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3)

第二十一章

寫給戀愛中的女孩

握沙的哲學

一位即將出嫁的女孩,向母親提了一個問題:“媽媽,婚後我該怎麼把握愛情呢?”母親聽了女孩的問話,溫情地笑了笑,然後慢慢地蹲下,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子。

女孩發現那捧沙子在母親的手裏,圓圓滿滿的,沒有流失,沒有撒落。接著母親用力將雙手握緊,沙子立刻從母親的指縫間泄落下來。待母親再把手張開時,原來那捧沙子已經所剩無幾,其圓圓滿滿的形狀也早已被壓得扁扁的,毫無美感可言。

其實,那位母親是要告訴她的女兒:愛情無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愛情反而越容易失去;正如掬一把細沙,握得越緊反而手中所剩越少;而那些從指縫中間漏掉的全是自己太用力,太珍惜,太想留住的。

像愛情不能抓緊一樣,人生中許多事情都一樣。過猶不及,超過了那個度,就難有美感可言,隻能麵對手中的餘沙惆悵與無奈了。

努力當一個最幸福的人吧!

俗話說,隻有親身經曆過了,才有切身的體會,女孩的母親,經曆過了,實踐過了,因而有了結論,悟出了哲理,成為不朽的握沙哲學。

平凡人生的點點滴滴、細細節節,猶如握沙的哲學,不論什麼事,什麼情,都應有度,否則適得其反,使自己惆悵無奈。

精神戀愛,物質婚姻

婚姻的內核,在某種程度上說,婚姻是物質的,它需要經營,需要承受,同時在接受一樁婚姻的時候首先要體察自己和對方的耐受力,不要期望愛情是婚姻唯一的支撐點。

我們常聽老人說:婚姻就是過日子,沒有愛情是不行的,但僅有愛情是不夠的。戀愛的時候是風花雪月,浪漫遮蔽了一切生活的瑣碎,所以英語裏說戀愛的人都是“the top on the world”,真是站在世界之巔,雲中漫步的感覺。那是精神世界的相知相許。

如果走進婚姻,物質就出現了,置辦一個家僅有愛情是不夠的。柴,米,油,鹽添了進來,雙方的社會關係開始碰撞,甚至雙方的價值觀,人生觀都開始了現實的較量。不要期望有了愛情就可以戰勝一切,特別是雙方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都相差甚遠的婚姻,必須堅定自己可以承受多少。真正接觸到婚姻的現實,身臨其境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這時候感覺到愛情是脆弱的。

如果愛情是花,婚姻就是果,開得燦爛的花未必能結出豐碩的果,形容瘦削的花結出的果反而可能是甜美豐潤的,那麼借用一下就是:轟轟烈烈,死去活來的愛不一定會有終成眷屬的婚姻,和平幸福的婚姻包含的愛也許是平平淡淡的。

婚姻是一種責任,是兩個人結合起來的每個日子。沒有愛情,不會有兩個人共同的屋簷,但一個屋簷下日子久了,難免會歸於平淡,甚至審美疲勞,所以說婚姻是一壇陳放的米酒,年代長了,愛的甜蜜就沉澱下去,上麵是寡淡的水,但隻要一搖蕩,那甜的滋味,那酒的陳香就會泛起……濃濃的,喝下去醉在心裏……

這也是愛情在化作親情的感覺,一種永恒的完美。

懂得

沒有記錯的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兩句話,是20世紀中國最為徹底的唯美主義者張愛玲,給才子佳人的胡蘭成第一次回信中的話。這句話的表麵意義大概是說:因為自己懂得人世的喧鬧悲歡,懂得生命的美麗易逝,所以常對一切抱有一份悲憫溫暖的態度。然而內在的意義是說:世事的興滅,人與人之間的交接,許多事情都是詫然一瞬,真正能夠“懂得”解人的又有幾個?胡蘭成信中對張愛玲的“懂得”,對張愛玲靈魂深處的欣賞和張愛玲對胡蘭成的知己感在這兩句話中表達無遺。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鳳棲梧在我的“博客”“寫給戀愛中的女孩”裏評論的話;由此讓我感受到了鳳棲梧對張愛玲的崇拜。張愛玲的才氣,張愛玲的人生價值,張愛玲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後20年深居簡出的生活對她人生的影響。粗略地回顧了一下,風棲梧人格的獨立,辦事的我行我素,性格的多愁善感,情感深處的細膩,才華橫溢的氣質,著裝佩飾的大膽誇張,甚至對婚姻的選擇,有時的閉門謝客……無一不留有張愛玲的印記。但願我的這些試用“心”的感受或評價能貼近風棲梧的為人,我在試著讀懂鳳棲梧。

如果我用心的感受還有些許貼近的話,我想她在“閉門謝客”時,一定是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那是張愛玲唯美主義的影響。好在現在是網絡時代,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即使足不出戶,仍可與世界溝通,我想在我的“博客”中與鳳棲梧交流、溝通,想試著做一個“懂得”她的人,懂得她的朋友。

品讀鳳棲梧

讓我非常感動的是:每當我有博文上網,鳳棲梧是第一位讀者,也是第一位寫評論的博友,並且常常是在深夜。謝謝鳳棲梧對我的關心、關注。

我要感謝鳳棲梧的是:有時和我的博文相映,貼上自己的博文,為我的博客增輝,使我的博客更生動,更豐富,更有韻味。

我常常不止一遍兩遍地讀她的博文,而是三遍四遍地品讀她的博文。品著品著,便品出了鳳棲梧的人格、性格、風格、氣質、情感。獨立的人格、多愁善感的性格、我行我素的風格、文人的氣質,豐富恣意、內涵深蘊的情感,不知正確與否,但在品讀中這種感覺很強烈。

如《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對思念的體會是:“思念是人的一種情感體驗”,“思念是柴門依舊笑春風的桃花,是清溪邊上醉舞花間的流連戲蝶,是關關雎鳩聲聲婉轉如水的鳥鳴,是小橋流水中黛眉粉臉的盈盈眼波……思念……是無奈,是悠悠晃晃的長長柳絲,是……希冀,是……孤淒,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寂”。

“思念源於時空分隔,根在彼此有一份深摯的感情;思念,因為有一份可以親近的剪不斷的感情;思念,因為人間還有情意還有愛,還有向往還有夢……”這些感受,若沒有文人的氣質,豐富恣意、內涵深蘊的情感,難以寫出這麼淒美,富有內涵的句子。

又如《人生若隻初相見》——“人生若隻初相見,道盡了人間多少悲涼”;“白蛇傳中的千年相思;英台山伯花期已誤;馬嵬坡上的生死訣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絕歎……“情到深處人孤獨……”都是她氣質和情感的體現。之所以有文人的氣質,豐富恣意、內涵深蘊的情感,源於她廣博的閱讀、深刻的感悟、不斷的思索。

她認為:“書是我們的岸,人有各種需要,我們的內心天生地需要柔軟、溫暖、溝通,我的體會是:讀書是達成這種需要的捷徑,隨時隨地都行,而且永遠都不會裂變。”

在品讀她的文章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的知識,通過讀她的文章,對她的理解加深,達到了心靈的交融溝通,還望繼續這種交流溝通。

看了鳳棲梧粘貼在我博客上的兩篇散文——《守候著——文字裏的美好》《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品味良久,頗多感受。

散文的婉約、淒美,頗具文學功底的構思、遣詞用句的清麗、意境的優美、不由使人心生淒清之感,又不乏淡淡的從容,悠悠的韻味,好婉約、好淒美的散文,把一顆婉轉柔軟而浪漫的心,呈現於你的麵前。

“微風吹起裙袂,吹起一種等待的心情,等那個邀在對岸的一襲青衣,在凝眸深處打馬而來。若幹年之後那點點輕柔已磨損在歲月的行板中。”

“日日與黃昏安靜的光線裏記下心情的痕跡。習慣在無人相擾處,執一杯清茶,在溫暖裏穿越文字的叢林,伏案於小小的陋室,林林總總的文字在指尖的敲打下散落成花,衍生出一朵朵藍色、紅色,或鵝黃色的一抹淺笑……”

“當歲月翩然,靈犀不在的時候,一點點地記起,重在歲月的流逝裏慢慢釋懷,終可在歲月裏感受些許幸福,抑或淚水。”

“閑散的生活,卻讓人的思維越發活躍,品茶憶起那些不棄的回憶,想回又不能回的歲月。”

“終日工作的壓力、身心的疲憊,無暇幻想什麼是大漠孤煙的悲涼,什麼是江南煙雨的憂傷,什麼是江湖義氣的風發,把一顆柔軟而浪漫的心,鑄就得堅硬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