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亞運村的第一代村民 第二章(3 / 3)

小胡對我說:“也許你想不到吧,中心公園的建成對我們工地上許多人,進行了一次考驗,當時不少同誌都轉不過彎。”

“轉彎?”我有點吃驚。

“不是指要不要建公園,而是指什麼時候建公園。”

小胡沉陷在回憶中……

1989年初那陣子,現在的中心公園還是四周正在修建中的樓房的工地,是一眼望不透的“山”:砂石堆、攪拌站、鍋爐房、材料庫,還有工地辦公室等。因為都是“暫設”,擺放得就沒有一定之規,又因為單位太多,這6公頃的地麵根本不夠用,緊巴巴的連插腳的地方都沒有。好在大家都想得通:工程一完各奔東西,湊合著往前掀吧!

沒想到,春節剛過上級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6公頃以內地麵上的所有東西,必須在20天內全部搬遷完畢。

幾乎所有人聽了都大瞪起眼睛:這麼急三火四地騰出地來幹啥?

建公園,亞運村的中心公園。

這麼大的事應該早做安排,好讓大家有個思想準備。現在一道命令說毀就毀,偌大一個工地是娃兒們捏泥團那麼容易嗎?經濟損失不知有多少個萬呢!

要說沒早做安排,那是冤枉話。亞運村的規劃圖上不是明明標著“中心公園”的字樣嗎?

隻能這樣說:當初,要占這個地方,是非占不行的,別無其它地方可選擇;如今,要騰這個地方建公園,也是非騰不可的,因為圖紙上明明這樣標誌著。何況,花木還得有個一、二年的生長期!

總之,亞運村的綠化、美化耽誤不得,搬遷,騰出公園,這是大局。造成經濟損失也得搬!用雙手去創造財富,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當推土機吼叫著推平地麵時,不少工地的負責人流下了眼淚,完全可以理解的眼淚啊!

推土機發怒似的吼叫著,中心公園的雛形在那尖利的鏟刀下誕生……

事後,有一個工地的負責人算了一筆帳:這次搬遷造成的經濟損失達90萬元。這是一種犧牲,一個虧本。但是,沒有它,能換來亞運村的中心公園嗎?從這個意義講,值!

……

小胡領我走到一棵常青樹前站住了,這樹用葦席包擋著,怕冬天的西北風把它凍壞。

小胡說:“這是白皮鬆,小平同誌栽的。”

他繼續沉浸在回憶中……

騰出工地沒有幾天,頂多一個星期吧,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來到亞運村中心公園栽樹。這裏計劃植樹3萬多棵,種草3萬多平方米。小平同誌栽的樹是這3萬棵中的第一棵。

他帶著女兒、外孫女和孫子,把一鍬鍬土培在一棵白皮鬆上。

這時陳希同走過來,指指四周那些正在興建的建築物,對小平同誌說:“這裏是亞運村。”

小平同誌站起身子,問:“聽說你們的錢不夠?”

在旁邊種樹的楊尚昆接上說:“現在陳希同到處化緣。”

小平同誌說:“到處化緣?你這個市長名聲不好啊!”陳希同說:“中國比較窮,而且世界上都這麼搞的,全國個體協會要捐獻包建一座體育館。都這樣,錢不夠也就解決了。”

楊尚昆接著說:“化緣越多越好。”

一行白皮鬆直挺挺地站在公園裏。

鄧小平放下鐵鍬,走到亞運會工程場館分布圖前,張百發簡要地介紹了場館建設情況。

小平同誌看著圖問:“亞運會明年9月份開,工程什麼時間完?”

陳希同回答:“今年年底完工。”

小平同誌又問:“比漢城的怎麼樣?”

張百發說:“綠化比漢城的好。”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心公園共栽140多棵鬆樹。這是公園裏3萬多棵樹中最早栽下的一批常青樹。

小胡和我還在公園裏走著。我看到山丘上的亭子裏有幾個外國人在照相,紅紅綠綠的衣衫好招人。這才是1990年2月,距亞運會開幕還有半年多呢,他們就進村了!

柔柔的風兒輕拂著白皮鬆的枝條兒,好像對誰招著手。

彙園公寓:和未來的戶主聊聊天

彙園公寓共有14棟住宅樓,它們圍繞著中心公園,自然而然地排列成一個弧形樓群。

我站在公園中間的山丘上望去,有5棟塔式公寓亭亭玉立,比別的樓美觀也高大,真有點鶴立雞群之感。隨我采訪的工地指揮部的同誌說,這是五棟高級公寓,室內的裝修和設備都很講究。

好,我們進去看看。

樓內的裝飾工作進行得很緊張,每個房間齊頭並進,我在行進時常常不得不從架子下鑽或者繞著從旁邊的夾縫中過。工人們操作中發出的叮叮咣咣的聲音很有節奏的在樓內震響著,正是在這聲響中,一棟一棟的公離變得完善、美觀起來。

同行者給我介紹說,塔式公寓分為2廳2室、2廳3室、2廳4室等戶型,每戶至少有2個衛生間。我在一間已經搞完內裝修的2廳3室裏參觀,屋內有廚房、電話間、空調等設備一應俱全。據說整個公寓內配有消防報警係統、電視共用天線、雙路供電係統,還有安全疏散樓梯一上下樓走兩條路。

另外的幾棟住宅樓為板型台階式的普通公寓,多為1廳2室,也有部分1廳3室和1廳1室的。

這14棟樓共有1900個單元(戶)。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公寓區設有30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這樣,在北京常常遇到的樓群中無處停車的麻煩在這裏得以解決,公寓區內除了建有商品豐富的購物中心,還有供常駐外賓和港、澳、台同胞、華僑子女就學的彙園學校。

我希望在亞運會當中或亞運會之後,這些公寓裏有了主人我能來這兒作客,拜訪公寓的主人。那時候,我給他們講講我所知道的公寓建設過程中的一些事兒,也許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比如,我可以告訴他們現在公寓首層的桑拿浴、蒸氣浴、健身房、棋藝室、多功能廳是怎樣建成的。

怎麼建成的?

說起來也許你不大相信。按原來的設計圖紙,公寓的首層是商店等生活設施。可是到了1988年的年底,忽然改變原來的規劃,改為現在的布局。不用說這個改變有道理,但畢竟彎兒轉得太大了,要給施工單位帶來很多困難的。一位在某公寓施工的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曾對我說:“我們當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該不該改變施工方案問題,而是認真研究改了以後如何施工。”於是,他們在有些地段重新開挖地基,按新的計劃重新加工訂貨材料。問題出在開挖地基上,由於14棟公寓的整個地下管線工程是與施工同步進行的,這時已基本完工,忽然要重新開挖地基,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隨時都有可能與已經深埋的管線撞車。他們隻好邊施工邊和設計單位的同誌研究,就在現場解決碰到的一切難題。

再比如,我可以給他們說說萬人大餐廳內樓梯的事兒。這種樓梯不同於我們經常所見的樓梯,它呈圓柱形,樣式很是別致。那天我站在地麵仰望,猶如立在深穀望天,很有一種深幽、遙遠的感覺。當我沿著樓梯攀階而上時,又感到自己仿佛在升天,頭頂的天地越來越大,腳下的地麵越變越小,這種感覺很獨特。

萬人大餐廳共有4個這樣的圓柱形樓梯,半徑都是6米。原來設計院圖紙上規劃的樓梯壁筒是用青鋼龍骨紙麵石膏板製作,但是施工中發現,這種材料要折成曲線呈圓筒狀不行,易裂,保證不了質量。後來施工單位經過研究試驗,認為宜改為豎向木龍骨牆麵,然後按原設計的辦法內填聚苯、鋼板網,再抹灰、刷油。這樣,摟梯的壁筒既美觀耐久,又保溫。

不僅僅是公寓的修建,而是在整個的亞運村建設過程中,這種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的事例比比皆是,要不,為什麼有人說,這裏恐怕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個“三邊工程”。

還比如,我可以和他們聊聊就在他們每天來往走著的那條沿著公園的平坦的馬路下麵,曾經有過一支特別隊伍進行了一次特別戰鬥。

那是1989年春節的前夕,在這塊鱗次櫛比的摟群中間,有一條已經“開膛”的管溝,攔腰切斷了道路,卻不能很快封蓋,影響著6棟超高層大樓的施工。這管溝是公寓區的電力動脈。因為春節期間包工隊、合同工都返鄉探親,管溝隻好“開膛”晾著,無法合攏。當時,其他勞動力還是可以找到的,最缺的是砌磚的瓦工。第一住宅建築工程公司的領導當即果斷決定:抽出公司機關幹部中的“瓦工”在春節假日中突擊幾天,使管溝“合膛”。大年初一清早8時許,公司經理、黨委副書記帶領機關30名“瓦工”,再加上從各施工隊招集來的近300名工人,搞起了“春節管線大會戰”。下午三時,建設部林漢雄部長、張百發副市長、孫夢蘭總經理到工地給他們拜年4初二,管線砌磚任務圓滿結束。

亞運村人將這次春節會戰稱為“蛇年的第一樂章。”

彙園公寓的住戶們,當你們在樓前寬廣而平坦的馬路上消閑漫步時,可曾記得你腳下當初彈奏的這第一樂章嗎?

又比如,我可以給他們說說亞運村的供熱管道是一種新型的目前在國內尚屬先進的供熱方式。據我所知,這在北京地區還是第一家。

先來段小插曲,你就馬上會明白我講這件事的意義了。如果你是個細心人,肯定看到過這樣一個現象:每逢落雪天,住宅區或辦公樓周圍埋著暖氣道的地麵上總是留不住雪,袒露著一條濕漉漉的、冒著絲絲熱氣的地帶。原因何在?地下的供熱管溝滲水,熱水跑出來,烘熱了地皮。白白耗掉許多熱能,屋內的溫度下降。這種情況幾乎在到處都可看到。但是,亞運村裏沒有。我在采訪中間遇到的那場罕見的大雪,亞運村被積雪覆蓋得一片潔白,卻始終未發現地麵上有一道“暖帶”。原因就是因為這裏采用了新型的供熱保溫管道。

供熱管道的敷設曆來采用傳統的地溝、架空敷設方式。它的無法克服的缺點是滲水,即使鋼筋混凝土的防水地溝,也很難做到絕對不滲水。有這樣的笑話:有的管溝長期大量存水,供熱管道浸泡在水中,保溫層被破壞,造成大量熱能損失,有人甚至從地溝裏抽出熱水洗澡。如果遇到地表水位高或水質含鹽堿高的地區,對管道的腐蝕就更嚴重了。

亞運村的建設者改變了這種弊病多端的供熱管敷設方式,采用“氰聚塑”直埋供熱保溫管道。這種新技術可在施工現場加工,將管道直接塊入地下,施工簡便,從而取代了防水地溝。“銀聚塑”直埋供熱保溫管道是由防腐層、保溫層、保護層三部分組成,三個部分緊密配合,步步設防,層層防水。

行啦,我已經說得夠專業了,你可能聽得有點轉向了。不過,有一點你是會明白的,你的公寓到了冬天溫度肯定比別處要高,你不會挨凍。這個實惠你是會感受到的,那麼你就該感謝“気聚塑”。

亞運村的村民們,我想應當稱你們為第二代、第三代……村民們。我還可以給你們叨叨好些第一代村民的故事。不過現在就此打住。主要是時間不允許我長篇大論,我相信你們是願意聽第一代村民的故事的。因為你們之間也需要溝通,需要理解,我也是情願做這種傳遞信息的工作的。那就等我們以後有機會碰麵時再說吧!

村裏傳來了新聞

報上的一則新聞吸引了我,因為它來自亞運村。新聞的題目:《節能住宅小區在京興建》,很短,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

“正在北京亞運村興建的住宅小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建築節能型住宅小區,建築麵積為98萬平米。這裏的住宅外牆采取內保溫新措施,外牆的厚度比傳統牆的厚度減薄了,卻提高了保溫效果,降低了造價,拓寬了使用空間,每年可節約冬季取暖煤1.4萬噸。”

完全可以想象得出,這則消息對一個給亞運村建設者立傳的人會帶來多大喜悅!我不是為了筆下生花,我看重這件事的實際價值。

節能,這是我國的國策。但是,多少年來所看到的任意揮霍且屢禁不止的浪費現象,令人痛心。現在,亞運村的住宅建築成為我國最大的節能型住宅區,確實令人興奮。

為了使我筆下的亞運村人豐滿起來,我特地翻閱到了這樣一組數據:北京居住建築保溫質量普遍比較低,但是采暖能耗高,住宅單位麵積的能耗量相當於北歐國家的2倍,相當於美國的1.8倍。室內溫度卻比人家低2-3倍。

建築能耗是我國能耗的大戶,約占國民經濟總能耗的四分之一。但是這個領域的現狀令人憂多喜少。

1988年,國家經委節能局委托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織編製《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築部分,要求於1990年采暖能耗節能30%,2000年在此基礎上再節能30%。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

既要提高室內溫度,又要降低能耗,這條路在何處?

近年來,北京市有關部門在節能上開展了許多研究,建造了一批節能住宅,有得有失,積累了一些經驗。失敗也是一筆財富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亞運村的建設者在艱苦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條節能的嶄新路子。他們所擔負的工程被確定為北京地區節能建築示範工程。

我講了這麼多的背景材料,不外乎想告訴人們亞運村這則新聞的非同一般的價值。

此刻,我坐在指揮部工程技術部趙登亭部長的辦公室裏,聽他給我詳細介紹節能住宅區的來來去去。我真佩服趙部長,他不拿一個字的稿子,卻連一個數字都不差的給我提供了我想知道的一切。

“請你告訴我什麼叫外牆內保溫施工?”這是亞運村住宅之所以節能的內核,我還沒有弄得大懂呢。

趙部長站起來比劃著牆壁回答我的疑問:

“這是牆體,它被分解為結構、保溫兩個部分,在保溫部分使用了高效保溫材料。這樣一來,外牆就可以大大減薄,但並不影響室內的保溫。其奧秘就在這個保溫層。”

“那麼,你就給我講講這個保溫層。”

“就說這個牆吧,”他拍著牆,發出嘭嘭的聲音,“按一般的砌牆習憤,它應為37厘米厚,現在我們把它減為29厘米,其中外牆體24厘米,保溫層5厘米,保溫層包括空氣隔離層、自熄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和紙麵石脅板麵。我們給這種牆起了個名字叫複合牆,它的保溫效果可以達到74厘米厚的外牆保溫水平。”

嘖嘖!

這時,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個問題,造價。

趙部長說:自熄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確實價格較高,而且要靠進口,建築節能大量用它是有點問題。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才選擇了一種價格泜、有可靠性和穩定性貨源的高效保溫材料——岩棉。岩棉屬於無機保溫材料,在我國不少地方都可以得到。它的導熱係數比‘聚苯’還高,價格卻降低了五分之一:

之後;我專門到村裏轉了一圈。尋什麼呢?牆已封合,那保溫層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腦子裏留下了一個新鮮的名詞:“外牆內保溫”。它活鮮鮮的,誕生在中國這個最新又是最大的村子裏。

在我國,每天有多少地方在控製不住地消耗著熱能……他們為什麼不到亞運村來取經。這裏有不盡的熱源,愛源!

我若有所思地在村裏走著:糖是甜的,吃多了卻很苦澀。這確實需要人們細細地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