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化寺——創建於元代,拈花寺——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
外八刹位於外城或近郊區,包括覺生寺——始建於清雍正二十一年(1733年),廣通寺——始
建於元至元年間,萬壽寺——創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善果寺——創建於梁乾化元年(9
11年),南觀音寺——創建於金代,海會寺——創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天寧寺——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距今已一千五百餘年),圓廣寺——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17年)。
開列了這麼一份時間表,便會發現:還有一些同樣古老(甚至更為古老)的寺廟,並未列席內
、外八刹之中。
譬如宣武區白廣路西側崇效胡同內的崇效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香山北麓壽安
山腳下的十方普覺寺(即臥佛寺)——創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複興門內的鷲峰寺——創
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始建於金代,香山的碧雲寺——創建
於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西城的護國寺、西直門內的永泰寺——皆創建於元代……
究其原因,恐怕與規模之大小、香火之興衰也不無關係。像宣武區南橫西街路南的白馬寺,
創建於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遼金時極其繁榮,可至元代因都城北移,而淪為郊野,門
可羅雀;明代雖重振旗鼓,至清初再度頹廢:惟餘殘碑斷壁。康熙年間的文化名人朱彝尊目
睹後長歎:“仁壽千年寺,今存半畝宮。落鍾橫道北,瓦塔限牆東。客至愁嗥犬,僧寒似蟄
蟲。夕陽留未去,雙樹鳥呼風。”他詠歎的又豈止是一座白馬寺——這難道不是代表了諸多
古刹由盛而衰、直至湮滅的命運?評比熱門的旅遊景點,白馬寺一類自然要落選了。白馬寺
最終被夷為平地,連一磚一瓦皆未留下——除了一個空洞的地名。
鄰近東西牌樓的隆福寺,有“東廟”之稱;而距西四牌樓不遠的護國寺,也相應地被叫作“
西廟”。這東、西二廟的境遇,不比白馬寺好到哪裏。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的護國寺,被清末的一場大火燒得僅剩下金剛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門後一層殿三處
。而隆福寺,如今已無影無蹤。
即使是內、外“八刹”榜上有名的寺廟,也不見得全能避難免災。我查閱鬱壽江先生的考察
報告,發現他用哀婉的筆觸描述了其中一些古刹的現狀。
西直門外高梁橋西北的廣通寺:“今為北下關小學使用”。
廣安門內的善果寺:“今已蕩然無存。其址已被工廠、學校招待所占用”。
永定門外大紅門路的海會寺:“現已無存,舊地址為橡膠廠占用”。
廣安門外濱河路的天寧寺:“隻剩下中路院落,且已荒廢不堪,並淪為工廠和民居”。
阜成門外南營房的圓廣寺:“今剩大殿五間,為該地居委會使用”。
廠橋的嘉興寺:“八十年代中期已經全部拆除,於舊址興建了北海賓館”。
陶然亭西側龍爪槐胡同內的龍泉寺:“已改成居民大院”。
金魚胡同的賢良寺:“自1987年始,寺內建築多被拆除”。
大石橋胡同西口的拈花寺:“今尚存,由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占用,因缺乏維修,顯得破舊
不堪”。
最令人悵然的是南觀音寺:“今已無存,其址難尋”。簡直比白馬寺還要悲哀。我們好歹還
能按圖索驥查找到白馬寺舊址(解放後在原地興建了北京衛生學校和北京工業大學)。對於曾
為“京畿講院之冠”(有高僧說法弘揚經典)的南觀音寺,則徹底隻能捕風捉影了。
這些磚石或木質結構的古刹,陰晴圓缺的古刹,毀於風,毀於雨,毀於火,毀於雷電,毀於
兵戈,也毀於建設(街道的拓展、城市的發展呀什麼的)——說到底是毀於時間。時間才是真
正的敵人。
這些失去了神的佑護的古刹,最終隻能停留在紙上——發出被手指掀動的沙沙聲。這生命中
無法承受之輕!
很多的情況下,它們以傳說的形式存在。幻影取代了實體。
那一代代的僧侶,一代代的香客,一代代的建設者與毀滅者。
偶像。碑刻。燭台。經卷。鍾鼓。禪房。橋梁。園圃。階梯。池塘。牌匾……還有像鎮紙一
樣沉重的寶塔。
麵對著你,我不得不屏住呼吸,我不得不放輕腳步。
我是怕驚動了遠古的夢境吧?
北京的寺廟,除卻辟作旅遊景點(需買門票進入)的那部分,其餘,恐怕已所剩無幾了。以什
刹海為例——因其周圍有十座古刹而得名(據說全盛時增至五十八座),包括瑞應寺、普濟
寺
、龍華寺、淨業寺、豐泰庵、彙通祠、火神廟、永泉庵、淨海寺等等,如今惟一留存下來的
是後海北沿鴉兒胡同內的廣化寺(今北京佛教協會所在地)。廣化寺占地一萬三千八百平方米
,有山門(門外為影壁)、鍾鼓樓、天王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菩薩殿、方丈室以及後
院的二層藏經樓。
北京的寺廟在明清兩朝估計是最興旺的。尤其明代,一些太監參予進這項“公益事業”,紛
紛捐資創建或修複。譬如安定門內的慈隆寺是禦馬監太監高勳、張進等人讚助興建的,並且
請得動萬曆皇帝題辭;魏公村的大慧寺是正德八年(1513年)司禮監太監張雄創建,供奉著高
達十六米的銅製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左安門外的弘善寺是正德年間一位姓韋的太監投資
興
建,作為郊外的別墅,因而俗稱“韋公寺”——莫非他將寺廟作為房地產來經營了?還有舊
鼓樓大街的廣濟寺,是成化元年(1465年)神宮監太監劉嘉林拆房賣地興建的,真夠舍得的;
京西的崇化寺是太監吳公亮集資修複,也有皇帝題寫的招牌;法海寺是曆事五朝的老太監李
童於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集資創建的——那位導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刺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