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在讀的過程中,我驚歎當代高中生思維的活躍,思想的深邃,感情的深沉豐富,觀察力的敏銳,文章立意的深刻。

小作者不是化學家,也不是物理學家,而是一個普通人。他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覺,認為人生就是一個大杯子,開始是空空如也。但隨著人的成長、經曆,杯子裏就有了很多東西,有了愛,父母的愛,家人的愛、朋友同事間的友情……同時還有自己向父母、家人、朋友付出的愛,付出的感情……有財富、榮譽等。小作者認為,這個杯子裏最大、最重的應該是愛。如果讓財富、榮譽占據了本應該屬於愛的位置,那我們的人生注定是空洞的、殘缺的。收獲愛,還必須付出愛。5·12的大地震讓小作者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大愛無邊。明白了隻要人間還有愛,我們的杯子就會是滿的,我們的生活就是充實的,我們也必將重建家園,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也讓我們再次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應該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還有什麼呢,是不是應該清理出去一些,加入一些呢。

生命的意義,也許就在這取舍之間,就在這杯中杯外吧!

好有深意的作文,好深刻的人生思索,讀了《生命的意義》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重新認識當代青年,80後、90後的青年,他們是我們未來的學子,中國的希望。

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根據閱讀材料自由命題

材料作文。學生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在課堂上,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裏麵放了一個大石頭,差不多和杯子一樣大,老師問大家:杯子滿了嗎?

一個學生回答:沒滿,還可以放沙子。

待學生放完沙子,老師又問:滿了嗎?

全班同學回答滿了,有一個男孩卻回答沒有滿,還可以放水。

老師笑了,接著把沙子和石頭倒出來,杯子是空的。

這回老師是往杯子裏放沙子和水,然後問大家,杯子滿了嗎?如果要放石頭進去,該怎麼放?

男孩就把杯子裏的沙子和水倒出來,先把石頭放進去。

下麵就是2008北京高考滿分作文《生命的意義》

一個杯子,一塊石頭,一些沙子,一些水,這是什麼?如果你是化學家,也許你會告訴我,它們的結構,它們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學家,也許你就會告訴我,它們能夠產生什麼樣的物理現象;如果你是哲學家,也許你又會告訴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個普通人,我認為這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大的杯子,當我們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杯子裏空空如也,當我們慢慢地成長,父母、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社會、國家不斷地給予我們時,我們的杯子便開始有了很多的東西,愛、財富、榮譽等等。這裏最大的最重的,莫過於“愛”,這個愛包含了生活太多的內容,小時候父母給了我們無私的愛,而我們成長後,又有很多人給予我們愛,我們成家立業,有了更多的愛。當我們為人父母,我們又會給予孩子們愛,同時也會給予周邊的朋友、同事們很多的友情,這也是一種愛。特別是,當5·12大地震來臨之後,在我們的華夏大地上,玉名再次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大愛無邊。當看到我們的解放軍和警察、搜救人員、誌願者們日夜奮鬥,為了哪怕一絲的希望,都要付出百倍努力的時候;當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時,當為了學生、為了親人、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時,有很多人寧可讓自己去承受死亡的威脅,也要奮不顧身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每一個中國人都伸出援手,獻出自己的愛心時。我深深地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麵對著這樣的大地震時,也許我們會丟失很多,但是隻要人間有愛,我們的杯子就會是滿滿的,我們的生活就是充實的,一切就能夠重來,我們也必將重建家園,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反思我們平時的生活,日複一日的忙碌、奔波,有時候為了生活中一點點的財富和榮譽而絞盡腦汁時,我們是不是該把一些事情看淡、放棄。

也許,你的財富會增加,也許你有令人羨慕的榮譽和名利,但是你的杯子中是不是早已經缺失了生活中最應該有的“愛”了呢,當你財富、榮譽的增加,而占據了本該屬於愛的位置,那麼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注定是空洞、殘缺的人生呢?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我們又再一次從生活的安逸中警醒,讓我們再一次明白了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東西,我們是不是也該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還有什麼了呢,是不是該清理出去一些,加入一些了呢。

生命的意義,也許就是在這取舍之間,就是在這杯中杯外吧。

生命芬芳

最近一段時間,在閱讀席慕蓉的散文集《槭樹下的家》和《透明的哀傷》,被她流暢清麗的文筆、隨意的選材、特別的生活化、選詞用字的優美貼切、文風的淡雅吸引著;愛不釋手反複閱讀、體味。讀她的詩歌式的散文,猶如在芬芳的曠野中深呼吸,透身的清爽;又如在月光皎潔,清輝鋪地的月夜神閑氣定地凝思遐想;還如徜徉在繁花爛漫、綠草如織、陽光和煦的春風裏;說不出的享受、感動、使人有微醉之感。

席慕蓉,1943年農曆10月15日出生於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9年遷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過,後隨家飄落台灣。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畫家。詩集有《七裏香》、《戲子》、《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同心集》、《寫給幸福》、《成長的痕跡》、《我的家鄉在高原》、《槭樹下的家》、《透明的哀傷》、《芊芊芳草》……

席慕蓉13歲時在日記中寫詩。1956年入台灣省立師範學校藝術科。台北師範大學藝術係畢業後,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專攻油畫。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在比利時艾格蒙畫廊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並應邀參加了海洋畫家展覽,得最佳優等第一獎、杜特龍·德·特利基金會獎、布魯塞爾市金牌獎及比利時王國金牌獎。

從1967年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繪畫展覽,曾獲得多項獎項……

她的散文對花的描述特別的具有象征意義,她不僅是寫花,而且是寫花背後不舍的感情。如她的散文《海棠與花的世界》《海棠》中的一段描寫:“……是當身在盧森堡的玫瑰園裏,對著滿園的花朵一無所覺,隻在心中尋找屬於中國的那點芬芳的時候嗎?還是在身披白紗時忽然想到母親也曾經這樣年輕過的時候呢?而海棠就是屬於年輕時的母親的花。在北京深深的院落裏,就總擺著好些盆這樣雅致而又嬌豔的花,少女閑居無事,常會和友伴坐在廊前,一麵賞花、一麵編織著美麗的夢,而春雨就靜靜地下著,秋風就緩緩地吹著。而從來就沒有那樣殘酷的戰爭,從來沒有那樣顛沛流離,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曾忍受過那樣多的苦難,於是,那一代的少女,沒有一個能實現她們的夢。可是,母親都忍受過來了,而且從來沒有聽到她在子女麵前訴說過什麼苦。隻是每一次看到海棠花時,總忍不住想要買下來。要買下來的,不僅是那盆花,還有那盆裏的青春,那盆花裏的良辰美景,那盆花裏古老而芬芳的故國。”

“而我終於明白了母親的心了。”

在《花的世界裏》有這樣的句子:“大自然也是這樣,你給植物以充分的陽光和適量的水,它就還你以怒放的芬芳,沒有一朵花是不知道感謝的。”

在《白色的山茶花》裏,有一段這樣的話:“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兒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去仔細的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每看到一樹花,都不得不訝異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她在《那棵孤獨的樹》中寫道:“那棵孤獨的樹長滿了金黃的葉片,一樹絢爛的圓,在圓裏又有一層比一層還璀璨的光暈。天近傍晚,四野的陰影逐漸加深,可那棵金黃色的樹卻好像反而更發出一種神秘的光芒。它披一身溫暖細致而又有光澤的葉子,孤獨地站在那裏帶著一種不被了解的憂傷。”

讀著這些詩一般的文字,感動無比。

席慕蓉寫了眾多的花,有馬櫻丹、山百合、雞蛋花、桐花、山芙蓉、山櫻、曇花、茉莉、杜鵑……而荷花是她的最愛。

寫曇花,歌頌它的傾盡全力的怒放。“那些花朵,已經開到極致了,所有的花朵、所有的卷須都在盡力向著四周綻放……在那樣輕柔潤潔的花朵裏,卻有著一種狂野的力量,令人暗暗心驚。”“曇花屬仙人掌科植物,在遠古的年代,它們曾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瘋狂地盛開,明知道隻有一夜的生命,明知道千裏方圓都沒有人煙,明知道花開花落都隻是一場寂寞的演出,卻仍然願意傾盡全力來演好這一生。仿佛不知道在頃刻之後就是幕落花凋。”你不覺得她對花的感悟有一種撼心動魄的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