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讀《虛榮的紫羅蘭》
在珠海的街心花園漫步,看到最不引人注目的紫羅蘭,它們是在花壇的最外層,是為那些高大豔麗的三角梅玫瑰花作陪襯的。但在我看來,它們有它們獨特的美,花葉一色,像紫色的水晶,靜靜地發光。它們的葉片長而寬,密實緊湊,你擠我擁,不起眼的花苞夾在葉片中間,隻有當看到淡紫色的花蕊,才看清是花。它們像紫羅蘭的眼睛,悄悄地注視著行人,安安靜靜、不喧不鬧、本本分分,使我對它們產生了敬意,向它們多看了幾眼。我有睡覺前躺在床上看書的習慣,當晚在翻看一本雜誌時,翻到了一篇(黎巴嫩)紀伯倫著,蘇齡、哲渠譯的《虛榮的紫羅蘭》,我興致勃勃地讀了它。
故事講的是在幽靜的花園裏生長著一棵紫羅蘭,她有美麗的小眼睛和嬌嫩的花瓣,她生活在女伴中間,滿足於自己的嬌小,在密密的草叢中擺來擺去。
一天早晨,她抬起露珠綴成王冠的頭環顧四周,發現一株亭亭玉立的玫瑰,那麼雍容而英挺。她歎了口氣說:“在草叢裏,我是多麼不起眼啊,在別的花中間,我幾乎不被人看見。造化把我造得這般渺小可憐。”玫瑰花聽了,笑著說:“你這枝花多麼愚蠢啊!你簡直不理解自己的幸福。造化把很少賦予別的花朵的那種美貌、那種芬芳給了你。拋棄你那些錯誤的想法和空洞的幻想,滿足於自己的命運吧,要知道,溫順會使他變得堅強,誰要求過多,誰就會失去一切。”紫羅蘭答道:“向弱者說教的強者總是殘酷的!”造化聽到玫瑰與紫羅蘭的對話,覺得奇怪,於是高聲問道:“嗬,女兒,你怎麼了,我的紫羅蘭?你一向溫柔馴服,安貧高尚,難道你被空虛的願望和無謂的驕傲製服了?”紫羅蘭要求造化把她變成玫瑰花,哪怕一天也好。造化伸開她那看不見的魔指觸了一下紫羅蘭的根——轉瞬間紫羅蘭變成了盛開的玫瑰花,佇立在群芳之上。
午後,天邊突然烏雲密布,卷起旋風,雷電交加,狂風和暴雨襲擊園林,它們折斷了樹枝,扭彎了花莖,把傲慢的花朵連根拔起。
等到風停雲散,花兒全死去了,唯有緊貼地麵的紫羅蘭安然無恙。
紫羅蘭們愉快地喊道:“你們是這般脆弱,但龍卷風和暴雨並沒有戰勝我們!”
突然她們看見昨天還是紫羅蘭的那株玫瑰花,狂風掃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拋在濕漉漉的草地上。
紫羅蘭皇後招呼女伴們:“快來看啊!這株紫羅蘭為了能炫耀自己的美貌的下場,作為你們的教訓吧!”
那株瀕死的玫瑰花歎了口氣,用微弱的聲音答道:“我雖隻做了一小時的玫瑰花,但我聽到更高的世界對我說:‘生活的目的在於追求比生活更高、更遠的東西。’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觀察過宇宙,用玫瑰花的耳朵傾聽過太陽的私語,用玫瑰花的葉片感受過光的變幻……難道你們中間有誰能享受過這樣的幸福嗎?”
玫瑰低下頭,已經喘不上氣來了,說:“我就要死了。但我內心卻有一種從來沒有一株紫羅蘭所體驗的感覺。”
玫瑰卷起自己的葉子,歎了一口氣死去了,她臉上浮著超凡絕俗的微笑——那是理想實現的微笑,勝利的微笑。
讀完這篇頗具寓意的美文,我想了很多。
紫羅蘭滿足自己的嬌小、不顯眼、平淡,是一種生活;玫瑰花容顏向陽、引人注目、令人寵愛是一種生活;由紫羅蘭變為玫瑰花,追求理想,經曆狂風暴雨更是奮鬥者的生活……不論是哪種生活,隻要生活者幸福愉快,就不辜負生活的給予。
瞬間的感動
一
讀過一篇《母愛的溫度》,講的是一對母女之情,其實是繼母與繼女之情。
那是從30年前吃煮雞蛋而引起的情感轉變。
30年前的一天,作者的父親捎回了五個煮雞蛋,繼母剝好一個雞蛋,都要放在鼻子前深深地吸口氣說:“好香啊!”然後再一一遞到她的四個兒女手中,一邊幸福地欣賞她們狼吞虎咽,一邊不時地叮嚀:“慢點吃,別噎著!”
最後把剩下的一個最小的雞蛋扔到作者麵前。作者小心地剝開,正準備一口吞下時,突然想起了自己過去的母親,又想起了繼母剛才嗅雞蛋時陶醉而貪婪的神情,她強忍著口水,掰一半分給繼母吃,繼母驚詫了片刻,繼而大罵作者把蛋黃渣掉到地上。當作者彎腰去撿蛋黃渣時,卻被繼母一把摟住,被抹了滿臉的鼻涕和淚水。
此後,繼母看她的眼神溫柔了許多,甚至當著她親生兒女的麵親她的臉蛋。
作者也不敢辜負繼母的愛,從心底裏去愛她,心疼她,為她洗腳搓背,為她勤奮學習……而繼母也像是把對五個兒女的愛全集中到作者一個人的身上。在40年的共同生活中,她們早已融為一體。
作者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一直以為,母愛是無私的,並心安理得地享用它,卻從來不曾想過母愛也是有溫度的。你用冷心去觸摸它,它是低溫的;你用熱心去觸摸它,它才會燃燒得更熾烈。親情是兩顆心的互相取暖,而不是一顆心去焐熱另一顆心。”讀到這裏,我的腦際浮現出30年前,我在青海龍羊峽工作時,收到母親寄來的包裹,包裹內有炒大豆,辣椒麵,還有一包甜杏仁。讓我感動不已的是那包甜杏仁,那是母親一顆一顆地砸、剝出來的。那時的侄子侄女正是嘴饞的年齡,母親沒有舍得給他們吃,都寄給了我。想到這裏,我覺得每顆甜杏仁都是母親的心。就是那包甜杏仁,感動得我第二天就籌集了60元錢給母親寄去了。現在覺得60元錢不值一提,但當時是我一個月的工資。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兩顆心的相互取暖,但當打開那包甜杏仁時,我的心一次次被感動,眼眶一次次潮濕。
二
《用善良取暖》講的是在那個最冷的冬天,鄰居是個離婚的男人,帶著兒子一起過日子,男人沒有錢買煤,隻好上山砍柴燒,因為柴太濕,冒一屋子的煙。
一天半夜的時候,父親說好像有人偷我家的煤,提著手電筒要出去查看,母親把父親拽了回來,說:“就讓他燒點吧,一定是冷得受不了,怪可憐的!”
大年三十,父親對男人說,過來一起吃年夜飯吧,陪老哥喝點酒。男人就和孩子過來了,還提了他買的幾條窄窄的刀魚。喝了酒,男人有些醉意,就開始流淚,向我們懺悔他“偷煤”的行為。
一塊煤到底有多高的熱量,男人心裏清清楚楚。那些善良,不僅暖和了那個冬天,還暖和了一顆即將僵硬的心。
讀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丈夫為家裏買生薑的事。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冬季,是我們還在雲貴高原工作時,丈夫為家裏買了半袋生薑,當我叨叨他生薑買得太多時,他告訴我:他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街頭的寒風中賣生薑,他想他把生薑全部買了,老太太就可以回家不受凍了。這是一顆善良的心,是悲天憫人的情懷,讓我感動良久。
三
母愛之魚
看電視裏的《動物世界》,常常被動物們的母愛和生存狀態感動。
雌性大馬哈魚產完卵後,就守在一邊,孵化出來的小魚還不能覓食,隻能靠吃母親的肉長大,母親忍受著劇痛,一動不動地任憑撕咬。小魚長大了,母魚卻隻剩下一堆魚骨,無聲地詮釋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大馬哈魚是條母愛之魚。
子孝之魚
微山湖的烏鱧,據說此魚產子後便雙目失明,無法覓食,而隻能忍饑挨餓。孵化出來的千百條小魚天生靈性,不忍母親餓死,便一條條地主動遊到母親嘴裏供母魚充饑。母魚活過來了,子女的存活量卻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它們大多為母親獻出了年幼的生命,烏鱧是條子孝之魚。
鄉戀之魚
鮭魚的回家之路極其慘烈,極其悲壯。回家的路上它們要飛越大瀑布,瀑布旁邊守著成群的灰熊,不能越過瀑布的鮭魚大多進了灰熊的肚子;越過瀑布的鮭魚已經筋疲力盡,卻還得麵對數以萬計的魚雕的獵食,隻有不多的幸運者,才可以躲過追捕,耗盡所有的能量和儲備的脂肪後,鮭魚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談戀愛、結婚、產卵,最後安詳地死在它們的出生地。
來年的春天,新的鮭魚破卵而出,沿河而下。開始了上輩艱難的生命之旅,鮭魚是條鄉戀之魚,與人類的落葉歸根如出一轍。
三條魚,令人感動,讓人深思,啟人心靈。
讀《生命的意義》
我是一個有30年教齡的中學教師。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給學生出過數不清的命題作文和自由命題作文,也批改過無數這樣的作文。但當我看到2008北京高考作文題目後,我以大半生的人生經曆去思考如何去寫這篇作文。思考良久,無果。我不知道如何用題目所給的材料去寫這篇作文,思維甚至凝固了,連條縫都沒有,我便迫不及待地去讀2008北京高考滿分作文——《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