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一朵永不褪色的花兒,綻放於一個安靜的角落。悲傷是淡藍的,快樂是粉紅的,不嬌不豔,紛揚著幽幽香氣。”
“不知這些回憶的花瓣裏,隱藏了多少人的故事,眷戀著多少人的青春,飄落過多少歲月的悲歡離合,羽化出多少光明的滄海桑田。”
能從指尖上散落出花朵,衍生出一抹淺笑;能把綻放於安靜角落的回憶,衍生成多朵永不褪色的花,不嬌不豔紛揚著幽幽香氣的心,難道不是一顆婉轉、柔軟而浪漫的心嗎?!我分明感受到了她的婉轉、柔軟和浪漫。這顆心,不想被打擾,想安靜地生活在自己的唯美世界裏。
三
人生易老,青春易逝,今早的容顏老於昨晚。正如歌詞裏唱的:“……日與夜互消長,富與貴難長久,今早的容顏老於昨晚……浪滔滔,人渺渺,青春鳥飛去了,縱然是千古風流浪裏搖……”
麵對似水的年華,無奈一個女人的美麗就這樣被歲月蠶食,任憑你怎樣拉緊歲月的繩索,仍會在手中一寸一寸地滑落、逝去。
慨歎人生的不易,生命的渺小,青春的短暫,容顏的易老。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力是無法抗拒的。
但女人的美麗,不僅在容顏,更是融注於生命的每一個過程裏。正如鳳棲梧所觀察和感受的:“對於東流如水般逝去的歲月,如果不能抗拒,那麼不妨坦然地接受。經繁華而淡定,曉淡定而從容,堪從容方能大業。見過身邊許多同齡的女子,在經曆無數波瀾之後退卻了小女孩的青澀,沉澱多年的氣質,開始浮上臉龐。她們已從一碗清水漸漸變成一杯淡淡的茶或濃濃的咖啡,無論如何,生活變得開始有味道了,而人呢,也變得寵辱不驚,更有女人味兒了。”
這是生活給予女人的,也是女人自己修煉到如此境界。這是鳳棲梧深切的感受,更是鳳棲梧自己的真實寫照。
是的。“不是所有的錯過都遺憾,也不是所有的擁有都無憾。如果不是經曆了人生的聚散離合,又怎會有今天的寬容平和?無欲而淡,心靜而定,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沒有了焦慮也不會有痛苦。平平淡淡方可體味生活的真味,無爭而得。”
這更是生活給予女人的,融注於女人生命深層的體味,人生的修養能達到如此境界,真可謂取到了真經,得到了真傳。
的確。“生命的過程,應該淡定如白雲,從容如流水。該嫵媚時嫵媚,該果斷時果斷,該柔情時柔情,該堅強時堅強,我想,這就是一個女人美麗的詮釋吧!放棄應該放棄的,並找回屬於自己的以後,真可以說走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作為女人,我們試著向這個境界努力吧!到了這個境界,“你已擁有了一顆成熟的心,然後氣定神閑地坐在青春的彼岸,與時光刻就的美麗,與過去遙遙相望”。
這時,你的青春,你的美麗,始終與你相伴。你不再慨歎人生的不易,生命的渺小,青春的短暫,容顏的易老,你已徹悟人生的真諦!
與“暗香”共勉
梅,以她的傲骨,淩寒,勃勃向上而成為畫家文人筆下的寵物;蘭,以她的清雅,高潔,幽香沁心而成為畫家文人筆下的最愛。
畫家筆下的梅,傲骨錚錚,給人以無形的力量;詩人筆下的梅,“無意苦爭春”“淩寒獨自開”“隻把春來報”。
詩人筆下的蘭,“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委瑣”。畫家筆下的蘭,秀美、俊逸、似吐幽香;
一個是錚錚傲骨,一個是清雅高潔,此乃花中真君子。
梅的情懷:迎風鬥雪,凝練品質;錚錚傲骨,嚴寒鑄就。
蘭的情懷:居深山吐幽香不為有人賞,花常開葉常綠為報泥土恩。
喜歡梅,不僅僅是因為她的淩寒怒放,更喜歡她的傲骨錚錚;欣賞蘭,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秀美俊逸,更欣賞她的清雅高潔。
作為知識女性,我們應該學習梅的品質,欣賞蘭的情懷。
分享
說起梅子,還真是讓人難忘。她是我25年前教過的學生。當時她隻是個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是我班裏的學習委員和語文課代表,我是她們的班主任,教她們語文。那時的她,是一個充滿朝氣、活潑可愛的陽光女孩,留給我難忘的印象。後來我因工作調動與她分開。再見到她時,已是10年以後的事了,是我又調回原單位工作時。當時她不僅參加了工作還成家有了孩子。那是1995年的春天,她是來參加演講會的。我們是在樓梯上碰麵的。她當即喊我老師,我也即刻叫出她的名字。當晚她就去家裏看我,還帶給我一條絲巾做禮物,猶如她柔軟亮麗的心。我慨歎我們的師生情並沒有被時間的洪流衝淡,被歲月的滄桑淹沒。不久,我又調北京工作,她出差北京,又去家裏看我。記得那是1998年秋末冬初的一個周日,她抱著一大把鮮花去看我,令我感動不已。因為那把花是我生平第一次收到的鮮花禮物。記得有白色的香水百合,明黃色的長壽菊,還有豔紅的康乃馨,紫色的勿忘我,我們彼此心領神會。從此以後,我們聯係至今。
當時她在雪域高原工作,做過辦公室秘書科的科長、女工委員會主任、政工辦主任等職。已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中層幹部。後來,由於她的工作出色,被借調到北京總部工作,我們的聯係來往就更密切了。在這之前,我們曾鴻雁傳書,相互惦念、相互關注。她在北京工作的三年中,我們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分享。我們思想上的交流主要通過發短信,博客留言,電話溝通。她會把她在網上下載的美文、美詩、美畫及優美的配樂保存在她的移動硬盤中,抽時間來我家放在我的電腦中讓我與她分享;她也會把她搞的工作,組織的各種活動刻成光盤送給我與她分享;她還會把富有哲理、啟迪人生的短信發給我。如前兩天剛發的“道生於靜逸,德生於謙和,慈生於博愛,善生於感恩,福生於淡泊,樂生於健康,命生於平實……”類似這樣富有哲理的短信,她時不時地、經常地發給我,既讓我感動,又讓我受益;既啟迪我,又讓我有所感悟。從中也反映出她豐富的內涵和人生的境界。她雖然與我是兩代人,但我們之間沒有代溝,交流無阻,暢所欲言;我們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我對人生的感悟,通過博客上到網絡上,她讀後會把她的感悟和對我的支持鼓勵寫上去,有時還為我的博客配上與文相關的圖片,為我的博客增光添彩,這種交流既是無聲的,又是有形的,對彼此的興趣、愛好、理解又是無形的,巨大的,潛移默化的。
幾個月前,家人給我買了電紙書,又稱掌上圖書館。孩子又給我下載了我喜歡的《百家講壇》,《哲理散文集》等。近幾天,將《哲理散文集》讀完,頗受啟發和感動,迫切地想和我的學生梅子分享。
真的,往往是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一個具有人格魅力,豐富內涵的朋友,都會給人無盡的啟迪和無窮的力量。它不僅能改變一個人的看法、處事方法、思維方式,更能加深一個人對人生的感悟、視野的擴展。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我讀了《哲理散文集》中羅蘭的《境由心生》,感受很深。羅蘭說:“苦樂全憑自己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書卷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的理想樂園,有自己安享的花花世界。”
還有一篇棲雲的《恩重如山》:“凝神搖曳的細竹,心中總莫名的濡濕;是誰砍它成笛;是誰鑽它出孔;又是誰在月圓的窗下涼涼的吹?”
“竹管原本不會發聲,是多情的少年賦予它歌喉;就像月亮,天上的一堆亂石,是慷慨的太陽,送給它光芒。”
“一隻蘆笛沒有理由吹噓它的華光皎潔。同樣一個人也沒有張揚成績卓著。就像一片花開,全憑泥土、陽光雨露,再飽滿的一粒種子,失去環境,也無處生根。”
“離開背後的支持,誰行?”
棲雲還寫了一篇《幸福的柴門》:“假若幸福的門是一扇金碧輝煌的大門,我們沒有理由停下腳步;但假若通往幸福的門是一扇樸素甚至寒酸的柴門,該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