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東征的目的和條件(3 / 3)

亞曆山大還有一支輕騎兵,其中一部分同輕裝步兵、弓箭手、投石手及標槍手一道配置在左右兩翼。隨同亞曆山大出征的還有5000名希臘雇傭兵和來自科林斯同盟的7000名希臘聯軍。對於希臘聯軍,亞曆山大隻是把他們作為人質,使希臘各城邦不敢輕舉妄動,除委以一些衛戍任務外,並不用於陣前作戰。

亞曆山大出征時,留下了一支部隊駐守馬其頓和希臘,以保證後方的安全,和隨時給前方支援和補充。他率領的遠征大軍合起來共有30000多步兵、5000騎兵。在人數上,這是無法和波斯相比的。亞曆山大出征時的頭銜是馬其頓國王和科林斯同盟盟主和希臘聯軍統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頭銜會愈來愈多。

亞曆山大部下除精兵外,還有一批良將。在他的主要大將和謀士中,既有曾跟隨腓力征戰的老將如全軍副統帥帕米尼歐、負責海軍的尼阿丘斯等,也有他的莫逆之交,如禦林軍隊長赫斐斯申,還有童年時的夥伴如帕米尼歐的兒子、騎兵將領菲洛塔斯和他奶媽的兒子弓箭手長官克雷圖斯,此外還有方陣兵統帥托勒密、騎兵將領塞琉古、負責軍隊財政和軍需的長官哈帕魯斯和雷希馬楚斯等。這幾個人都是少有的將才,都可成為獨霸一方的君主,但在亞曆山大在世時,都心甘情願地做了他的恭順的部屬。

亞曆山大有一個智囊團,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和建議。智囊團雖有不少飽學之士,但亞曆山大和他的部屬對所在的世界仍知之甚少。當時的人都認為“人類居住的地球”,即世界,是被大洋包圍著的。由於希臘人曾到過大西洋,熟悉希臘文化的亞曆山大也知道西邊有海洋,但另外三邊的大洋在哪裏卻無人知道。後來亞曆山大到裏海,便認為這是北部海洋的一個海灣。後來又相信印度洋是地球南部的邊緣。東邊的盡頭在哪裏在亞曆山大心頭仍是個謎,他很想知道。他到達印度河後,認為西邊的海洋就在印度河以東不遠的地方,他本想一直打到地球東邊的盡處。但由於部隊叛變,他未能到那裏,這對亞曆山大來說,一定是件憾事。他對中國和印度次大陸一無所知。

盡管亞曆山大對世界的認識是不清楚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對於有關緊鄰地帶地形的細節,他的智囊團給他提供的資料卻是準確無誤的。戰爭講究知己知彼,尤其是在敵國境內作戰,如果敵情不清,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一般說,亞曆山大對敵人的情況還是很清楚的。他是謹慎的,情況不清,他是不會貿然行動的。他的智囊團事實上隻出過一次錯,那是在伊蘇斯大戰的前夕。輜重隊也使他失望過一次,那是在可怕的格德羅西亞(俾路支)大沙漠。

最新的研究表明,亞曆山大成功的關鍵在於精確地計劃與計算出每一步驟。曆史學家唐線思格斯作過一個計算。如果亞曆山大有48000名士兵,每3名士兵有一名侍者,不包括輜重隊,大約有64000聽從亞曆山大指揮。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大約14公斤糧食,另外至少還有2升的水,那麼對於這支軍隊來說,每天就是90000公斤的糧食和13萬升水。為了運輸這些糧食和水,軍隊就需要大約1100匹馬。還要1300匹馬用來運輸諸如帳篷、被子和工具等等的裝備。除了這2400匹馬以外,還要有6100匹騎兵用馬,這樣算來就有8500匹馬。因為這些馬匹處於極度勞累之中,所以每匹馬每天就需要45公斤幹草或者稻草以及等量的糧食,這樣,這些馬一共就得需要38250公斤草料。另外,每匹馬每天需水量是45升,這樣每天總共272萬升。粗算下來,就是40萬升水和13萬公斤糧食。這個數字大得嚇人,如果沒有很好的部隊補給的組織工作,軍隊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了保障軍隊的給養,亞曆山大必須找到地下水脈。在廣袤的沙漠地帶,必須精確計算所需量。運輸必須得到保障。亞曆山大非常重視這方麵的工作,擁有這方麵的各種人才。他們所做的工作,和他的士兵在戰場上打仗一樣,都是成功的,史無前例的。亞曆山大所需的武器和糧食通常是向行軍沿途的鄉村籌集,他所重新任命的各地的長官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部隊的供給,特別是保證提供足夠的水和糧食。但是他也很注意保護當地居民不被搶掠。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強調天時的重要性,這是對的。亞曆山大也很有效地利用天時。他選擇在春季出征,是因為他算好了,當他征服赫勒斯滂另一側的城市時,正是收獲季節。籌糧容易。冬季的宿營地,亞曆山大總是選擇在沙漠附近或緊靠有耕地的地方。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亞曆山大就會把軍隊分成若幹獨立的單元,讓他們各自在富饒的地方過冬。

周密的計劃是亞曆山大成功的關鍵,而周密的計劃的製訂,除了依靠亞曆山大本人的智慧和認真的態度外,是因為亞曆山大有一個智囊團,有各方麵的專門人才。

亞曆山大的部隊擁有許多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攻城車。這種車用在攻城拔寨上,威力巨大,所向無敵。攻城塔這樣的作戰機械過去也有,但亞曆山大的攻城塔高達150英尺,可以把它們推到對著敵城的任何部位,便於他的士兵躍上城去。他在攻城塔的底部裝上輪子,外包皮革以防火。攻城槌是一種長100公尺、兩端包有金屬的橫木,還有在敵城下麵挖掘地道的器械等也都遠非以前的同類器械可以相比的。

負責武器創新的是一位叫笛亞德斯的希臘工匠。他和他的同夥還發明了一種與大弓相似的器械——扭力石弩。這種石弩能把巨型箭隻或五六十磅重的巨石準確地射到200碼外,我們隻要想一想,19世紀初,有人指出用滑膛槍擊中100碼以外的目標是異想天開,便知道這種武器有多麼了不起。

我們不知道,亞曆山大是出於什麼考慮,並沒有在正規戰中把石弩當炮使用,而隻是用來攻城或是從河對岸逐走敵人。可以想象,在大塊石頭和如蝗的巨型箭隻突然落到頭上時,敵人是何等的驚慌!

亞曆山大隊伍中還有一個科學考察團,有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有哲學家和詩人。他們既是他的智囊團成員,又有自己的考察計劃。亞裏士多德的侄子、曆史學家卡利斯瑟尼也隨軍出征。他的任務是把遠征的情況記下來,為亞曆山大寫一部遠征史。這個人有點自命不凡,有一次,他對亞曆山大說,亞曆山大的聲望不取決於他所做的事,而在於他卡利斯瑟尼怎樣去記錄。他撰寫時,經常對照皇家日誌核對他記錄的細節。皇家日誌是奉亞曆山大之命由專人記下每日大事的官方記錄。這部日誌成為同時代人撰寫亞曆山大曆史的依據,也是阿裏安的主要史料來源。

亞曆山大有一點有著壓倒的優勢,這就是作為馬其頓和希臘方的統帥,亞曆山大在智慧和勇氣上,都是波斯方的統帥大流士三世所無法比擬的。統帥的智慧和勇氣、特別是統帥的指揮才能,有時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在兩軍主力對決的伊蘇斯會戰中,波斯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正是其統帥大流士的愚蠢和膽怯把勝利送給了亞曆山大。而亞曆山大之所以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亞曆山大的非凡的勇敢和傑出的指揮才能起了極大的作用。

亞曆山大的過人的智慧不僅表現在指揮作戰上,也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麵。組織計劃、後勤供應、行政管理、外交宣傳,處處都閃現他智慧的光芒。

亞曆山大為遠征做了很好的宣傳工作,他把他的這一完全是為了掠奪財富的戰爭宣傳成正義戰爭,什麼“複仇”,什麼“解放”,把自己打扮成正義的化身。他還把這次戰爭說成是神意。亞曆山大在啟程前特意去訪問了特爾斐神廟。女巫對他說,她必須保持沉默,因為阿波羅神在冬季遠離特爾斐。亞曆山大將再不發一言的女巫拽到寺廟的內室中,堅持要她說出一則預言,女巫呻吟道:“哦,孩子,你要相信,這是不可抗拒的。”女巫的話可能是說,阿波羅神不在,她必須沉默是不可抗拒的。當然,也可能有其他解釋,這是預言的特點。亞曆山大為了用女巫的話來說服他的軍隊、鼓舞士氣,他把“不可抗拒”說成是“不可戰勝”,並讓人到處傳播亞曆山大的軍隊“不可戰勝”的所謂特爾斐神廟女巫的預言。在那個崇拜神、相信預言的時代,這則被亞曆山大到處傳播的預言,會產生相當大的力量。對敵人是種心理威懾,對自己則是一種安慰,一顆定心丸。

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切細節都考慮了,出發的時刻到了。但在這個時候,老將帕米尼歐建議亞曆山大應該結婚並應立嗣。亞曆山大置此議於不顧,他可能想到他的父親正是由於迷戀新婚妻子而耽誤了東征大業,他不能重蹈覆轍。他不急著結婚,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次遠征中去。他說他自己負大家的債太多,因此他把自己擁有的全部金銀珠寶、奴隸和牛羊全都贈送給戰士們的父老家人,士兵們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全軍士氣高漲,發誓要為國王的大業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