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憎惡謊言,渴望真誠。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這世界上任何謊言都不存在,將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在善良和美麗更加澄明的同時,醜惡的東西也將赤裸裸地擺在人們的麵前,這時候我們也許才會想起某些善意謊言的作用,它使這個世界因蒙上了一層薄紗而更加朦朧和美麗。

奴隸乘船

有一個國王和一個波斯奴隸同坐一船。那奴隸從來沒有見過海洋,也沒有嚐過坐船的辛苦,所以一路膽戰心驚,哭泣不止。雖然大家百般安慰他,卻仍然不能奏效。國王被他吵得十分煩躁,大家卻始終想不出辦法來。這時船上有一位哲學家說道:“您讓我試一試,我可以使他安靜下來。”國王說道:“這真是功德無量。”於是哲學家立刻叫人把奴隸拋到海裏去,他在水中掙紮,沉浮了幾次,哲學家才叫人抓住他的頭發把他拖到船邊。他連忙用手緊緊抱著船舵,人們才把他拖回到船上。這次他上船以後,安靜地蜷縮在一個角落裏,再也不做聲。國王大為高興,便問道:“你這個方法的奧秘是什麼呢?”

哲學家說:“原先他不知道溺水的痛苦,便體會不到穩坐船上的可貴。大凡一個人總要經曆過憂患才會知道安樂的價值。”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時時感歎自己的不幸,他們總是有著這樣和那樣的不滿意。工作不如意,愛情失敗,甚至一點點小事都會使他們心緒變壞,久久難以平靜。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他們還從來沒有嚐到過苦難的滋味。

一個經受過苦難的人會比一般的人更懂得珍惜,生活也會因此而更加平靜和幸福,因為他們知道,眼前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

盲人辨日

有個人一生下來就雙目失明,從來沒見過太陽是什麼樣子,就去問那些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盆。”

盲人回到家中就敲起了銅盆,盆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響。後來他聽到鍾聲,於是以為那就是太陽。

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是發光的,就像蠟燭一樣。”

於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形狀是根長長的棍狀。後來,他摸到一根竹笛,便以為那就是太陽了。

太陽與鍾和竹笛都相差得太遠了,可是盲人由於沒有親眼看過,竟然無法獲知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的確是十分悲哀的。

模糊的印象再加上別人隻言片語的描述是最容易導致錯誤看法的。如果盲人頭腦中的太陽是銅盆的形狀和蠟燭熱度的組合,那麼也就相去不遠了。可是錯誤的理解最終給了盲人一個十分荒謬的太陽形象。

手表的滴答聲

有一天,一個農夫去倉庫裏做電工,在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把表掉進了木屑裏,怎麼也找不到了。他十分難過地翻遍了地板上的木屑,並請求他的朋友們幫忙,結果,忙了大半天,仍舊是一無所獲。

這時有個小男孩自告奮勇地幫忙去找他的手表,隻見他走進倉庫,很快就拿著丟失的手表出來了。眾人都驚訝地問他是怎樣找到的,他說:“我躺在地上,保持安靜,很快就聽到了手表的滴答聲。”

“冷靜、冷靜、再冷靜”,這是無數智者和長者都反複強調過的。然而,一旦事情發生,這個以往人們所熟知的品質卻經常悄悄地躲起來,因為人們的緊張、憂慮、急躁的情緒總是輕而易舉地趕走了它。

農夫心急如焚,所以忙亂不堪卻一無所獲,小孩心無掛礙,所以得來全不費工夫,不知你是否從中得到了啟示呢?

自己的圈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住在洞穴裏的鳥十分羨慕被養在籠子裏的白鴿,因為它們不用覓食就可以天天無憂無慮地生活。於是它便想了一個辦法,它把自己的羽毛染成白色,混入了白鴿群中。

起初,它為了掩飾自己的身份,從來不敢作聲,但久而久之,它放鬆了警惕,有一次竟不小心開口說了話。發現了真相的白鴿氣憤地將它趕了出去,無奈之餘,它隻好回到了原來的洞穴。可不幸的是,原來的同伴們已經不認識這隻渾身雪白、不倫不類的鳥兒了,於是,這隻可憐的鳥最後竟落得無家可歸的下場。

人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當中,每一個人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我們稱之為社交圈。事實上,社會上的每一個圈子都有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道德標準及話語係統。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地背離自己的圈子,要知道個體永遠無法脫離自己特定的群體或遊離於所有的群體之外。看看那隻逃出了洞穴卻飛不進籠子的鳥兒吧!人又何嚐不是一樣!是

我的錯

一戶人家經常吵架,他們看見隔壁的一家人非常和諧,十分羨慕,便去請教。

鄰居家男主人回答說:“我們家每個人都是壞人,所以不會吵架。”問的人不明所以,悻悻然離去。

一天,鄰居家的一輛腳踏車被竊,他們的對話無意間讓經常吵架的那戶人家聽到。

“沒有關好大門,是我的錯。”“不!我忘了上鎖,是我不好。”“其實,我不應該把車子放在院子裏。”

那戶人家恍然大悟。

和睦與紛爭往往隻在一線之間,關鍵就在於當問題出現時,人們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態度。如果把一切錯誤都推到別人身上,生怕自己沾上幹係,那麼磨擦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反之,每個人都勇於承擔責任,麵對錯誤,和諧就離我們不遠了。

隻有每個人都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好,大家才能一起做到好。

不幸的溫床

主人播完種後將剩餘的綠豆帶回家去發豆芽。

躺在溫暖、舒適的簸箕裏,綠豆得意地想:“我毫不費力,卻長得白白胖胖的,而那些兄弟姐妹們一身泥土,還得艱難地拱著土向上掙紮,真是慘不忍睹,不幸呀!”

不幾日,綠豆發現自己無處紮根,虛胖無力,開始發起慌來:“難道看似幸運,或許正是不幸的溫床?”她越想越怕,身子竟不由自主地蜷曲起來。

時間驗證了她的擔心,當田地裏開滿綠豆花的時候,臉色蒼白、軟綿綿的綠豆已沒了蹤影。

雖然清醒得太晚,但她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十分精辟:“看似幸運,有時正是不幸的溫床。”

同樣道理,生活太過安逸容易消磨人的意誌,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隻有曆經苦難的人才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和爆發力,那些溫室裏的花朵雖看似芬芳嬌豔,然而一經風雨便會立即萎頓衰敗,難以存活。

心燈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可是經讀得愈多,心中的雜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夠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這樣就可以徹悟了!”數十年過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個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盡管她每做一樁功德,就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及至將自己團團圍住,總是還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明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死去,而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終於徹悟了。

你能猜得到小尼姑在臨終前悟到了什麼嗎?燈點在別處,無論多麼明亮總會留下陰影,隻有在自己的心裏點一盞不滅的明燈,心智才會一片澄澈,全無掛礙。

沙漠中的旅人

沙漠裏有一個阿拉伯人,在極度幹渴時喊道:“在我臨死之前,隻求上帝賜我一個恩惠,讓一股清泉流到我的腳邊,讓我舀起一桶清水喝個痛快。”和他一樣,有一個旅人在一片大平原上迷失了道路,食物用盡,氣息奄奄,腰包裏還有幾個銀元,他東奔西走找不到路,終於困頓而死。有一個旅隊從他身旁經過,看見他麵前放著那幾個銀元,地上寫著這樣兩句話:“他雖擁有無數黃金,但買不到一點食物。對於沙漠中的旅人,金銀不如一個蘿卜。”

有時候,事物沒有價值的高下之分,隻有需要和不需要的區別。在旅人眼中,之所以一個蘿卜比萬兩黃金還要珍貴,就是因為那是他迫切需要的。

不要盲目追逐那些眾人羨慕的東西,要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我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