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印度人的快樂
如果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喜歡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吧。
快樂之於印度人似乎是無處不在。冬日陽光下捧一杯熱奶茶靜坐的老人;夏天高溫裏在噴泉中戲水的赤身頑童;剛剛收獲第一茬莊稼臉上淌滿汗水的農民;擠在三等火車廂頂上,沉浸在歸鄉思緒中的旅行者。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富豪、還是衣衫襤褸的乞丐,無論是趾高氣揚的婆羅門,還是地位卑微的賤民,他們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一項科學研究顯示,人的快樂程度與他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多寡並不成正比,這在印度也許體現得最為充分。印度有三億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但兩年前一項歐洲研究機構的調查表明,印度人的快樂指數在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僅排在澳大利亞、美國和埃及之後,位列全球第四!
來過印度的外國人大都有這樣感覺:氣候炎熱、道路堵塞、馬路上牛狗成群、高樓大廈與貧民窟比肩,但印度人對這些都“視而不見”。到了每天雷打不動的休息時間,找個陰涼的地方喝茶、泰然自若地轟轟蒼蠅,然後用手抓起食物滿意地品嚐。擁擠的交通中發生了車輛之間的摩擦,如果不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往往是雙方禮貌地理論幾句就各自走開了。
印度式的快樂是東方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它包含了對人生的領悟、對生活的看法,既有宗教的深厚基礎,又有哲學的抽象高度。英國《新科學》雜誌調查發現,印度人的快樂源自家庭、社會價值觀和朋友,同給美國人帶來快樂的個人成功、自豪感和自我實現截然不同。
一位哲人說得好:如果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開始喜歡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吧。印度人的快樂正是實踐了這種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
印度人的快樂不但來源於樂之所在,還來源於能夠忘憂,在於一種感恩知足的心情。
學學印度人的忘憂、感恩知足、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也是十分有益的。
共鳴
熾亮的施工燈點燃了水電人奉獻的激情;
焊槍的弧光,鍍亮了一張張飽經風霜的古銅色臉膛;
爆破的硝煙,撼動著滿天搖搖欲墜的暗淡星光;
出渣車鏗鏘的輪聲、奏鳴著時代激昂的旋律;
裝載機豪邁的吼聲,抒發著創造亢奮的雄音;
正反鏟揮灑著自信和希望;
振動碾宣泄著豪情和力量;
大型機械聯合作業的磅礴氣勢,震撼了沉睡千年的峽穀;人吼機鳴繁忙的異常沸騰場麵,創造著萬古不朽的業績。
姍姍來遲的黎明,揮舞千萬條光的彩練,心疼地擦拭著勞動者臉上的汗水,在絢爛的霞光映照下,昭示水電事業的輝煌未來。
以上的文字抄自《水利水電工程報》副刊的《峽穀夜曲》。讀著這些撼人心弦的句子,我的感情和它們產生了共鳴,因為我也曾是個在水電戰線上工作了30年的水電人,曾經看見過,感受過文中所描寫的場麵,自己也曾有過把這些場麵寫下來的衝動和欲望,但因筆拙,靈感遲鈍,始終不能成文,權借別人的靈感來抒寫自己想要表達的、歌頌的,因而摘抄在此。
在水電建設中,我曾從黃土高原跟隨丈夫輾轉到青藏高原,又到雲貴高原,親身參加過劉家峽電站、龍羊峽電站、東風水電站的建設,對水電建設的場麵、人物都十分熟悉,曾寫過表現他們的《永不凋謝的迎春花》、《雲嫂》、《魂牽夢繞母親河》,時過十多年,當年的場景、人物、事件還曆曆在目,記憶猶新。再讀別人寫的水電建設場麵,不禁為之感動、共鳴,因而記之,抄之。
讚賞
不知你是否知道,托爾斯泰的成功,源於屠格涅夫的一句讚揚。
據說很多年以前,俄國文學大師屠格涅夫在翻閱一篇小說時,發現小說寫得很好,於是逢人就誇獎該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潛力的年輕人。誇獎多了,這句話就慢慢地傳進了作者姑媽的耳朵裏,姑媽當即就給侄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侄子當今的文學大師誇獎他。
她的侄子是個文學青年,正遇創作的枯竭期。當他看到姑媽的來信時,興奮極了,於是,重新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
由於文學大師的鼓勵和認可,年輕人激情滿懷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創作。時間不長,便有多部作品問世,其中就有《戰爭與和平》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這個被屠格涅夫誇獎讚揚的人就是當時的文學青年列夫·托爾斯泰。後來聞名世界文壇。
由此,我們應該對他人多些欣賞,多些讚揚,它會使人得到積極向上的動力。不論是對家人、對朋友、對同事、抑或是初交往的陌生人,慷慨地送上你對他的欣賞、讚揚,這既鼓勵了他人,又愉悅了自己。當然這種欣賞和讚揚不是虛情假意地奉承、討好,也不是一味地寬容、敷衍:而是一種認可、肯定,實事求是、心口如一。說不定你的欣賞和讚揚會激勵一個人的一生,也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為欣賞和讚揚是每個人從外界獲得的最好的心靈營養和精神動力,是照耀在每個人心靈上的陽光,灑在每個人心田上的雨露,它將會持久地溫暖和滋潤被讚賞者的心田。
身邊的感動
掃雪
2010年元月2日,北京下了一場50年未遇的大雪,甚至稱得上是暴雪。
3日清晨,大雪並沒有讓晨練者止步,仍有三三兩兩的人在走步鍛煉,我當然是其中之一了。此時雪下得還不算大,地上的積雪也不算厚,在晨練中看到一位老者在掃活動場地的雪,心有不忍,上前去接替他,長者不讓,並說他隻是為了活動活動。又走了兩圈,看到他仍在前邊吃力地掃著雪,我堅決地接過他手中的掃把繼續掃雪。接著晨練的人一個個地也從我手中接過了掃把,你掃一段,他掃一段,十多分鍾後,我們輪流著掃完了小區院內我們散步活動場地的雪。後來,從晨練人的口中得知,最早掃雪的長者,竟然是85歲高齡的老人,心裏感動至極。
貓奶奶
我們的住宅小區院內,有很多流浪貓。經過幾年的繁殖,現如今不少於20隻。自從我們家養了小狗後,我每天風雨無阻地去遛它,每天早晚都看到一位老人提著一個塑料籃子,一大可樂瓶水,籃子裏麵裝著貓糧,還有貓吃的肉罐頭等,也是風雨無阻地喂那些流浪貓,還在牆角和背風處用紙殼為貓們搭上了遮風擋雨的窩。起初,人們都非常憎惡那些流浪貓。特別是非典之後,人們更怕流浪貓有傳染病,由對貓的憎惡發展到對喂貓人的不滿,認為多管閑事。久而久之,看到喂貓人幾年如一日地喂流浪貓,便對喂貓人肅然起敬,由原來的不滿到主動幫她一起喂貓。後來還聽說她和院內的幾個人組織起來,給貓們做絕育手術。她告訴我,這兩年已為6隻貓做了絕育手術。現在她一如既往地、風雨無阻地喂養著那些流浪貓。小區的人們親切地稱呼她為“貓奶奶”。
溝通欲望
現如今的住宅小區,居住人群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識。雖則住對門,樓上樓下,有的見麵無視、有的見麵點頭、有的微微一笑、有的打聲招呼……相鄰多年,從不知對方姓甚名誰,幹什麼工作,在什麼單位,人們的內心非常的封閉,相互間沒有任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