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記得那大約是我到龍羊峽工地的第二年——1979年7月的一個下午,下了一場罕見的冰雹,當時我們正在教室開會。冰雹下得又大又急又猛,打在油毛氈屋頂上、玻璃窗上,像放爆竹似的爆響,其中還夾雜著玻璃的破裂聲,很是嚇人。毫不誇張地說,冰雹如乒乓球一般大。記不清下了多長時間,等我們下班回家時,冰雹將家裏的大門從裏麵封堵住推不開,當我們使勁推開一條縫時看到堆集在門角落的冰雹足有兩尺多厚。這當然是由風力推刮到門角落沒有融化的冰雹。

龍羊峽的荒涼真叫人難以想象。我們剛到那裏時,看不到一棵樹,見不到一根草,附近也沒有村莊。吃蔬菜十分困難。當地農民要走十幾裏地才能將自產的圓白菜、土豆用架子車拉到龍羊峽工地去賣。記得當時的圓白菜兩角錢一斤,土豆一角五分錢一斤,在內地也就是5分錢一斤,常常是供不應求。好在各單位食堂也派車去蘭州等地拉菜,也能少量地給職工家屬出售一些,經常因為下班晚而買不著。也有羊肉吃,記得當時一斤羊肉5—6角錢,內地7—8角錢。因為缺少蔥、薑、蒜、作料等,難去膻味,加上氣壓低,難以煮熟燉爛,也沒有覺得多麼好吃、多麼香。煮出來的麵條黏糊糊的,沒有熟透。做好的米飯像夾生飯。

日常生活中用的燃料也比較缺乏,夏天做飯用劈柴,煙熏火燎,使人難以睜眼。冬天燒煤爐火牆,不會封火,一夜受凍。後來,劈柴也不好買了,夏天做飯就用木屑。周日,先準備好幾個麻袋,然後去木材加工廠將木屑用麻袋裝好,過秤、付錢,再拉回家儲存在柴棚裏。做飯時將木屑倒入鑄鐵的北京爐爐膛裏,再在爐膛的中央插入一根長約1尺5寸,直徑約3—4厘米的木棍,然後將木屑捶打瓷實。點火前將木棍輕輕地抽出,將點著火的紙棒輕輕地放入中央的孔,火苗很快就躥上來了,很好用,但缺乏安全,因為爐子是放在小院的一角,稍不注意,火星就會被風刮到外麵。記得有一次刮風,不知什麼時候火星刮進了柴棚,等我發現時,木屑已經燃黑了一大片,我連忙用水潑滅。好在高原缺氧,沒有燃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真是有驚無險。

每個周日,都要將下周用的劈柴劈好,煤磚砸成小塊,爐灰掏空,水缸挑滿水。還要將一周換下來的衣服在搓板上用手搓洗幹淨,這是每個周日必須做的功課。職工們感歎,周日比上班還忙,還累。

龍羊峽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物質生活也非常匱乏,當然更談不上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了。偶爾看場電影,都是露天的。盡管是露天電影,但人們看電影的熱情不減,聽說晚上要放電影,人們早早地去占好位置,離放電影場地近的,有的放上長條凳,有的放上小馬紮,有的放上石頭、磚塊,還有的用粉筆畫上圈作上記號,有的幹脆寫上自己的名字。放映前,孩子們早早地裹緊衣服、抱著膀子、跺著腳,轉著圈地等待電影開演;男職工們穿著老羊皮襖、皮褲,戴著皮帽,縮著脖子等待;女職工們頭上包著圍巾,你擠我,我靠你,嘻嘻哈哈地取暖等待放映……電影開始了,人們安靜了。

文化生活的單調貧乏,物質生活的奇缺,並沒有影響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自身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從1981年開始,我們一部分在校的教師、機關幹部,用了六年的時間邊工作、邊讀書,完成了北京師範學院中文本科函授的全部學科,取得了大學本科學曆,拿到了畢業證。

艱苦的生活環境、匱乏的物質條件,磨煉了我們的意誌,豐富了我們的人生,提升了我們的自身素質,也培養了我們適應各種自然環境和艱苦生活的能力。氣候的惡劣,生活的艱苦,創業的艱難,並沒有影響水電人(確切地說是水電四局人)建設龍羊峽電站的堅定信念和火熱情懷。十年以後的1986年年底,龍羊峽電站下閘蓄水,改變了當地的氣候和環境,空氣變得清新了,濕潤了,潔淨了,風沙也小了。電站蓄水的第二年元月,下了一場難得的大雪。雪後初晴,天藍、雪白、水清、氣爽。就在那場大雪後,我離開了龍羊峽。

在我離開龍羊峽時,那裏已建起了三四層的辦公樓,職工醫院,俱樂部,商店、銀行、郵局、小吃店、寬闊的水泥路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十年來栽種的樹木也成活生長,辦公樓周圍也種上了耐寒耐旱的燈盞花、八瓣梅、九月菊等,自然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80年代中期,還在龍羊峽職工俱樂部舉辦了全國水電係統的歌詠比賽。記得當時的歌星任靜不知代表北京的哪個單位參加了歌詠比賽,她參賽的歌曲是《蝴蝶與蘭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那麼動聽的旋律,那麼優美的歌喉。地方的文藝團體也先後在龍羊峽職工俱樂部進行慰問演出,每個周末都可以看電影,白天也可以看……還舉辦過各家各戶的盆花展,元宵節的燈展等各種活動……龍羊峽,儼然是一座坐落在青藏高原的新興城市。國家領導人錢正英、李鵬、胡啟立等先後到過龍羊峽工地,看望戰鬥在青藏高原的水電人。1995年7月,胡錦濤也視察過龍羊峽水電站,把黨和國家的關懷送到了水電人的心裏……

昔日寸草不生,而今綠樹成蔭,高峽出平湖,我感歎水電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天換地的驚人力量,也佩服水電人吃苦耐勞,艱難創業的精神;更欽佩他們獻了青春獻子孫的情懷!改革開放把水電人推向了市場。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水電四局的職工們用“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開拓、創新”的“龍羊精神”去占領市場,建設電站。龍羊峽電站建成以後,水電四局的職工又在青海省先後建成了李家峽、公伯峽兩座大中型水電站,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前進。

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高品質生活時,應該牢記水電人對人類的貢獻和他們的奉獻精神,博大情懷;當我們徜徉於自然美景、享受心情的愉悅、身心的放鬆、精神的曠怡時不應該忘記曾經的艱苦生活,艱難歲月!

哦!難忘十年青藏歲月!難忘十年龍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