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京華煙雲 1.《多少寺廟煙雨中》?(1 / 3)

第五章京華煙雲 1.《多少寺廟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本是形容江南佛廟之眾多。我一直以為杜牧歸納的

這個數目帶有誇張的性質。(“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

然而北京的寺廟,比之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數量之多居全國之冠,

並不亞於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泰國曼穀等被號稱‘寺廟之都’的城市。

”(鬱壽江語)《北平廟宇通檢》一書記載:北京舊城內及近郊區有寺廟八百四十餘處。這還

算是比較保守的統計。其實在鼎盛時期,已超過了一千座——可謂“十步一寺,五步一廟”

。

細細地數一遍,都夠費勁的。

其香火之旺盛,恐怕會使煙雨南朝汗顏的。

隻可惜很少有人替北京的這道風景作詩罷了。看來北京人自古即不太重視廣告效應。

當然,皇家的建築太多,分散了遊客的注意力。又有誰來北京,是專門為了看廟呢?

尤其在君主製的時代,神的殿堂再偉大,其豪華程度也不可能超越皇宮吧?天子腳下,寺廟

多、再輝煌,依然是一種陪襯——作為對盛世的裝飾與點綴。畢竟,中國的任何朝代,宗教

都受製於政治——或者說都是為政治而服務的。難道不是嗎?

皇帝即使尊神,也不能說沒有一點私心:希望神保佑自己坐穩了寶座。

譬如,元世祖忽必烈將喇嘛教奉為“國教”,並且下令修建了集皇權與神權的象征於一體的

大聖壽萬安寺(即今“妙應寺”)大白塔,本質上仍是為了貫徹“以佛治心”的政策。“坐鎮

都邑”的白塔再高,也高不過忽必烈汗的王冠。

又譬如,清順治帝為接待達賴喇嘛五世來京朝覲修造了東黃寺(作為其駐錫之所),雍正帝又

允蒙古部落之請興建西黃寺——“東黃寺與西黃寺,同垣異構,時稱雙黃寺”,也是為了加

強“民族大團結”(滿、漢、蒙、藏諸民族和睦的象征)。雍正甚至將自己登基前的私宅捐出

,作為黃教的上院(即雍和宮),夠慷慨的。到了乾隆年間,為禮待來京祝壽的斑禪六世額爾

德尼,在香山仿後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形式創建大昭廟,供班禪郊遊(俗稱“班禪行宮”);

後班禪因病圓寂,乾隆帝敕建清淨化城塔於其臨終前居住的黃寺之西,同樣是為了紀念彼此

的情誼。

北京的不少寺廟,都映射著帝王的影子。要麼是遵奉聖旨而修築,要麼則留有一代代皇帝的

履痕或墨寶。至於與之相關的傳說就更多了。像潭柘寺的那棵遼代所植銀杏樹,就因為寺內

老方丈告訴乾隆:“聖祖(康熙)和皇上駕幸潭柘寺這棵老樹都生出一側枝,以示慶祝。”乾

隆一高興,當場“禦封”為“帝王樹”。可見寺廟裏的一草一木,都可能因為皇帝的青睞而

身價百倍——更何況寺廟本身呢?

覺生寺是因懸掛有明永樂皇帝敕令鑄造的巨型銅鍾而改叫大鍾寺的。自乾隆初年起,這裏成

為清朝皇帝鳴鍾求雨的場所。民眾仰慕這座寺廟,純粹為了看一眼那口皇氣逼人的永樂大鍾

。

現代人來北京遊覽,故宮常常是直奔的主題,其次才會去看佛廟。看廟,在拜神之餘,若能

探聽到前朝王者的風流遺韻——更不失為一項額外的收獲。這,似乎才是遊客們真正的興奮

點:更關注的是人而非神——一種以人為本位的獵奇心理。畢竟,北京在大家心目中,是一

座皇帝們住過的城市——這也正是“古都”之意義。皇帝的生活終究比神的生活離我輩更近

一些,更容易引發起興趣。何況,在曆史上,皇帝的形象一向也是被神化的。

所以北京寺廟雖多,若論門票的銷售業績,注定比不上故宮或十三陵。皇帝的生與死,

是最令人熱衷的話題。這多多少少衝淡了寺廟的吸引力。

其實,北京的寺廟,很值得好好看一看的。假如你相信:神是不死的——這種願望會尤

其強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寺廟本應該比故宮呀十三陵呀之類更接近永恒。

看故宮、十三陵,隻要有好奇心就可以了。

看廟,更需要的是虔誠。

北京的內外城及郊區寺廟林立,若逐一抄錄,足可以排列成長長的一卷花名冊。隻是不知該

以何為順序——以名氣大小呢,抑或以年代遠近?俗諺“八刹三山”,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

的。基本上屬於論資排輩吧。

先說三山:位於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的潭柘寺,位於門頭溝馬鞍山麓的戒台寺,以及位於

房山區石經山的雲居寺(亦稱西峪寺)。絕對算元老了。

“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多好的廣告詞啊!形容其古老:始建於西晉(距今已一千

七百多年),初名嘉福寺,至清代曾改叫岫雲寺。然而還有另一句民諺:“火燒潭柘寺,水

淹北京城。”仿佛潭柘寺與北京城冥冥之中有某種因果關係——或神秘的呼應。甚至給皇帝

當教師爺的翁同和也如此迷信,他在鹹豐十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日記中感歎:“雨複至,殊無

晴。直諺雲:火燒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去年九月潭柘寺佛殿毀於火,今年恐有水患矣。”

難道潭柘寺會發布氣象預報?那麼其寺後龍潭山上的柘樹稱得上消息樹了?

始建於隋開皇年間的戒台寺(距今已一千四百餘年),因有規模居全國之首的戒台而得名(

素有“天下第一壇”之稱)。唐代稱慧聚寺,明代英宗賜名萬壽禪寺。所謂的戒台是共三層

的正方形漢白玉台座,底層邊長約十一米,四周長約五十米。各層外圍均雕有鑲安戒神的石

龕,合計113龕。頂層供奉釋迦牟尼坐像,殿頂正對處有金龍藻井。

至於雲居寺,由隋代幽州智泉寺靜琬法師創建,遼金時因石刻經板而聲名遠播。

再說八刹——可分為內八刹與外八刹。

內八刹位於內城,包括柏林寺——創建於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嘉興寺——始建於明弘治

十六年(1503年),廣濟寺——創建於金代,法源寺——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李世民敕

建,龍泉寺——創建年代無法考證(明代重建),賢良寺——創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