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 2)

臨行,郭君將《歲月流情》散文集打印書稿示餘,囑校閱,並為序。拙不善文,尤怯評論,意欲婉謝,但念及郭君多年至交,於餘情深誼厚,複知書稿乃其夫人張玉蘭君,豈敢固辭,遂欣然允之。

獲識玉蘭君亦久矣,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其時,餘共郭君同在一室搖筆,同居一舍棲身。一日,忽聞郭君夫人將調入,忙與同事為其張羅新家,遂相識玉蘭君於劉家峽職工家屬區一間“幹打壘”土屋。玉蘭君長年從教,見麵總是尊呼張老師,每見,她總是莞爾一笑,接著奉茶,親切之至。

其後,建堂君夫婦由甘肅至青海、貴州、北京,數遷其家,餘每探望,或盛情招飲,忝為其家常客,因而與張老師多有接觸交談,其質樸、賢惠、善良、聰穎,慈顏悅色,溫文爾雅,親和隨和,待人以誠,等等,諸多淑女美德集於一身,給餘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今見其近年所作散文,並輯成冊,蔚為大觀,令餘深感驚喜與欽佩。她不僅富有女性高標之德,更兼詠絮之才,滿腹璣珠,胸懷夢筆,蠶老而絲吐,厚積而薄發,分外令餘矚目,實乃難能可貴,堪為巾幗之佼佼者。

這本散文集共分六輯,即《生命如歌》、《流情歲月》、《生活感悟》、《讀書有感》、《山川遊記》和《心靈往來》,基本上涵蓋了作者的童年、青春、壯歲及至黃昏的方方麵麵,從人生的片段,以不同的側麵,充滿深情的描繪出多彩的生命曆程。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記趣,或議論,或感悟,均以深情、真情、激情湧入筆端,從而感染、感動、感奮讀者的心靈。餘通讀後,六輯內容,各有千秋,各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尤其鍾情《生命如歌》、《流情歲月》和《生活感悟》三輯中的文字,以為是本書精粹,其中許多篇章,那份刻骨銘心的親情,那份忠貞不渝的愛情,那份孜孜求索的癡情,以及那份麵對人生困頓的堅強和不斷追求的精神升華的境界,令餘讀時,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擊掌稱賞,時而回味沉思,文能達此境者,亦堪稱妙筆。

餘在批閱書稿中一篇篇文章時,正逢江南玉蘭盛開,隻覺花香與文香一並襲衣,便悠悠然陶醉於芬芳之境。於是,得詩一句:一樹玉蘭萬縷香。以樹喻書,以香喻文。餘謂此言,並非溢美之辭,君倘不信,請讀而以驗之。餘相信:青年才俊,會吸取其精神營養,開放出生命璀璨之花,耄而老者,能以其之感悟益心,不斷使情操之蕊飄香。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賦得七律二首,題為《讀玉蘭君散文集有贈》,聊以誌賀,亦做序結。

其一

小院芬芳唯海棠,江南湖畔讀華章。

十年心血千篇字,一樹玉蘭萬縷香。

纖筆細翻回憶浪,真情劇動老人腸。

行文流水堪娛目,料得後昆爭惜藏。

其二

華章讀罷憶甘青,十載風霜識冰心。

土屋為家無俗態,教鞭指處有歌吟。

客來含笑烹茶品,冬至圍爐暖我襟。

猶記揚州君探看,廿年難忘馬蘭情。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九日於新月湖畔

關水青,原名關瑞卿,江蘇揚州人,曾任中國水電第四工程局黨委宣傳部部長兼《龍羊峽報》總編輯。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江蘇作家協會、江蘇詩詞協會會員,邗江詩詞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