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3 / 3)

現如今,建設兵團以占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產全疆五分之一的糧食,五分之二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紗、棉布、食糖,並繳納五分之一的稅金貢獻新疆人民。

當年,他們為解放全中國立功勞,今天,他們為建設祖國做貢獻,可敬!可佩!

有句俗語“不到喀什,就不算到過新疆”。8月4日,我們乘飛機到了喀什。到了喀什,撲麵而來的是阿拉伯風格的建築,“國際貿易市場”的漢語和維語的雙語標誌;飄入耳膜的是類似阿拉伯音調的維族音樂,聽不懂的維吾爾語,清一色的穿維吾爾族服飾的人群隨處都是,特別是年輕女性,懷裏抱著可愛的小孩,頭戴閃著亮光的織錦緞蓋頭,耳朵上搖曳著長長的耳墜,身穿色彩豔麗的長裙或鑲嵌著民族特色花邊的對襟長袍,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窩,明亮的眼眸,瞅一眼都讓人覺得有不可抗拒的美。喀什街頭的一大景觀是用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不時看到一家三口騎著摩托車穿行在街上,透著幸福,散著溫馨,同時也向行人傳遞著他們的快樂、安康。據介紹,國家對新疆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特別優惠,他們的生活非常富足。到大街上走走、看看、轉轉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了。

喀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許多古老的民族曾在這裏繁衍生息,發展經濟文化。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各民族互相協作,互相影響,互相融合,逐漸完成了現代民族的發展進程。喀什境內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等31個民族。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的簡稱,其語源有突厥語、古伊蘭語、波斯語等融演而成,含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地”“初創”等不同的解釋。

唐太宗以後,這裏為唐朝政府的重要軍事據點,當時的安西四鎮之一即為“喀什噶爾”。

清乾隆時期,這裏是清政府“總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爾參讚大臣的駐地。民國年間改為喀什行政區,設行政長公署於疏附。解放後建立了喀什專區。

喀什於1952年建市,1984年定為國家乙級對外開放城市。現在是南疆西部重要經濟、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是一個中西亞文化交融的城市,在整個新疆地區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喀什被稱為“歌舞之鄉”,一千年前喀什的歌舞就傳到了中原,隋唐時代,喀什的音樂和舞蹈譽滿長安。

我們在喀什參觀了“香妃墓”。說真的,若不是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知識貧乏的我還真不知道香妃的故事呢。“香妃墓”實際上是香妃家族的墓葬群,是設在一個很高、很大的清真寺內,進入寺內,有一個類似演出的大舞台,台上擺放著數不清大大小小的棺材,棺材上蓋著花花綠綠的織錦緞被麵,在棺材的下邊埋葬著逝者的屍骨。參觀的人在台下觀看。導遊還特意地向我們介紹了放在最前麵,離我們最近處的一個棺材,說這是香妃家一個媳婦的墓葬,是一位漢族姑娘,她是唯一進入香妃家墓葬群的媳婦,因為當地的習俗是媳婦不能進入家族的墓葬群。這位漢族姑娘對當地和香妃家族的貢獻大,因而是唯一進入家族墓葬群的媳婦。

現如今,“香妃墓”周圍已成為當地人的墓葬地,據說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在這裏,我們還參觀了亞洲最大的清真寺。當地的習俗是穿短袖衫的女性不能進入寺內參觀,寺門口備有披肩,必須披上披肩,將外露的胳膊遮蓋住,方能進入寺內參觀。我想這可能是對穆斯林的尊重,也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吧。

我們在這裏還品嚐了純維族和阿拉伯風味的食品和菜肴,特別是這裏的烤饢、拉麵、抓飯、奶茶等香味悠長。

走過新疆的人,談話最多的莫過於吐魯番的葡萄溝和天山天池了。特別是一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更把人們引向那甜蜜多情的地方,對於我來說理所當然是十分向往的地方。

吐魯番距烏市183公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有4000年的文字記載,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美麗的明珠,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葡萄溝、坎兒井等旅遊景點。

8月6日,我們從烏市出發去吐魯番,途經早在小學二年級時就在歌曲中聽到過的“達阪城”,現如今,達阪城已經成了風電城,這裏有中國華電和龍源集團建成的風力發電站。綿延數公裏甚至數十公裏的風力發電機像鋼鐵森林矗立在荒漠上,風電機的葉片不停地轉動,在陽光下閃亮,耀人眼目,其壯觀景象令人振奮,感慨。路過這裏的遊客都要下車,駐足觀賞,留影紀念。我們在這裏稍作停留,便繼續前行。過了達阪城,又是另一種景象,右手邊是荒蕪、粗糲的不毛之地,左手邊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樹林和掩映在樹林中的白牆,紅頂的樓房,高高的煙囪,連綿的村莊,真是不可思議的地形地貌。

進入葡萄溝,要經過數公裏的“榆樹林”,這也是一個誘人的景點。“榆樹林”的右側是奔騰的小河,左側是不高的懸崖,到處生長著奇特的榆樹。在較寬的河灘處,在榆樹掩映中有小吃店、小賣部,有服務員在等待、招攬遊客,因為遊客們是奔葡萄溝去的,很少有人在這裏用餐、休息、隻是路過一下。

這裏的榆樹很奇特,似乎是千年的古樹,樹身低矮、粗壯,分枝發達,有的樹從樹根處就分出三四枝,粗細相同、生長方向各異,有的橫向生長,有的斜著向上,有的直指青天,樹身上有粗大的樹結,像壽星老人的禿頭,十分怪異,一棵樹上可以分出七八枝同樣粗細的枝幹,給人有獨木成林之感,這樣的樹木聚集在一起,給人的視覺衝擊力是不言而喻的。

過了“榆樹林”,葡萄溝就在視野中鋪開,公路兩旁的葡萄林像農民們種的莊稼,一行行整齊有序,一畦畦連成一片,不時能看到方方正正,一磚到底,帶十字形孔的房子,據介紹,那是專門用來風幹葡萄的晾房,真是別有洞天,別具風情。

葡萄溝南北長約8公裏,寬半公裏,居住著維族、漢族、回族三個民族,約6000多人,現有耕地400餘公頃。葡萄種植麵積達220多公頃。溝中有無核葡萄,白葡萄、馬奶子、玫瑰紅、比夾幹、黑葡萄和梭梭葡萄等品種,這裏以盛產葡萄而聞名中外。1994年,溝裏種植葡萄315.6公頃,生產鮮葡萄8601噸。

葡萄溝真是一個珍珠翡翠的世界,暢遊在葡萄架下,猶如進入了童話世界裏,左右兩側掛滿了閃著五彩光的珍珠串;頭頂上陽光從綠葉中透進來,灑一地的碎金,柔和醉人;架外蝴蝶翩翩、鳥鳴聲聲、溪水潺潺;習習的涼風將八月的炎熱趕走;湛藍的天空,銀亮的雲朵,在不遠處為遊客的心情塗上更明麗的色彩……葡萄架下是當地農家接待遊客的餐廳,在這樣的環境中用餐,品嚐著各個品種的葡萄,看著伸手可及的珍珠串,聞著香味盈鼻的當地特色菜肴,那是怎樣的感覺、怎樣的享受,又是怎樣的陶醉啊!

這裏有窯藏的葡萄酒,有早期釀葡萄酒的作坊。我們參觀了早期的釀酒作坊,樸拙的釀酒工具,簡陋的流程工藝,無聲地訴說著先人們對釀酒事業的貢獻。瀏覽著這裏的窯藏酒桶,2006年去煙台參觀酒莊的情景又在眼前電影畫麵般地浮動。這裏的酒桶和放置方法與煙台的無異,隻是規模較小。在這裏,我們還品嚐了50元一杯的女人酒和男人酒,醇香無比,在這裏,我們還參觀了“坎兒井”。

帶著未盡的興致離開葡萄溝,去吐魯番的另一個旅遊景點火焰山。

火焰山距葡萄溝10公裏左右,為古“絲綢之路”北道。維吾爾語稱“克孜爾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熱曾名為“火山”,山長100多公裏,最寬處達10公裏,海拔500米左右。火焰山是我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時氣溫高達47.8度。

火焰山以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而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特別是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和大戰紅孩兒深入人心。

火焰山的傳說更為其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流傳最廣最誘人的要數當年美猴王大鬧天宮,倉促間,一腳蹬倒太上老君煉丹的八卦爐,有幾塊火炭從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魯番,就形成了火焰山。山本來烈火熊熊,孫悟空用芭蕉扇三下煽滅了大火,冷卻後才成了今天這般模樣。

原以為神話中的火焰山隻是神話傳說,並不存在,未曾想我也能來到傳說中的火焰山下,真如夢幻一般。下車後,我們被熱浪包圍,炙烤,才真正感到是在火焰山下。我們穿過涼爽無比的地下通道,通道兩側雕刻著《西遊記》中關於火焰山故事的人物掛圖,進入一個類似超市的現代化的巨大圓形廳。這裏有《西遊記》中各種人物的造型雕塑,有各種紀念品,有冷飲小吃,有印著火焰山的各種文化衫……特別是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在火焰山下的景點建築中也體現出。最吸引遊客的要算火焰山下矗立的巨型溫度計。全世界僅在吐魯番才能看到,我們在這裏遊覽的那天是8月6日,當時溫度計的刻度是47度,感覺像是在爐火旁炙烤。因為炎熱,我們在火焰山下匆匆留影離開。

8月7日,是我們在新疆遊覽的最後一天,早晨9點剛過,我們就驅車去了天山天池。天山天池被稱為東方第一女神,是西王母仙居的聖地;天山天池,也是新疆的地理標誌或者是文化符號。天山天池距烏市110公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著名湖泊,湖麵海拔1910米,南北長3.5公裏,東西寬0.8—1.5公裏,湖濱雲杉環繞、雪峰輝映,湖水清澈幽深,周圍草木茂密,風光如詩如畫。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吟詩賦文、盡情讚譽。傳說3000年前的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與西王母歡筵對歌,留下千古佳話,令天池贏得“瑤池”的美稱。七十年代初,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親王旅遊,臨湖吟出“一池濃墨沉硯底,萬木長毫挺筆端”的佳句。清代,天池周圍曾修建過鐵瓦寺,娘娘廟等“八大廟”,現已蕩然無存。據說天池周圍還有“龍潭碧月”,“定海神針”“懸泉飛瀑”等景點。

在天池的兩側,還有小天池,傳說“東小天池”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有“梳洗澗”“浴仙盆”之稱;“西小天池”又稱“玉女潭”,相傳是西王母的洗腳處……眼觀著周圍如詩如畫的風景,神思著傳說中的神話故事,耳聽著遊客們的歡聲笑語,感受著當下的幸福生活,就是當年的西王母也會羨慕今天的人間,迫切地想故地重遊。

當作為個體的人走過新疆、看過新疆、感受過新疆,你就會被新疆地域的廣袤無垠,荒漠、沙丘、草原的空曠博大所震撼,就有想直抒胸臆的大喊大叫的欲望,想讓自己的聲音傳到遠處或穿透時空,那是發自內心的讚美。難怪草原牧曲中都有直抒胸臆的、不斷重疊的、悠揚高亢的、旋律優美的音律久久地縈繞亙古地盤旋。

新疆的天空湛藍,雲朵銀亮,陽光燦爛、明麗如春,感受著如此美景,你的心兒會在天際飛翔,在高空盤旋,甚至身體似乎都輕盈無比,飛翔起來。

看著粗糲、堅硬的荒丘、山巒;看著在風沙、幹旱中倔強生長的沙漠植物、樹木,張揚著生命的不屈、頑強,你性格中的堅強、內心的力量、生命的張力在這一刻全被它們喚起,給你堅強、給你力量。

新疆不乏美景勝地,新疆不缺柔媚多情,它們真的是如同作家劉湘晨說的:如同酒是五穀的精純,玉是石的華晶,是歲月荒涼到極致和荒漠荒涼到極致的雙重塑造,美得不僅讓人震撼,更讓人戰栗難忘。

哦,難忘的新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