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俘虜的權宦王振,居然也是讚助商之一(在青銅佛鍾上鑄刻有其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香山碧雲寺,本由正德年間禦馬監太監於經斥資擴建,並在寺後預留了墓地,想作為死後葬
身之所;誰知權宦魏忠賢也看上這塊風水寶地,搶奪過來,選作墳址——據說製作規模和豪
奢程度不亞於皇陵。當然,隨著他身敗名裂,這一計劃也破產了。他隻給碧雲寺留下一件半
成品。
由上述可見:明代的太監很有錢的。其次,這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太監,不曾捐款興辦“
希望小學”呀什麼,而更熱衷投資於修造寺廟——估計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希望工程”吧
?或許與其榮辱觀念、生死觀念有關吧?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猜測。
寺廟本是神聖的地方,而廟會則使之世俗化了。有廟會的日子,估計神也放假了,而寺廟則
充滿市井的氣息。人們跨進山門,不再是為了燒香許願、求神拜佛,純粹是挑貨購物甚至看
熱鬧——就跟逛商場、逛公園似的。心情肯定輕鬆了許多。
我一直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神的腳下,為什麼出現了最早的跳蚤市場?或者說,在神的眼
皮底下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居然也能做到理直氣壯?
可能因為寺廟裏的空地較大,便於擺攤設點、堆放商品。要知道,那畢竟是超市尚未出現的
時代。況且,總不能在大馬路邊或天安門廣場上練攤吧——那多妨礙交通、影響市容啊!不
管怎麼說,廟會提供了最平民化的節日。市民們熱衷於逛廟會的話,就不會上街遊行、搞政
治運動去了。所以當時的執政者也是很支持廟會的:廟會不僅是集貿市場,簡直還帶有“群
藝館”的性質,豐富老百姓的業餘生活嘛。廟會除了買賣白貨與零食,還有算命測字的、耍
江湖把戲的、說拉彈唱的……
張中行寫過一篇《北平的廟會》:“每旬的九、十、一、二是隆福寺,三是土地廟,五、六
是白塔寺,七、八是護國寺,幾乎天天有;如再加上正月初一的東嶽廟,初二的財神廟,十
七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你會說北平真是廟會的天下。”諸多寺廟輪流值日,排
得可真夠滿的。不知道寺廟的主持們,是否會戴著紅袖章值勤,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或場地租
金?這點市場經濟的觀念,估計他們還是懂的。
白雲觀的春節廟會連開數天,以正月十九最為熱鬧——因為這是老掌門邱處機的生日,故稱
“燕九節”。清代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京師盛日稱燕九,少年盡向城西走。白雲觀
前作大會,射箭擊球人馬蹂。”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一些體育競技項目。聽老人說,扭秧歌、
踩高蹺等民間表演更是年年都有。
北京郊區還有專門的“花會”:張燈結彩,跑旱船、耍獅子、擂太平鼓呀什麼的。豐台鎮看
丹村有一座藥王廟,每年舊曆四月二十八(相傳是藥王孫思邈生日),開廟三天,好戲連台。
有一年,把紫禁城裏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都吸引了去看熱鬧。“老佛爺”想不到民間還有如
此的樂趣,當場封藥王廟的太平花鼓會為“皇會”,並賜龍旗,以資鼓勵。“老佛爺”肯定
不是微服私訪,而是坐著八人抬的大轎,有大批的保鏢追隨——有點像下基層體驗生活。而
藥王廟的花鼓會被評為“先進”,其檔次該如同當代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了吧?
還是張中行總結得好:“我總以為北平的地道精神不在東交民巷、東安市場、大學、電影院
,這些在地道北平精神上講起來隻能算左道;摩登,北平容之而不受其化。任你有跳舞場,
她仍保存茶館;任你有球場,她仍保存鳥市;任你有百貨公司,她仍保存廟會。”
解放以後,北京傳統的廟會陸續被取消了。半個世紀過去,北京的寺廟是否感到寂寞?是否
還能回憶起傾城轟動的廟會——以及那些逛廟會的人?
路過雍和宮,我會聯想到西藏——尤其是下雪天,我會聯想到藏北的雪,還有熱騰騰的奶茶
,在屋脊上飄拂的經幡……雍和宮究竟跟西藏有什麼關係?我的聯想究竟是荒誕的,還是應
驗了某種冥冥之中的安排?
1723年雍正當了皇帝,把自己做世子時的私宅,一半作為行宮,一半則捐賜給章嘉呼圖克圖
,成了黃教敬的上院——故名雍和宮。這座君權與神權達成統一的寺廟裏,住的都是喇嘛。
喇嘛們大都是從西藏來的。雍和宮也就成了藏傳佛教在北京的一大根據地,同時又是皇帝的
家廟。在清朝時,它應該算最正宗的西藏會館吧——或者叫西藏駐京辦事處。西藏的喇嘛得
到皇帝的關照,在北京城裏有了落腳點,迎候著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其中有一座白檀木雕
彌勒佛屬國內最大的木雕佛像,是西藏七世達賴喇嘛於1750年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以感激
乾隆出兵協助他平息了一次叛亂。這棵白檀巨木本是尼泊爾從印度采集的,達賴又以重金換
取,轉贈大清皇帝。據說由尼泊爾經四川運抵雍和宮,整整花了三年時間。如今又有幾百年
過去,來自異域的白檀,不會忘卻那三年的風雨兼程吧?
雍和宮的紅牆,既有佛光四射,又皇氣逼人。雍和宮的雪是京城一景。雪是冷的。血是熱的
。紅牆給人以溫暖的感覺。這是一座屬於佛的壁爐。穿黃袍的喇嘛,日積月累地在給爐火添
柴吧?他們想念故鄉西藏了嗎?那兒有一座布達拉宮,與雍和宮遙遙相望。雍和宮與布達拉宮
。北京與拉薩。很遠又很近。
還有我,雍和宮的一位多情的看客。身體佇立在雍和宮門前,思想卻回到拉薩。回到遙遠的
年代,如今有一首全國人民都愛聽的流行歌曲,就叫《回到拉薩》,鄭鈞唱的。這是一種精
神上的回歸吧。寺廟是神的會客室。又是人類的精神別墅。
雍和宮又是北京環城地鐵的一站。我每天上班,都要在雍和宮換乘地鐵。在紅牆下停駐片刻
,就坐帶扶手的電梯到地下去了。地下也有佛吧。我一邊頻頻回首一邊想:下次,該去雍和
宮燒一柱香了。或者想得更遠點:明年暑假,爭取去拉薩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