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結婚四十年
歲月如梭,人生如夢。不知不覺,我們的婚姻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裏程。
四十年的風風雨雨、艱辛勞苦、甜蜜親熱,都留在了歲月的長河裏,人生的道路上,兩鬢的白發中,也融入在自己的生命裏。走過了四十年的婚姻裏程以後,如今留在心底的愛情滋味,變成了難以割舍的親情;人生路上的時時牽掛、惦記,出門時注意安全慢點走路的叮囑,天氣變化時讓你增減衣服的關照……這時心中的甜蜜、溫馨、熨帖、像久放不啟瓶的佳釀,突然被人開啟,並搖晃,醇香四溢,不飲自醉。
有很多人認為,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不懂愛情或他們的婚姻沒有愛情,他們隻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討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平平淡淡的過日子。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悟透愛情的真諦。
婚姻是一種緣分。常言道: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百年修來同共事,千年修來共枕眠……看來婚姻真是冥冥之中的一種緣分。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在同一個鍋裏攪勺,在同一張床上共枕眠,還真是千年修來的緣分,萬年等來的機遇。
我們的緣分沒有令人神往的一見鍾情,也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不是父母包辦代替,說起來還真讓人有點心酸。
我們是“文化大革命”前考入高校的最後一屆大學生,入學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當“文化大革命”的風暴(那真可以稱得上是風暴)席卷到我們學校時,剛從農村進入高校的我們還真處在懵懵懂懂之中。記得那是5月的一天上午,正在教室上課的我們被樓道裏鼎沸的嘈雜聲打斷了上課,出去一看,學生們蜂擁著一位中文係的教授向樓道湧去,教授的眼鏡掉到地上被踩壞了,手表擠掉了也無法撿起……後來聽說那位教授是裏通外國的間諜(可能是有海外關係)。之後,揭發各教授的反黨言行,裏通外國的特務等大字報鋪天蓋地,一茬接一茬。學生們不上課了,學校停課鬧革命了,開始揪鬥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了……很快,鬥爭的矛頭由黨外指向黨內,由學校領導、教授指向了學生中的幹部和學習尖子……一夜之間,教授們成了裏通外國的間諜、特務,學校領導成了黨內的叛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學生中的幹部和學習尖子成了“修正主義的苗子”“白專典型”“封、資、修的孝子賢孫”……一夜之間,教室牆上貼滿了大字報:“把隻專不紅的修正主義苗子揪出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修正主義的苗!”“看看他們是些什麼貨色!”……不點名的點了學生中的幹部和學習尖子。一時,人心惶惶,個個自危,怕點名點到自己頭上。一些學生幹部和學習尖子都被孤立起來,其他同學也不敢同他們接觸,而且為了表明同他們劃清界限,還搜腸刮肚地尋找他們的“反黨”口實和資料。
他是班裏的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當然逃不脫“修正主義苗子”和“白專典型”的命運。我就是在這時開始關注他的。每天看著他心事重重,腳步沉重地去食堂吃飯,但每次隻喝點湯就走出食堂,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我情不自禁地湧出對他強烈的同情,關切起他,擔憂起他來。當時的形勢,不允許我對他有任何的表示,我隻是在心裏默默地關切他,注視他,還用目光偷偷地追隨著他的身影。
當時的我,正在看一本小說《春雷》,我常常被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在艱苦的鬥爭環境中積極向上、衝破阻力、堅持鬥爭的事跡感動著,也被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冒著生命的危險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執著相愛鼓舞著。
記得從上初中開始我就十分喜歡讀小說。那個年代推薦的優秀小說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迎春花》《新兒女英雄傳》《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十二部,到初中畢業時,我已全部讀完。在讀小說的過程中,就喜歡在小說中尋找自己的感情,有時甚至覺得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為自己塑造的,在思想上、感情上同他們產生了共鳴。心想將來自己也要向他們那樣堅持鬥爭、熱愛生活、追求幸福、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