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看到雲嫂的丈夫在說這些話時,眼睛裏充滿了向往之光,一閃一閃的,特別柔和,特別溫存。
我明白了,就是第二天去工地上班,雲嫂的丈夫就再也沒有回來,至今已有三個年頭了。
看著雲嫂因悲痛而扭曲的臉,聽著她難以抑製的哽咽,想象著當初她痛不欲生的情景,兩個孩子失去父親的慘狀,目睹眼前她一家人生活的艱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水電工人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
後來我被調回家鄉省城的水電局工作。起初還時不時地給雲嫂寫封信,雲嫂也寄給我一雙當時最流行的鬆緊鞋。此後就再沒有收到過她的信,但我時時想念著她。
幾年以後,電站的王同誌來我工作的省城辦事,順便到單位看我,當我問到雲嫂的情況時,他低頭不語,好一會,眼睛潮潮地告訴我,雲嫂的女兒接班不到三個月,在一次工地事故中出事了。
我不知道當時的雲嫂怎樣的悲痛欲絕,也不知她如何地麵對這人生道路上的殘酷現實,隻記住王同誌告訴我的話,雲嫂還在工地做鋼筋工,她的兒子也頂班上工地了。
我不知道是怎樣送走王同誌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站在這五彩繽紛的霓虹燈下的,我隻覺得眼前晃動的是昏暗燈光下飛針走線的鋼筋女工——雲嫂,向我走來的是雲嫂穿紅著綠的女兒,看到的是雲嫂丈夫眼睛裏一閃一閃的向往之光,且這光逐漸擴大逐漸明亮,以至成了這五彩繽紛的霓虹燈。
心中的溫馨
人在閑暇時,過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幕幕的生活場景在腦海中非常清晰地顯現。有一天,大約六點半左右,在電視中看到一對情侶從河邊走過,是城市的環城河。陡然在腦海中顯現出自己和丈夫在環城河散步的一幕。
那是1997年的9月中旬,我第一次來北京探親。當時丈夫住在方莊,環城河就在小區的東邊。大約是傍晚五點左右,我們沿左安門橋的環城河散步。在路邊買了一包糖板栗,一邊走,一邊聊,一邊吃。那份悠閑、放鬆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少有的。因為我們是搞水電的,常年隨峽穀河流奔走,過的是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少有閑心悠閑地散步。當時我就想要把這散步時的悠閑、輕鬆留在心中。當時的環境非常幽靜,河裏的流水慢悠悠的,平滑如鏡;兩岸的垂柳隨風輕舞,稍遠處的白楊樹竊竊私語。沿河散步的就我們倆人。偶爾,也能碰上一兩個路客。那次散步可以說是我們隨江河漂流定居後的第一次,那麼悠閑那麼輕鬆,內心的平靜、溫馨也是難以言說的。那份溫馨一直留在我內心深處。特別是散步時的心靈相通,即便靜悄悄的不說一句話,也勝似千言萬語。心中的相依更是難以言說。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了現在年輕人說的兩人世界。
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回到家中。當時的情、當時的景、當時的感受至今想起來還是那麼的溫馨。
細節裏的愛
我是一個易被感動的人。常被親人的一句叮囑、朋友的幾句問候所感動。
記得80年代,我和丈夫因工作分居兩地,我在青海他在貴州,那時的電話還不十分發達,以鴻雁傳書為主,常常被丈夫信中一句關愛的話“青海風沙大,出門時戴上圍巾”感動得淚如泉湧。如今,我要出門時,他總要叮囑一句:“過馬路注意安全!慢點走路!”與女兒兩三天不見麵,她肯定打電話:“您好嗎?沒有感冒吧?”也使我感動得心裏暖流滾動。每每看到身高1米86的女婿為他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彎腰係鞋帶時眼眶又潮潮的,說起來這些都是細節裏的愛,人們習以為常、漫不經心,沒有去認真體味過、思考過。
說起愛,我們常常感覺很抽象。其實細節才是生活的全部,愛就體現在細節裏,點滴之間和細微之處。
我們整日奔走在紅塵裏,忙碌中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許多細節,母愛的偉大就在於關注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並無怨無悔地付出,才構築了生生世世的人間親情;相愛的偉大,就在於注視生活中的每一點細微,且心甘情願地瑣碎,才成就了相親相愛的至真至純。
細節的瑣事看似漫不經心,卻融合著深情款款,悄悄地彙成珍貴的感情。所以,隻有將點滴細密的愛化為生活的每一處細節,才會熨平親人心靈的每一處褶皺,才會慰藉親人心中的每一縷情絲。
親情是慈祥熱誠、仁厚和道義的融會,更是愛心的涓涓流淌。
2007年12月2日,看《夫妻劇場》:帶著姑姑結婚。講的是電影演員李建義和妻子劉偉的故事,感人至深。
李建義和妻子相戀8年沒有結婚,主要是李建義拍戲忙,又帶著自己的姑姑、姑父,沒有房子結婚,拖了8年。後來有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才帶著姑姑、姑父與劉偉結婚。
李建義,一個胡子拉碴的大男人,在妻子眼裏稱得上愛工作、愛老人、愛孩子、愛妻子的“愛人”,這是劉偉對“愛人”的定義。劉偉說:“他愛孩子,對孩子上心,是一般人無法比的。”孩子上高中時住校,住校的第一天、第二天他還勸妻子不要惦記孩子。到第三天他堅持不住了,利用拍戲休息的間隙去看孩子。當時是上午10點左右,正好孩子排隊出來做課間操,他讓孩子出隊跟他說幾句話,孩子因學校紀律嚴沒有出隊,反而讓一旁閑聊的老頭老太太議論幾句:“又一個離婚的來看孩子,孩子都不理他!”他回家以後連說:“太受刺激了!太受刺激了!”
去日本拍戲,大老遠的,從日本給妻子帶兩個柿子回來,原因是妻子喜歡吃又脆又甜的硬柿子。他嚐了一下日本的柿子又脆又甜,用衣服包裹再三,藏在箱底躲過海關檢查,半夜下飛機回到家裏,非得讓妻子馬上就吃,怕第二天軟了。
孩子離家去德國學習,為了見孩子一麵,又利用拍戲的間隙,光著頭(因拍清朝太監的戲)去機場送孩子。
如果在北京拍戲,多晚都要回家,為妻子做好第二天的飯,妻子工作忙,一個人時經常湊合,不好好做飯吃……真是難以想象,大牌明星竟這樣把對家人的愛都融入這點點滴滴的細微之中了。感情至純感人至深。
有本書,名字叫《細節決定成功》,大愛更是飽含在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中了。
吐芳
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和諧、生活的多彩、探親訪友禮品的時尚,都像玫瑰,花香襲人,沁人心脾。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慨,全緣於2007年三八婦女節,女兒女婿送的一束玫瑰和兩枝百合。8朵玫瑰嬌豔柔潤,兩枝百合十朵花晶瑩剔透,寓意吉祥喜慶。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生平第一次收到的以鮮花做禮物時的感動,那是1998年秋末冬初的一個下午,工作在雪域高原的學生梅子來北京出差,懷抱一大束鮮花,有耀眼的百合花,鮮紅的康乃馨、明黃的長壽菊、紫色的勿忘我,紅黃藍白,色彩鮮豔,它們代表的美好寓意和無聲的祝福讓我至今難忘。第二束花是我2000年從北京回老家探望母親時,侄女萍兒送到我麵前的迎賓花,當時讓我怦然心動:當年的打工妹成了時尚女郎,讓我刮目相看。第三束花是女兒女婿在2004年的母親節送我一大束玫瑰花,它們無聲地傳遞著親情、牽掛、祝福。這又讓我想起我60歲生日時朋友們送的60朵玫瑰花,被插花藝人們包裝得圓潤如滿月,銀絲閃爍,紅光豔豔。原來這些花一直在我心裏吐芳散香。
在我心裏吐芳散香的不僅是這些花,更濃的是這深情、這祝福、這寓意。
一束花,一份愛;一束花,一份深情;一束花,一份心香;一束花,是多彩的生活,永遠鮮豔,永遠溫潤,永遠飄香。
與玫瑰花一並襲人的還有家庭的溫馨,親人的牽掛,兒女的孝順,朋友的真誠,家人的關心,這些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勝枚舉的。如老伴經常惦著我做家務的勞累,伴孫女辛苦,一旦閑暇或節日假期,便安排我們一起出外旅遊或踏青賞花,或避暑消夏;女兒對我的日常穿戴,平時用品,事無巨細地考慮周到;朋友們三三兩兩,或相約聚餐、公園散步、品茗聊天、怡情怡心……
這樣的生活,像鮮花怒放,在心裏吐芳,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