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讀《於丹〈論語〉心得》
最近閱讀了《於丹〈論語〉心得》,感受良多。我是在電視《感動中國》欄目中知道於丹的名字的,又在電視《挑戰主持人》欄目的嘉賓席上認識於丹的。現在閱讀了她的《心得》、了解了一些她的情況,知道她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難怪她寫的書道理淺顯、易懂,語言通俗、精練,把25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普及至平民,讓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同時為我們普及了繼承傳統文化和思想的讀本……瞧,我一個普通老百姓竟然評論起“大家”來了。真不知天高地厚!
於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人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在當今快節奏、高競爭、大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多少人在尋找身心的輕鬆,心情的愉快,生活的幸福。我想這個答案就在《於丹〈論語〉心得》裏。讀了你就知道了,醒悟了,深深地體味到了。
《於丹〈論語〉心得》,有七方麵的內容即七種之道: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她寫的每一種道,對每個人有發自內心的認同感,至少我是這樣的,如天地之道。
我們普通人認為真理是經過前人無數次的實踐,經過多少奮鬥和努力才能獲得的,要明白真理談何容易。但於丹教授卻說:“在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如同太陽每天都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我曾經認為,孔子的《論語》是很難讀懂的,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知要翻閱多少資料,查閱多少詞典才能明白,而於丹教授卻說:“《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態度。”還說:“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傳說中升華出中國人的人格理想:“神於天,聖於地。”並告訴我們:“隻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而不是理想主義者;隻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她是這樣樸素、這樣淺顯地告訴我們“天”和“地”理想和現實的關係。
於丹教授還告訴我們:“《論語》的思想精髓就是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她要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們國家正在提倡和諧社會,創建和諧社會。這個和諧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個小區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大地上萬物的和諧和快樂的成長,人對自然萬物的敬畏,順應和默契。她對天、地、人的理解是如此博大、淺顯易懂;把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凝聚在人們心中的強大力量一語道盡。
人們的理想是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的生活隻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想來還真是這麼回事。
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經濟還不發達,人民的生活連溫飽也難維持,但人們照樣覺得幸福、愉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有的人照樣痛苦;社會發展進步到21世紀,不照樣有人品頭論足,感到不滿嗎?!
在天、地、人之道中,還教我們怎麼為人,用孔子的話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你自己不願意幹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幹。拓展開去就是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如果別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要盡量寬容。
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得用一輩子去做。
除了“恕”,還有一個“仁”。“仁”就是“愛人”,即關愛別人。“智”就是了解別人。
她還用大學英語課本中一則西方哲人寫的小寓言故事為我們解答了三個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即: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最重要?這就是: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我想,這個故事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
讀《於丹〈莊子〉心得》
於丹說:“我隻是想簡單地做一件事情——用樸素的生命意義解讀經典。那些經典與其被束之高閣,不如讓普通老百姓讀懂哪怕是隻言片語,盡管不夠係統,但如果能使他們在生命中某個困頓的時刻豁然開朗,感覺自己的心靈有所依附,這種嚐試就是有意義的。”
於丹還說:許多知識分子的社會人格是儒家的,自然人格是道家的。
在讀過《於丹〈論語〉心得》之後,再讀《於丹〈莊子〉心得》,真有一種感覺:於丹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活經典的人,是用經典的力量還我們生命一副本來模樣,即可以天真、可以飛揚的人。幾千年艱深晦澀的經典,在於丹的筆下幻化成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一種超脫、自由的精神境界。
雖然早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學過孔子《論語》中的片斷,讀過《莊子》中的華章精句,但從本質上都沒有理解他們的思想、境界、感悟,他們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通過讀於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對《論語》和《莊子》中所表達的生命意義,思想精髓有了點滴的了解和認識。明白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在生命的層麵上,要求人超越。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職責,超越是我們的一個生命境界。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永遠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遠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後的超越。儒家,授我們以使命,教我們在社會人格中自我實現,以身踐行;道家,假我們以羽翼,教我們在自然人格中超越,心靈遨遊。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當為“神於天、聖於地”,天地人三才共生長。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的大地,道家給我們一方自在的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儒家教我們承擔了重任,道家讓我們舉重若輕……這些都是孔子和莊子的思想精髓,精華所在。在過去的學習中從來沒有領會理解,而在通過讀於丹的《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中才明白的。
莊子的思想深邃、宏闊,有雄才大略,好學深思,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但他從來不說。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言下之意是:何況我們人呢,有什麼可炫耀的。
於丹《莊子》心得之四,講了“認識你自己”。常言道: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莊子也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世間一切事物都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以自己的想法、胸懷去推斷別人,因而在對待一些事和處理一些事上既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有同事、朋友,甚至是親人。於丹說,一個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人,也不會真正認清他人。有時候,你的好意有可能會遭惡報,因為你以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
評判一個人,用世俗的標準,未必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隻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正確的回答。我這個人,性格偏於內向,很少與別人一起議論別人,在別人議論他人的過程中我也很少發表看法,但在內心我有自己的看法,不苟同別人的看法,也很少人雲亦雲,我常常是用“心”去體察別人而不是用“眼”去看別人,我心裏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當然指的是和自己熟悉的人了)。正如於丹在《莊子》心得裏說的:我們應該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才能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尊重。
於丹說:“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正確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能夠有自知之明。”
《莊子》裏麵有句話是“外化內不化”。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我之為我”,是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外表,與眾不同的性格,堅守的信念,處事的方法,看人的標準,有自己生命的執守,做人的底線。莊子所說的“內不化”,就是指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一個人不要受到外界的影響,要有所堅持。但他又說“外化”,是指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需要順應規則,遵從法度,與人交往,這一切都是外化的東西,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要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相順應。如果沒有內心的定力,就會隨波逐流、喪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驁不馴,又會被社會所不容。通過學習於丹的《莊子》心得,在做人處事、認識自己上就更加主動。
於丹還說,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的外貌平平,但內心有一種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覺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邊。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亦不表現有某種卓越的才華,某種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種緩和的凝聚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是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做這樣的人。
說到莊子的《逍遙遊》,就是站在更高更大的境界了。莊子用許多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隻有大境界的人,才能夠看到事物真正的價值。如莊子講的大葫蘆不能做水瓢勺水,但可以浮於江河上遊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樹就沒有人去砍它做家具,而被人們當作神樹頂禮膜拜。
生命的逍遙之境,就是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眼,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行動與萬物緊密相連,水乳交融。需要我們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雲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生活在社會中,牽掛太多,利益誘惑太多,物欲太多,目標太高,我們給自己設置的障礙太多,這些讓我們的境界不能開闊。禪宗有這樣一句話: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是說隻要你眼裏的事化不開,心成天牽掛著,你就會把三界(前生、此際、來世)都抵押進去。如果你心胸開朗,心頭無事,用不著擁有多大的地盤,坐在自家的床上,就會覺得天地無比寬闊。
“遊”的意思是讓你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於打破常規。有條件的話,體驗一下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看看祖國的大好山川,遊覽一下各地的名勝古跡,給自己的心靈鬆綁,讓自己的身心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