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情·婚姻篇 1.約會(2 / 3)

她咧開嘴寬厚地微笑了。“我不明白這都是搞的什麼,孩子,”她回答說,“穿綠衣裳的那位年輕小姐,她要求我把這朵玫瑰別在衣服上。她還說,要是你請我同你到什麼地方去,我該告訴你,她在街那邊的飯店裏等你。她說這多少是個考驗。”

〔賞析〕

愛情的魅力與審美的“考驗”

這是一則有趣而又頗富哲理性的愛情故事。

在戰爭(也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背景下,年輕英俊的勃蘭福特中尉凱旋回國,匆匆赴約,在紐約街頭焦急地等待著他的戀人。這場約會的特殊性在於:雙方從未見過麵,隻靠戰爭期間的頻繁通信建立了感情;“他是愛她的,她也愛他”。

見麵的標誌是:他手握一本書《人類的束縛》,她則在衣襟上別一朵紅玫瑰。

就是靠這本《人類的束縛》“牽線”,他在未見麵之前就已“認識”了她的心靈——他從書本上寫滿了的“女人的筆跡”中,感受到批閱者是一位“能看透男人的心”的“溫柔體貼的女人”,從而從藏書印記上找到“她”的名:字:賀麗絲·梅妮爾;再從紐約市電話號碼本上找到她的住址,可惜剛開始通信他就出國打仗了。在戰爭最激烈最危險的關頭,她的信“給了他新的力量”。長達13個月的鴻雁傳書,締結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愛情。

看來,他們之間最初的“愛情的魅力”,是書信往來中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也就是說,是靠著一種“內在”的相互吸引。

最為奇特的是,“她拒絕了請她寄贈照片給他的要求”,這似乎有悖常理,但是她解釋道:“要是你對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相貌就無關緊要。”而且鄭重聲明,“要是你想像我長得漂亮,我就會總是擺脫不了你不過心存僥幸的感覺。我憎惡這種(以貌取人、隻重外表的)愛情。”

這樣的舉動和這樣的“解釋”,看似有些“苛刻”,實則“拔高”(或曰“提高”)了愛情的“標準”與“尺度”:感情的純度和“含金量”是至關重要的;心靈的因素、內在的因素是決定一切的,而人的相貌則“無關緊要”。

如此“拔高”,對中尉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作為男性,真的能做到“內在美至上”而擯棄相貌的因素嗎?同時,這也不僅對中尉,而且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這姑娘究竟長得怎麼樣呢?不示照片的這番“解釋”,不是因其外表醜陋或相貌平平而找到的“托詞”吧?

從寫作技巧的角度來講,“懸念”同時也是“伏筆”。

正是這樣的未解之謎,吸引讀者饒有興致地往下讀去。

離見麵的時間愈來愈近了,6分鍾……4分鍾……1分鍾……“謎底”馬上就要揭開,“猛吸一口香煙,勃蘭福特中尉的心情更緊張了”。

“心情緊張”的豈止中尉,應該說,還有讀者。

文章接著又用“特寫鏡頭”為我們“推”出了一位“高高個兒,婷婷玉立,眼睛像天空一樣藍”的年輕女子,“她身穿淡綠色衣服,像春天般活潑輕盈地來到人間”,來到約會地點,來到中尉(和讀者)的視線之中。

“她應該就是賀麗絲·梅妮爾小姐!”——此刻中尉(和讀者)也許會下意識地在心中“確認”和呼喊。“既然有那麼美好的心靈,就該有這樣美好的外貌才相配”,這也許是容易產生“共識”的“人之常情”。然而,“她並沒戴什麼紅玫瑰”。也就是說,她不是中尉約會中的戀人。這不僅使中尉失望,而且也使讀者感到遺憾。

作者似乎在“捉弄”這位中尉,也在“捉弄”著性急的讀者。

未解的“懸念”在繼續吸引著我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