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一箭之仇,宋軍第二年複攻遼,又重蹈覆轍。這回宋太宗學乖了,遠遠地躲在後方遙控。他再也不敢置身於敵人的射程之內了。
宋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還不死心,發動第三次圍剿一史稱“雍熙北伐”。其時遼景宗駕崩,聖宗年幼無知,由蕭太後說了算(遼王朝“垂簾聽政”的故事)。出於投機心理,宋軍三十萬人馬趁火打劫,突襲這“孤兒寡母”之邦。兵分五路:“第一路自保州(今保定)進攻涿州,第二路自雄州沿拒馬河北上,這兩路是攻打燕京的主力軍。第三路自唐河穀進攻蔚州,第四路出雁門,進攻雲、朔。目的在於插入敵後,切斷遼軍由大同(遼西京)對幽州(遼南京)的增援。這兩路的主將是潘仁美,副將是號稱楊無敵的楊繼業。第五部是水軍,搶占遼西走廊,防止契丹自腹地調集援軍由榆關南下,沿海濱馳援燕京。五路大軍的總目標是會師薊城之下,奪回幽州故地。”(引自《北京簡史》)構想得堪稱盡善盡美,可惜計劃不如變化。
遼南京的現任留守正是那位謀勇雙全的耶律休哥。他在幽州城外打起了遊擊戰,不僅堅壁清野,而且專門偷襲宋軍運輸糧草的車隊——弄得大宋遠征者饑一頓飽一頓的,就差挖野菜嚼草根了。饑腸轆轆,又如何有破城攻堅之力氣?而蕭太後亦非頭發長見識短的平庸女流,臨危不懼,自草原深處驅動所有能戰之士,日夜兼程,火速增援南京。她本人甚至懷抱幼子(聖宗),親臨前線,像母獅一樣怒吼,以示魚死網破之決心。是的,對於她與她的子民來說,南京簡直比生命還重要——這是一座血肉之城、尊嚴之城。
果然,連敗三局之後,宋太宗終於心灰意冷,閉口不提“解放”燕雲十六州之事,轉為全線防禦:高築牆,深挖溝,廣積糧。一場古老的冷戰。
說起曠日持久的宋遼戰爭,今人最容易想到的是楊家將、穆桂英——已成戲劇中的經典人物。如果公平地看待曆史,則必須承認:契丹也有它自己的民族英雄,蕭太後、耶律休哥等人,亦非鼠輩。在連續三次的“遼南京保衛戰”中,他們屬於守擂的一方,卻臨變不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穩穩地壓住了陣腳。真是軍事上的天才。敢賭,敢拚,敢死,敢於迎接任何突如其來的挑戰。
1004年,睿智的蕭太後以牙還牙,也組織了一支遠征軍,冒險攻入宋境七百裏,占領距汴京(開封)僅一箭之地的澶淵州(今河南濮陽)。逼得宋真宗都準備移輦遷都了。還是靠強硬派代表寇準,擁護著真宗親赴遼營,訂立了城下之盟。約定雙方互不侵犯主權、互不幹涉內政,互不“創築城隍開拔河道”,“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溝壕完葺,一切如常”——恢複到戰前狀態。以兄弟之國禮尚往來。唯宋需“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在燕京交付。自宋太祖即開始囤積的銀絹,終於派上了用場——隻可惜是無償的。
澶淵之盟,總體上來說還是積極大於消極。化幹戈為玉帛,對連年苦戰的雙方都求之不得。從此形成“百年和局”:宋遼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燕京不僅是遼接受宋“歲幣”之口岸,而且邊境貿易日漸繁榮,南北貨物在此交換,互通有無。遼朝甚至在燕京設立太學,引進了漢族的科舉製度。
遼有五京:上京臨潢府(今赤峰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朝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南京一開始僅為皇家避寒的“冬宮”。澶淵議和後,因經濟、文化、外交諸方麵獨具的優勢,地位逐漸提高,直至成為遼的政治中心。尤其興宗、道宗等帝,極偏愛駐蹕南京:天氣好,水土好,景色好,飲食好,風俗好……
宋使逢年過節去上京或中京拜見遼帝,送信獻禮,必經南京。通常會在城南永平館(原碣石館)住幾宿,參加地方官員的宴請,並且遊覽名勝古跡。然後一路經望京館(今朝陽區望京村)、密雲館、金溝館,直至出長城古北口……
有一個細節頗能體現遼王朝開闊的胸襟:在古北口的交通要道,修築了金碧輝煌的楊令公廟。當然你可以很概念化地理解:這主要是做給重任在肩的宋朝使節看的,是粉飾太平——是故作大度的姿態,給往事畫句號,兼而安撫淪陷區的民心。但作秀能做到這種程度也夠可以了:絲毫不忌諱給昔日之死敵立傳樹碑。多多少少地說明:契丹不以勝敗論英雄,不以自身之利害論英雄,對戰敗了的對手仍然心存敬意——正如他們對趙德鈞那樣屈膝軟骨的降將怎麼也掩飾不住鄙夷的情緒。與胸懷坦蕩如大漠雄風的北方遊牧民族相競爭,小農經濟、爾虞我詐的一係列中原王朝,似乎注定了將蒙受恥辱。不僅在軍事上甘拜下風,在精神上也稍遜一籌。
契丹的可敬之處,在於保持著一顆愛憎分明的赤子之心。無論對敵對我,永遠尊重死去的高尚者,而不同情偷生的卑鄙者。譬如它對待楊令公與趙德鈞,對待烈士與懦夫,就是截然相反的態度。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也是圍繞一座城市的攻守展開的。其偉大在於,作者並非一味地偏袒己方的陣營,還不遺餘力地讚賞著敵人的光榮。既塑造了希臘聯軍中阿喀琉斯等豪傑,又稱頌了特洛伊城的英雄:赫克托耳。
契丹對勁敵楊令公的敬意,很有一股古希臘人的瀟灑與浪漫。這是詩人般的無邪的情懷。
發生在遼南京城下的“三大戰役”,以七年為始終。在我眼中,這是一部中國版的《伊利亞特》。特洛伊之戰持續了十年才分出輸贏。特洛伊失守了。遼南京卻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