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到了80年代中後期,親朋好友之間帶著禮物拜年,或糖果、點心,或蔬菜粉條,或帶塊肉,花生米之類,相互走動。

到了90年代,親朋好友之間,開始給小孩買過年的衣服相送,也能給10元20元的壓歲錢。親朋之間送過年的東西,諸如酒、煙。單位也開始給職工分年貨,諸如:從南方拉來的水果蔬菜,以及魚蝦、花生、瓜子等。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人們開始去外地旅遊過春節,特別是我們北方人,去溫暖如春的杭州、深圳、三亞、廈門,當然這是以經濟條件作為基礎的。有時還可以出國,去東南亞的新馬泰過年。

真是,一個時代的過春節方式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曆史、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一個時代的社會進步、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我作為一個親身經曆者,回憶半個世紀的過春節真是感慨萬千,感慨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康,感慨過春節內容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北京過大年

雖說來北京十多年了,但還沒有在京城過過一個春節。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是在外地度過的,對京味年的感受甚少。2009年的春節,我們在自己家裏感受了京味年的盛況。

京城的年味,首先是從電視節目的視覺衝擊開始的。剛進臘月,打開BTV電視頻道,紅紅火火的色彩和金燦燦的光芒令人炫目。各種禮品的包裝要麼火紅一片,要麼紅黃相間,要麼金燦燦的耀眼;做廣告的人們,衣著喜慶,大人們穿著紅黃圖案的唐裝,小孩子們紅帽紅褲配以雪白的絨毛外套;大姑娘、小媳婦穿著花花綠綠的中式服飾在熒屏上穿梭往來,做著各種廣告;電視劇頻道播放的都是回家過年的片子;各個超市都在為人們準備過年的各種物品……將京城的年味渲染得沸沸揚揚,將中華民族過大年的傳統文化向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得淋漓盡致。走進超市,各種年貨諸如雞、鴨、魚、蝦、肉擺滿櫃台;各種熟食、半成品在冷藏櫃中整齊擺放;大米、麵粉、食油靜靜地等待人們將它們扛回家;調料、幹果、糖類希望人們光顧;各種時鮮蔬果沒有南北之分,淡季旺季之別,應有盡有……它們無聲地告訴人們物質的豐富、經濟的繁榮、生活的富足……

小年剛到,人們就把小年當大年過。親朋好友之間,同事同學之間,借小年之際,歡聚一堂,相互間送上美好的祝願;把友好、感謝、感激傳送到每個親友、同事、同學的心中;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隨著大年的臨近,各單位、各部門也為職工們置辦了年貨、禮品,將組織的關心、溫暖送到每個職工的心中。隨著大年的臨近,人們置辦年貨的步伐越來越快,到了臘月二十九,年貨全部置辦齊全,隻等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飯,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各家各戶最隆重的節目,將年味推向高潮。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十三億中國人除夕夜的一道大餐,視覺盛宴,讓人們期待、盼望。為了靜靜地、悠閑地、有滋有味地品嚐它的滋味,人們早早地將自家的年夜飯放在4∶00~6∶00之間。

年夜飯還是比較講究的。我家的年夜飯是按家鄉的傳統準備的,要包餃子,還要擀長麵,要有涼菜、熱菜。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平時的飯食猶如過去的過年。以前生活困難,年夜飯以肉食為主,如今的年夜飯,肉品成為點綴食品,魚蝦海鮮和時鮮果蔬唱起了年夜飯的主角。我家的年夜飯是以餃子和長壽麵為主,清蒸魚是絕對不能少的,“年年有餘”嘛!餃子和長壽麵煮在一起是我們家鄉的年夜飯,長壽麵預示著一年四季有糧吃,餃子形如元寶,標誌著一年四季有錢花。現如今雖然不缺糧吃,也有錢花,但傳統的習俗仍然趣味悠長,讓人思念,同時還引出不少童年過年的趣事和話題,一家人在燈火通明、熱氣騰騰的氛圍中吃年夜飯,別提有多開心、喜慶!

午夜的鍾聲將年味推向另一個高潮,爆竹聲聲震耳欲聾,此起彼伏,繽紛焰火,亮麗輝煌,照亮了住宅小區的上空,表達了人們辭舊歲迎新春的喜悅心情,也表達了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說到2009年春節的煙花爆竹,可謂亮麗輝煌,多彩多姿。煙花火箭般升空,天女散花般的開放,亮麗了天空,亮麗了住宅小區,更亮麗了人們的心情。煙花爆竹的燃放,成為京城大年夜晚的一大亮點。人們借爆竹的連連爆響和煙花的繽紛釋放心中的喜悅,歡慶生活的幸福,社會的和諧,經濟的繁榮,人民的安居樂業。

逛廟會是京城年味的又一大亮點。一直以來,都想感受一下京城廟會的盛況,今年的正月初五,終於如願以償。逛廟會的人們喜氣洋洋,穿著節日的盛裝,或東瞧瞧西望望,目不暇接地觀看廟會兩邊的擺設,招牌,或品嚐各地的小吃,或買些民間特產,諸如工藝品、食品、用品、小雜耍等。小吃應有盡有:北京的冰糖葫蘆、驢打滾,內蒙的烤羊肉串、新疆的饢、香港的撒尿牛丸、四川的麻辣燙魷魚、甘肅的涼皮、蘭州的牛肉拉麵、陝西的麻糖……小工藝品有北京的臉譜,西藏的腰刀,廣西的牛角梳等,還有各種卡通人物、動物頭臉的氫氣球、風箏、小哨子成為孩子們的新寵……還有各種花卉爭奇鬥豔,還有一些收藏小玩意的攤點,讓人們流連忘返。我們在廟會上買了兩把牛角梳,據說常用牛角梳梳理頭發,能起到醒腦、清火的作用;還買了幾株金香玉,栽到花盆裏已快開放了。

2009年的春節,在元宵節的夜晚,在煙花爆竹長達四個多小時的連續燃放爆響和閃亮中落下帷幕。人們又以新的姿態,新的心情,新的目標去投入新的工作,去耕耘,實現各自的理想。

北京的大年更具中華民族傳統特色。

春到小區

春季一到,眼目所到之處令人愉悅、振奮,想寫春的欲望漸漸變得強烈了。剛住進我們小區的第一年,正是大自然把春渲染得五彩繽紛、豔麗奪目之時,很多花卉和樹木都不知名,隻覺得看著它們心曠神怡。

今年春季,物業管理人員給不同類型的花卉樹木上掛上標簽,早晨遛Peter,正好有閑情逸致看看都是些什麼花草樹木。

一出單元門,一眼就看到紅色標簽,有珍珠梅、榆葉梅、雞爪槭、平枝栒子、銀杏、紅楓;看到這些植物,還勾起了不少回憶。記得高中畢業剛考上大學,在蘭州就見到了枝繁葉茂、花朵密實的小白花在寬闊的馬路中間搖曳,那種美感無法說出,就不知叫什麼名,想來那已是40年前的事了,直到今天才知道它叫珍珠梅。真是鄉村小妹,孤陋寡聞。

後來在西南的雲貴高原工作過,南方的春早,晨練時經常能看到整個枝條上都是綠豆大小、聚在一起的玫瑰紅花苞,不知叫什麼名,今天在小區的標簽上看到它叫榆葉梅,這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在小區看到新栽不久的小樹,枝葉十分秀氣,樹冠千姿百態,一直認為那是小楓樹,今天才知道它叫雞爪槭。雖不知道那些矮小、枝條發達、帶鋸齒的小圓葉密密實實,綠得透亮,秋天還結出珍珠大小的紅豆,又是紅得晶瑩,今天也才知道它叫平枝栒子。這些都是在小區院內看到和知道的。

早晨不到七點,打羽毛球的、跑步的、練劍的、遛狗的,人們早早地去享受春天、享受生活。

我也尋一份春天藏在心裏。

植物女子

“在咖啡館裏邂逅一女子。衣著暗色無華,穿一雙紅色球鞋、黑色高領毛衣、灰黑色的棉圍巾。臉很瘦,輪廓潔淨,幾乎沒有一絲絲的化妝痕跡,初看略有些憔悴,仔細看後卻有一種秀麗之美。眉毛黑而有力、眼神溫和,頭發紮在腦後,露出額頭。令人難忘的是她的笑容,以至這笑容就如陽光一樣,照在初會的陌生人的臉上,令人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