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從8月1日—8日,我們在新疆先後去了喀納斯湖、布爾津縣城、喀什、吐魯番、葡萄溝、火焰山、天山天池……去這些旅遊勝地時,途經石油城克拉瑪依,在那裏作了短暫停留;途經石河子市,參觀了“農墾建設兵團博物館”,了解了當年農墾部隊對新疆開發建設的巨大貢獻;途經歌中唱的“達阪城”,感受了風力發電站的壯觀景象;還經過了農十師從建國初期開發、建設、生存、發展至今的北屯鎮,感受了他們對新疆建設的巨大貢獻,現如今的生活狀況。他們已有三代人生活在這裏。途經“魔鬼城”(旅遊景點)時,親身感受了荒漠的鬼哭狼嚎……在這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我們不僅感受了作家筆下“如同酒是五穀的精純,玉是石的華晶,這如畫的風景是歲月荒涼到極致和荒漠荒涼到極致的雙重塑造”,也感受了新疆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康。由此更感受了祖國建設和經濟的縱深發展。
8月1日,我們從喀臘塑克工程項目點出發,去喀納斯湖,行程大約400公裏,我們除了感受荒漠的荒涼,同時也感受了極致的風景。
天空的湛藍明麗,雲朵的輕薄透明,使人的心也透明起來;地域的廣袤無垠,沿途景色的多變,讓人馳騁在豐富多彩的大地上,心飛向無垠的天際。那種身心的曠怡舒展、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是別的地方感受不到的,你的人好像與大地,藍天白雲融為一體,你的心好像飛越山峰,到達天際。回神車窗外,時而是沙漠,時而是荒丘,時而是群山連綿;時而又出現像海水衝刷了千萬年的巨石群,那是風蝕形成的。時而又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隨汽車的奔馳旋轉。因為夏季,雨水少,地域廣闊幹旱,草原的草黃綠相間,枯榮相伴,很少見到水美、草青、牛羊壯景象。極目遠望車窗外的景色,形成了與我們同行的彩帶——近處的景色顯本色,稍遠處的似乎罩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朦朦朧朧;再遠處的,呈黛青色;極目遠處的山峰,因地域的廣袤無垠和遙遠,山勢顯得平緩,與汽車的奔馳相對運動,在背景為銀亮色的天幕下,像大海中的巨龍在遊動、沉浮、時隱時現,那種感覺,那種美,隻有走過新疆,親自觀察過、體會過,才能感受到地域之美。
噢!我們還經過了幾十公裏的一片翠綠的丘陵地帶,生長著如同春天裏榮榮的麥苗、小草,毛茸茸的,頂著露珠在陽光下銀閃閃的,美極了。
“布爾津縣”的指示牌一閃而過,不久就看到路兩旁的人工渠,流水清亮透明,也看到遠處的河流,河麵寬闊,波浪起伏。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裏的湖泊河流,都是雪山冰川融化形成的,難怪水藍得透亮,清得幽深。也看到茂密的樹林、豐茂的水草、蘆葦叢、隱現在綠樹叢中的屋頂,高高的煙囪,大片的玉米地、棉花地和間種的明黃色的油葵,使這塊荒漠中的綠洲既豐富多彩,又柔美斑斕,讓人慨歎它的美麗、多情、極致。在這裏,我們參觀了布爾津縣的彩玉市場,買了自己可心的飾品紀念品。我買了一隻不算十分晶瑩透亮的玉鐲,色彩類似家做的菜肴皮燉,但我十分地心儀它。想象著它在戈壁灘上沉睡了千萬年,承受了雷電的擊打、狂風暴雨的洗刷、冰雪寒霜的凝練,吸納了日、月、星、光的精華、輝韻,經采玉人的尋找采集、加工,現如今與我有緣,戴在我的手腕上,與我時時肌膚相親,在我手腕閃閃發亮,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緣分,當戴上它的一刻,我就感覺它已與我融為一體,我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與玉的緣分,玉養人的傳說吧。
離開布爾津縣城,我們繼續向喀納斯湖前進,途經距布爾津縣20多公裏的景點“五彩灘”,我們也順路觀賞了它的美麗神奇。
喀納斯湖屬布爾津縣轄區,距布爾津縣還有150公裏的距離,出了布爾津縣,我們的汽車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越接近喀納斯湖,樹木越多,越茂密,樹的種類也越多,山穀也越狹長,幽深。據介紹,這裏的樹種多為珍貴樹種,大部分為落葉鬆,有紅鬆、雲杉、冷杉、白樺林等。越往深處,氣溫越低,據說夜間隻有10℃左右。我們都備了毛衣、外套。在較寬闊平整的峽穀地帶,星羅棋布地散落著蒙古包,有牛群、羊群,也能見到一家一戶的男人、女人,還能看到跟隨著小孩的小羊羔,小狗。據說這是圖瓦族的聚居地,他們把峽穀點染得更加美麗,迷人,生機勃勃。
喀納斯湖為國家級地質公園,進入園區後,要乘園區的交通車,繼續前行23公裏才能看到喀納斯湖。進園後,沿途有幾個景點,遊人們下車才能觀賞。我們是包車,自由度大,就先去觀賞喀納斯湖。出園時再看其他的景點。
進入喀納斯湖景區,有依鬆林山坡建的小木屋,就越顯出歐洲風格,大紅色的三角形屋頂,土黃色牆麵,並用白色勾勒出磚砌的形狀;有二三層小樓、有豪華的蒙古包是作為餐廳用的、有三四層樓作賓館,也有用圓木搭建的圖瓦族居住的平房等,在鬆林的掩映環繞下別具風情。
喀納斯湖是我國極其難得的具有歐洲生態係統的自然區域,保護區內有珍稀植物、動物和鳥類。湖內有被認為是“湖怪”的大紅魚,據說魚身竟長達120米,真是驚人。
喀納斯湖的麵積約為45.73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為120米,最深處達180米,也有說196米的。湖水清澈,水淺處能見到石灰岩湖底。我們乘快艇在湖中按規定遊覽了半個小時上岸。上岸後遊別的景點時碰到一個抱著小羊羔的男孩,請求我們抱著他的小羊羔照張相,照一次5元錢。大人們對此沒有興趣。因為我們帶著外孫女,小男孩就跟著我們,請求外孫女抱著小羊羔照一張,並告訴我們他在掙開學讀書的學費。我們就讓外孫女抱著照了兩張。付給小男孩10元錢。
我們還在喀納斯湖住了一夜,夜間睡覺要蓋棉被,出外要穿毛衣。第二天出園時,我們遊覽了湖邊的其他景點。除了景點之外,這裏的各種珍貴樹種成為遊人們觀賞的一大亮點。第一個景點為“臥龍彎”,這裏湖麵寬闊,湖水平靜,湖中有露出湖麵的陸地。生長著各種不知名的樹木,水草。露出湖麵的陸地部分,形狀像條恐龍,也因為奔騰的急流在這裏平緩而得名“臥龍彎”。第二個景點是“月亮彎”。“月亮彎”的湖水被兩岸山峰在山腳下切割成形似彎彎的月亮而得名。藍天白雲映在水中,銀亮亮的像一彎新月柔美無比。第三個景點叫“聖泉”。“聖泉”海拔1500米,泉水是從山岩縫中滲漏出的。清涼清亮,“聖泉”上方有一棵奇特的大榆樹。路過此處的遊人要在“聖泉”中洗手、洗臉,要向大榆樹許願,許願的人要給大榆樹戴上哈達或纏繞上紅布條。哈達有白色、藍色、黃色,像彩帶在風中飄飛。那棵樹的枝條上掛滿了哈達,層層疊疊地纏滿了紅布條,透著神聖、肅穆、莊嚴,成為沿途的一大景觀。
繼續前行,就是“鴨澤湖”,湖中有成雙成對的野鴨自由自在地遊動;藍天、白雲和山峰的倒影映在湖麵,不僅增添了湖的寧靜悠遠,也使湖水更加平滑、明麗、如詩如畫,使遊人們的心也悠閑、平靜、愉悅,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喀納斯湖——這片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真是對歲月荒涼到極致和荒漠荒涼到極致雙重塑造的美景勝地的最好印證,由此使人更加向往新疆。
四
離開喀納斯湖,我們又向烏魯木齊市進發,途中經過了解放後我國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因為是第一次到新疆,當看到綿延幾十公裏,望不到盡頭的抽油機(當地人稱磕頭機)一上一下地工作,縱橫交錯,在陽光下閃光的石油管道時才驀然反應過來已到石油城克拉瑪依大油田了。抽油機源源不斷地將地下的石油抽到地麵的輸油管道,再由輸油管道將原油輸送到煉油廠,加工成各種機械、汽車的食糧和動力。早在50年代上小學時,就聽到過歌唱克拉瑪依的歌曲,知道克拉瑪依是座石油城。60年代,一首《石油工人之歌》唱紅祖國的大江南北,響徹祖國的村村寨寨。時隔近半個世紀,我有幸經過克拉瑪依,感受了抽油機抽油的壯觀景象;感受了克拉瑪依市的林立高樓、繁榮經濟、富足生活;真應該感謝祖國的強盛,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安康和家人的關心。站在克拉瑪依的土地上,令人浮想聯翩,想象著當年石油工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戰酷暑、鬥嚴寒、臥薪嚐膽、艱苦創業、開發大油田的艱辛;看著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開發、建設、現如今發展壯大的油田。感受著他們幾代人的辛勤付出,感受著他們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新疆各族人民的貢獻,令人感動、令人欽佩。
克拉瑪依是維吾爾語“黑油”的譯音,是新中國成立後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距烏魯木齊市312公裏。1957年1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設立克拉瑪依市,1958年5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克拉瑪依市(縣級),同年7月25日,克拉瑪依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宣告克拉瑪依市成立。1990年1月8日,自治區恢複克拉瑪依市為地級市。
克拉瑪依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石油是克拉瑪依的支柱產業,在自治區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石油勘探開發40多年來,已建成四個主要石油生產基地,是一個擁有地質勘探、石油開發、油氣輸送、煉油化工、產品銷售、油田建設、科研開發設計、機修製造以及生產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特大型石油聯合企業。了解了這些,你難道不為石油工人為地區的發展,祖國的貢獻,而感動、欽佩、自豪和心靈震撼嗎!
石河子市,是我們途經新疆大地上的又一個重要城市,一度是新疆建設兵團總部所在地,也是農八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製的新興城市。是以農場為依托,以工業為主導,工農結合,城鄉結合,農工商一體化的軍墾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譽著稱於世。
我們是8月3日下午四時左右到達石河子市的。石河子市真不愧為“戈壁明珠”的稱譽。市區的綠化、街道的布局、設施的齊全、經濟的繁榮,若不是沿途經過沙漠荒丘,你真不知身居何處。真是一座斑斕多情的城市,樹木的蔥蘢茂密、花草的多彩豔麗、建築的別具風情,真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我們參觀的“新疆建設兵團博物館”周圍的景色讓人難忘。博物館門前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中間立有一塊磚砌的照壁標誌“新疆建設兵團博物館”,壁前是一個大花壇,是由多種地方花卉拚成的。廣場前邊是寬闊潔淨的公路,停車場,市民休閑的公園,公路兩旁栽種著令人眼目為之一亮的山楂樹,樹上結滿了紅寶石般的紅果果。特別是那天,天空湛藍透明,陽光燦爛無比,照得樹葉綠油油地發光,照得那些紅果果繁星似的閃亮,那一刻,真是給人以震撼心靈的美感,撩撥得人心裏癢癢的,賞不夠走不開。真是大地的恩情、歲月的塑造、季節的斑斕。
“新疆建設兵團博物館”內重點介紹了新疆建設兵團的締造者,新中國新疆軍墾業的拓荒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同誌和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陶峙嶽同誌,介紹了1952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令。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十個師,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也介紹了十個師分別從事的工作、擔負的任務、40年來取得的成就、對新疆各族人民和偉大祖國作出的貢獻……也有實物展出。還有反映和展現他們當年墾荒的大型雕塑,再現了他們當年居住的“地窩子”,結婚時輪流用的新房,讓我們感受了他們當年艱苦創業、艱辛的生活及樂觀向上的精神,雖然我們這代人也經曆過他們當年的歲月,但從未身臨其境地感受過,體會過他們當年屯墾戍邊的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到今天,再次重溫他們當年的創業、奮鬥、樂觀,感受他們為人民做出的巨大貢獻,對我們心靈的淨化、思想的觸動、精神的鼓舞還是十分強烈的。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傳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義務。當走過新疆、看過新疆、感受過新疆,特別是感受過克拉瑪依壯觀的抽油景觀,參觀過新疆建設兵團博物館的介紹和實物展示,似乎回到了我們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