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亞運村的第一代村民 第三章(1 / 2)

第四篇亞運村的第一代村民 第三章

我總覺得心裏的話還沒有寫完。

我的采訪完了,卻留下了思索。

也許這思索比采寫本身還要絞去我更多的腦汁。

亞運村在冬末春初吹拂著卷著微微雪粒的風。

可是,這畢竟是帶著寒意的冷風,侵人肌膚。

都是因為一篇報道把我攪得這般昏糊。

我看了幾遍。看懂了,但沒有想通。

不必把自己置於亞運村人的位子上去猜度那篇報道的作者的心:好心或者歹意。隻須站在旁觀者的超脫立場上,就可以得出許多發人深思的東西。

那篇報道在首都一家大報上登出,時間是1988年11月27日。當天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新聞節目也做了摘要播出。全國人民都記得它的標題:

《“罪惡的”包圍圈》。副標題是:“讓北京亞運村周圍盜竊、倒賣建築材料的醜行曝曝光”。

我必須大段大段地引用它:

“沿亞運村東、北、西成新月形散落著北京朝陽區太陽宮、窪裏、大屯三個鄉的幾十個村莊,這裏同樣呈現著一片‘繁忙’;村裏的空地上,搭起一座座帳篷;一個個熔煉爐黑煙滾滾;帳篷旁的空地上、村民的院落裏,堆積著銀光閃閃的鋁錠、黃燦燦的銅錠,以及成捆的電纜、成堆的盤條、鐵腳手架等;騎自行車、手推車、肩背手提的小商販們出出進進,運來了大批市場緊俏的原材料……”

“據朝陽區公安分局特行科的陳德勝同誌介紹,自從亞運村開工以後,從河北、天津等地湧來了大批小商販。他們在亞運村周圍的農村租一塊空地或幾間房子,搭起帳篷,打出招牌‘收購廢鋼鐵’,實際上大都是收購不法分子從亞運村工地上盜來的原材料。亞運村周圍,這樣的黑窩有上百處。”

“這些黑窩主還雇有爐灶師傅,把收購來的原材料分類就地熔煉成鋁錠、銅錠、鉛錠等,然後再以高價出售,近年來,原材料價格猛漲,這裏的‘生意’格外興隆。一些為原材料逼迫得停工的鄉鎮企業、國營企業紛紛到這裏尋購緊俏原料。”

“亞運村工地上200多米長的進口電纜,頭天施工沒填實,第二天就不翼而飛,全被盜走後截成一米長一段熔成了銅錠。”

“新落成的大樓剛裝上鋁合金門窗,夜裏,被人全部盜走,掰成一段一段投進了熔煉爐。”

“國家花了大量外彙購進的建築材料、裝飾材料、社會各界募捐來的寶貴高級建材,統統成了他們搜取的目標。更有甚者,這些家夥偷紅了眼,竟將北京衛戍區臨近亞運村的電話電纜剪斷了50米,致使戰備通訊停止3個小時多;亞運村東麵7棟居民樓的電線被剪走,使這裏一片漆黑,離派出所不遠的馬路上,8個地井蓋被盜走了7個……”

……

我之所以在這裏不惜篇幅的、不厭其煩的抄錄這些內容,其目的是讓這“曝光篇”也曝曝光。在人們還不了解它到底都寫了些什麼時,就很難透析它的欺騙性以及它給亞運村人心靈上投進的陰影。

我必須先給它下一個基本的結論:這篇報道嚴重失實。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我所接觸到的工地指揮部的有關領導以及稿件中所涉及的一些單位的同誌一致的認為。

我對它的看法也許比較客觀些:作者所列舉的那些“曝光”現象,不能說都沒一是那是絕對的以偏概全、用個別包容一般,當然摻雜了不少“合理想象”。你看:幾十個村莊的空地上,“堆積著銀光閃閃的鋁錠、黃燦燦的銅錠,以及成捆的電纜、成堆的盤條、鐵腳手架等”,這簡直可以跟亞運村工地的材料庫相比了,甚至其豐盛狀況超過了材料庫;你再看:“騎自行車、手推車、肩背手提的小商販們進進出出,運來了大批市場緊俏的原材料”,小偷成為明火執仗的龐大隊伍了,大搖大擺地進出亞運村;你還看:“一些為原材料逼迫得停工的鄉鎮企業、國營企業紛紛到這裏來尋購緊俏原料”,不要說小偷盜去的原材料,就是把亞運村工地上所有的原材料都搭上,如果可以解決停工的鄉鎮企業、國營企業的問題的話,那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等等。

作者明明是在寫小說,想象的翅膀展翔得非常浪漫。按說,稍稍有點“新聞頭腦”的人,都不會這樣去寫新聞。但是,現在不僅寫了,還登了,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