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寧海濤聲——中國農村巨變係列之一 第一章(1 / 2)

第六篇寧海濤聲——中國農村巨變係列之一 第一章

1

1989年12月28日早飯後,寧海鎮的老鄉們發現鎮政府上班的人中新添了一個中年人:高高的個頭,一雙深沉的眼睛裏滿含著智慧的光。他大步流星地走著,-直登上樓梯,來到二樓一間房門前,才頓足,看了看掛在門口那塊寫著“黨委書記辦公室”的靜悄悄的牌子,推門,進屋。

他,就是新到任的寧海鎮黨委書記張鐸保。

寧海鎮的父母官又換了一任。

生活就是這樣,每天都有一個新鮮的太陽升起來,每個人都在創造著嶄新的故事。

張鐸保新的生活就從這一刻起在寧海鎮揭開新的一頁。

院子裏,凍土層有竹筍拔節的聲音。

他開始翻閱有關資料,找人漫談,串村走廠……寧海鎮對他來說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既有誘惑,又有壓力。

寧海鎮在牟平縣的縣城內,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西靠開放城市煙台,東臨曆史名城威海,北與旅遊勝地、秦始皇東巡時到過的養馬島隔海相望,南下200公裏便是青島了。

寧海是黃海之濱一顆閃亮的珍珠。

寧海鎮的前任領導、現濟南市代市長謝玉堂,是膠東地區農村改革的起始者之一。早在80年代初期,寧海的鄉鎮企業就像龍卷風一樣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當它成為燎原之勢時,謝玉堂被委以重任走了。

擺在這位新任書記麵前的是一條坡度陡、轉彎多的盤山路。前任交給他的起點太高了,但他不會後退,隻會衝坡。

他抬起頭,從窗口向外望去。

雨攪雪,下得好大。一位穿皮夾克的老農挺著硬朗的身板走得很急,踏得雪水飛濺。

2

張鐸保的老家就在牟平縣,他是在莊稼地裏長大的農村娃兒。24歲那年生活出現了轉折,他到一家工廠當上了工人,不久又到縣體委工作。70年代初,他調到水道公社,先是任公社副書記,後來任書記,水道公社是個窮鄉,農民生活狀況很淒涼:一個勞動日不足四毛錢,每年的人均收入才60元。農民的口糧有二分之一是地瓜。群眾慘兮兮的過日子,張鐸保心裏很難受。他和同事們一心抓多種經營,增加經濟作物,平均每人種一畝花生,科學種田畝產達到400多斤,一個勞動日的價值也很快升為一塊錢,窮山鄉農民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後來,張鐸保又領導群眾大力發展畜牧業,栽培蘋果,開采黃金鐵礦……1978年水道公社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48元,為全縣第一。群眾稱讚他是“莊稼人的好書記。”

命運似乎注定了張鐸保總是要到荒天大漠去拓荒。1984年,縣委把牟平縣黃金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的擔子交給了他。當時,黃金生產形勢一片蕭條:全縣僅有三個黃金生產企業,且管理落後,開發能力低,生產長期上不去。張鐸保拚搏、奮鬥了整整5年,到他1989年離任的5年間,全縣黃金生產係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7524萬元,新上了13個黃金企業,改造擴建了3個老企業,使日采選能力由原先的175噸增加到600噸。汗水變成了碩果。牟平縣的黃金生產年年邁出新步伐,1989年黃金產量達到40037兩,比1983年增長4.3倍,平均年遞增幅度32%,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三。1989年利潤達到1321萬元,比1983年增長9倍,平均每年遞增幅度47.2%。1988年,張鐸保率先成立了全國黃金生產行業第一個企業集團。同年,被評為煙台市黃金生產先進單位。並獲得全國黃金生產管理局頒發的榮譽證書。張鐸保本人被上級黃金生產係統和縣裏評為先進企業家,兩次受到縣政府的記功獎勵,晉升一級工資。

……

如今,水道大地上的白雲雖已飄到很遠的地方,黃金礦上的春草也已長得很高很野,但那畢竟是他流過汗水的地方,埋藏著他很質樸的願望,這願望至今依然像金子一樣鮮亮。

夜空,幾顆星星在歡樂地閃爍著小眼睛。

他沒有睡,卻仿佛走進夢境……

門。莫名其妙的事!一座門浮現在他眼前?好熟悉的門!對啦,那是鎮政府的大門,可以說與寧海鎮上任何一家的門麵沒有多大區別,無特殊的建築用料,也無獨到的裝飾,隻是那幅對聯十分顯眼,字跡是紅漆寫的,非常有力:

集體致富奔小康;

科技興業展宏圖;

橫額:百舸爭流。

記得那天到鎮政府上班,第一眼就看見了這幅對聯。他―眼掃過:18個字。它囊括了寧海鎮改革開放十年來走過的道路,也是今後較長時期內寧海黨政組織和5萬人民奮鬥的目標。張鐸保在進門的一刹那,立即感到這是一座幸福之門,它連著“宏圖”,通往“小康”。而自己則是從這門裏進進出出、忙忙碌碌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