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東征的目的和條件(2 / 3)

顯然,不管是“複仇戰爭”還是“解放戰爭”都是亞曆山大發動這場戰爭的借口,都是他為他的這一行動尋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些理由既投合了希臘人的要求,也符合他自己的雙重身份。因為他既是馬其頓國王,又是科林斯同盟的盟主、希臘聯軍的統帥。但實際上,複仇和解放都不是他的目的,如果僅僅是複仇,他就應當接受大流士割讓土地求和的提議;如果是為了解放亞洲的希臘城邦,他就不應當給這些城邦套上新的枷鎖。

亞曆山大發動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並不那麼光明正大,那麼冠冕堂皇。他的目的就是侵占波斯的領土,掠奪波斯的財富。對於一個擁有強大的戰爭機器,而又財政困難的國家來說,波斯是最好的、也是最誘人的掠奪對象。波斯不僅幅員廣大,而且文明發達。希臘人雖視波斯人為蠻族,實際上,波斯人的文明比希臘文明還要古老。兩河流域和埃及在希臘文明產生前就是文明的中心。希臘人雖看不起波斯人,但對於波斯文明卻也心懷敬意,對波斯所擁有的財富也十分羨慕向往。有不少希臘人在為波斯宮廷服務,在希臘不得誌者、受排擠者也都紛紛投奔波斯,事實上,希臘的爭霸戰爭中,各方勢力都盡力勾結波斯,借波斯勢力以自重。亞曆山大認識到,不僅波斯所擁有的財富可解決馬其頓的財政問題,使馬其頓更加富強,而且要真正徹底解決希臘的問題也要徹底打敗波斯。有一個強大的波斯的存在,希臘也不會平靜,馬其頓和平也不會長久。亞曆山大的目的,或者說,他的雄心,就是要滅亡波斯帝國,侵占其全部國土和財富,建立一個世界帝國。這也是他和腓力的不同處。腓力似乎沒有設想過要滅掉波斯,他的胃口顯然沒有他兒子大。亞曆山大侵占東方土地,掠奪東方財富之舉開了西方掠奪東方的先河,以後,西方不斷侵入和掠奪東方,當然,其中也有東方侵入西方之時,到近代西方完全壓倒了東方,東方,包括中國,完全成了西方的掠奪對象。當時,亞曆山大還不知有個中國在東方。亞曆山大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海洋包圍著的,西邊有大洋。東邊,恒河以東也是一片“外洋”。而且,恒河流域是一片荒漠。因此,亞曆山大的東征到印度河就結束了。他的目的好像隻是重建大流士一世帝國的邊界,並從中獲取大流士曾經獲取的所有政治和財政利益。當然,他東征的停止也可能是他已沒有力量繼續前進了,他的部下也不願跟著他無休止地東征下去了。

東征的條件

亞曆山大東征的對象波斯,不隻是個文明古國,也是個十分強大的國家。比起馬其頓來,無論在人力上,還是物力上,波斯都擁有絕對的優勢。波斯有著從歐洲的色雷斯到印度的、長達3000英裏的廣袤國土,有4000萬人口,有豐富無比的財力資源。波斯國王的家族統治這片土地200年,根深蒂固,有著牢固的統治網,阿契美尼德王朝既沒有經濟危機也沒有公眾的不滿,波斯王公貴族對大流士一直是忠誠的,各地的實力派和大流士的關係也一直是好的。應當說,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統治是穩固的。他是有力量拒入侵者於國門之外的。

大流士三世有多少軍隊,現在已無從知道。希臘的一些曆史學家所提供的有關波斯軍隊數量的統計顯然是有意誇大了的。有人說,大流士參加伊蘇斯一役的軍隊人數就有50萬,這肯定是不確切的。但是,波斯軍隊人數遠遠超過馬其頓軍隊卻是毫無疑問的。大流士三世國王不但自己有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還有山地居民和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供他驅使。他們凶狠好鬥,隨時聽候大流士的調遣。波斯人僅在小亞細亞一地就駐紮了20000騎兵。他們手執梭鏢,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騎手。大流士麾下還有一支同樣著名的弓箭手隊伍,構成了步兵的主體。另外還有20000名希臘雇傭兵。令人奇怪的是,這些雇傭兵並沒有因為要與之對抗的是所謂希臘聯軍,而削弱了作戰的決心,他們有強烈的反馬其頓情緒,死心塌地地為大流士賣命。

大流士三世還有一支可和腓尼基海軍媲美的海軍,它是當時世界最精良的,可隨意在地中海遊弋,愛琴海實際上處於波斯人的控製下。這樣一支海軍的存在,對遠征的亞曆山大的威脅是巨大的,它既可使亞曆山大處於兩麵受攻的境地,又可在馬其頓後方搗亂,煽動希臘城邦反馬其頓。

亞曆山大也有一支艦隊,但無法和波斯人的艦隊相抗衡。亞曆山大不擅長海戰,他的這支海軍原由一些雅典船隻組成,亞曆山大並沒有打算用它來對抗波斯人,實際上是把它作為抵押品,以確保雅典在他出征期間不會背叛。

亞曆山大靠什麼去打敗並滅亡波斯呢?靠陸軍,靠當時世界上,不包括中國,最精良的一支陸軍部隊。這是一支亞曆山大從腓力那裏繼承下來的軍隊,由服役並訓練多年的馬其頓貴族和健壯的農民組成,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職業軍隊,是有史以來配備最齊全的軍隊。有騎兵,有步兵,步兵分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有弓箭手、標槍手和投擲手,有攻城兵,有工兵部隊,還有醫療隊。亞曆山大的這支軍隊還得到一支有效的後勤部隊的支援。遠離本土、深入敵境作戰,沒有可靠的後勤供應其後果是災難性的。

亞曆山大把各兵種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作戰時,既充分發揮各兵種的特點和作用,又互相配合。這是他的軍隊之所以能所向無敵的一個重要原因。亞曆山大特別善於用騎兵,盡管這時的騎兵既沒有馬鞍也沒有釘馬掌,他卻利用騎兵的橫掃千軍之勇,使其成為他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兵種,成為他的一支正規的突擊武器,成為他的軍隊的核心,“國王的左右”。亞曆山大對騎兵的運用是軍事史上的一大創新。同時,他將騎兵、步兵和輕裝武器部隊聯合運用於一切軍事行動之中,不僅用於陣地戰,也用於可能隻有一支小分隊參加的小規模的遭遇戰,這是令人驚奇的,也是十分困難的。亞曆山大之所以能這樣做,據他自己說,是因為他認真從事,他說戰術就是動腦筋。由於善動腦筋,他能隨時變換戰術來應付各種具體問題。

古代戰爭中的常規戰法,就是一堆人朝著另一堆人猛衝猛打,直到一方取勝為止。亞曆山大不采用這種戰法。他的排兵布陣別出一格,他讓大隊騎兵按兵不動,等敵軍陣地上出現了突破口後,再向缺口處發起猛攻,並從側翼包抄敵軍。他用右翼兵力作為突擊力量有一個特殊的原因,保護他的右側沒有盾牌遮擋的步兵,防止他們不自覺地向右方移動。因為,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每個步兵總是向身旁戰友左手所持的盾牌靠過去,以尋求多一點安全。這樣一來,亞曆山大當然要率兵衝擊敵軍左翼,以加快其向右的自然性移動。

亞曆山大的令敵人喪膽的著名戰鬥方陣由9000名馬其頓步兵組成。方陣建立在嚴格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的基礎上,每兩人之間必須留有3英尺的間隔,隊形過於密集,行動就不靈便,遇到地麵坑窪不平或敵人的突然衝鋒,就可能會有一大片人摔倒而被踐踏。當然,在為了使隊伍有較大防衛能力時,也可使方陣密集些。由於保持一定的間隔,馬其頓方陣具有靈活多變容易調動的特點。(後來的比馬其頓方陣更先進的古羅馬軍團也有這個特點。)戰鬥方陣一般為矩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狀。阿裏安在他的《亞曆山大遠征記》裏,在記述亞曆山大和伊利裏亞人的一次戰鬥中,描述了亞曆山大如何利用隊形的靈活變動威懾住了敵人,不戰而勝:

“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隻好把方陣全部疏開形成120縱列,兩翼各部署200騎兵。命令他們保持肅靜。還命令重騎兵把長矛直豎,然後,聽到命令立即把矛頭向前作衝鋒姿勢,一排排的矛頭先向右、後向左擺。方陣本身,在他親自指揮下,前進時步伐矯健、軍容嚴整;然後又向左右兩翼交替回旋。他就是這樣,在很短的時間裏表演了各種隊形變換;然後命令左翼突出一部作為尖兵,親自率領他們發動進攻。敵人看到他的部隊調度靈活紀律森嚴,早已目瞪口呆,未等這些希臘人靠近,就放棄了頭一排山丘逃走了。”

這種戰法,既對敵人有威懾作用,又可使敵人不知虛實,不知如何對付,從而達到突然擊潰敵人的目的。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馬其頓方陣早已威名遠揚。

方陣兵是重裝步兵,全身披掛著青銅頭盔、胸鎧和脛甲(護腿),手執盾牌、利劍和長矛。長矛長約4米,分量全在柄端,戰士手執矛柄可及於數米遠。這種武器比波斯人手中的短劍要得力得多。但是由於裝重、矛長,行動就不那麼靈便,主要用於防守。亞曆山大還有一支輕裝步兵,武器是短刀,行動靈活,適合於進行強攻。

亞曆山大和他那被稱為“國王的左右”的驃悍騎手立於右翼。這支騎兵是亞曆山大軍隊的核心,共2000人,他們全身披掛,戴青銅盔,穿胸鎧,著脛甲,手執短劍、短梭鏢和小圓盾牌;不過這時還沒有馬鐙和馬鞍,這些裝備要到下個世紀才普遍使用。這支騎兵以250人為一個作戰單位。跟隨亞曆山大左右並由他親自指揮的一小隊專用騎兵,稱禦林軍。

左翼的騎兵一般由老將、全軍副統帥帕米尼歐指揮。帕米尼歐曾是腓力手下的大將,作戰經驗豐富,用兵謹慎,堪當此任。作戰時,全軍列成所謂的斜隊形,帕米尼歐及其左翼的任務是穩住陣角,要一直堅持到亞曆山大從右翼發起攻擊的決定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