炯,足下生風。就這樣他找了一年又一年,走遍了每一座山,經過了每一條河流,尋求已經變成了他的生命。終於有一天,他疲憊地放棄了他的希望,在山野間漫無目的地走著。
一個村民走上來問:“告訴我,你腰上的那條金邊是從哪裏來的呢?”
瘋子嚇了一跳,那條本來是鐵的鏈子真的變成金的了?這不是一場夢,但是他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變成的。
他狂亂地敲著自己的前額,什麼時候?嗬,什麼時候他竟在不知不覺之中成功了呢?
原來,拾起小石去碰碰那條鏈子,這已成了習慣,但不知從何時起,他竟忘記去關注變化與否,就是這樣,這瘋子找到又失掉了那塊點金石。
暮色蒼茫,殘陽如血。
瘋子沿著自己的腳印走回,去尋找他失去的珍寶,他的心裏充滿了悔恨,身影更加憔悴了。
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人們奔波勞碌的身影,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前途奔忙,卻少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於是,很多人就像那個瘋子一樣,輕易地錯失了本已到手的點金石。
要時時關注你的目標及其進展,漫無目的地忙碌是徒勞的。
驢子和聖骨
一隻馱著聖骨的驢子,一路上看見人們都朝著它頂禮膜拜,不由得意忘形,認為這些禮拜和讚美詩都是獻給自己的。有人對他說:“驢先生,你真是太虛榮了,收起你錯誤的思想吧,人們朝拜的不是你而是聖骨,光榮永遠歸於聖人,豈是你輩畜生所能盜取?”
愚蠢的驢子啊,竟為別人對聖骨的膜拜而沾沾自喜,卻忘記了一旦卸掉身上的聖骨,自己便還是那頭灰不溜秋、平凡無奇的驢子。
虛榮是這個世界上最可笑、最應當唾棄的品質,卻也是纏繞在每個人心上的繩索,它使人們變得驕傲、虛偽,從而無法擦亮眼睛,正確地認識自己。
勇於拿掉身上的聖骨,從別人的眼睛裏讀取真實的自己吧!哪怕你僅僅是一頭驢子。
燕人吃鱉
古時候,燕國有個人抓到一隻鱉,心裏很想把它煮了吃,卻又不願意承擔殺生的罪名,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他燒了一鍋滾燙的開水,又在開水鍋上架了一根很細的竿子作為橋,並和鱉約定說:“如果你能夠從這個橋上爬過去,就放你一條生路。”
鱉明知主人是在玩弄詭計來戲耍自己,但還是費盡力氣,小心翼翼地從竹子上爬了過去。
主人見自己的計謀沒有得逞,便說:“真不錯,你能夠爬過這座橋,真是太妙了!請再爬一次,我還想再看看。”
燕國人為了能夠理直氣壯地吃一隻鱉而處心積慮,大費周章,實在是可笑至極。其實吃鱉本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倒是他的道貌岸然讓人生厭。
欲望之事,能忍則忍,該縱則縱,硬要費心地去尋找一個所謂的理由,不但累心累神,更無異於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美麗的危險
森林裏生活著一群快樂的小鹿,有一天它們因為誰最美麗的問題而爭論起來。一隻公鹿揚起自已的頭,得意洋洋地說:“
看這對美麗的鹿角,誰能比得過我?”眾小鹿看看自己的頭,然後麵麵相覷,自慚形穢。公鹿又說:“看你們的四肢,細細軟軟的毫無美感。”小鹿們更羞愧了。
這時,森林裏突然出現一隻獅子,大家急忙四處奔逃。總算逃到安全處,回頭一看,卻發現那隻長著美麗鹿角的公鹿仍在樹林裏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