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8.野蔬之癖
艾煊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凝彙成八大菜係、滿漢全席。但家常飲食,並非天天高張筵宴。常有不入八大譜係的應時野蔬,挾上筷端。雞魚鴨肉有脂膩厭食之日,野蔬清淡清香,無倒胃之弊,有令味蕾驚變之奇效。野蔬產自家前屋後,山嶴野澤,四時有序,八節常青。
各地氣候、土質、風習不同,野菜品種繁多,熟炒涼拌,烹飪方法也各有異。
野菜是鄉菜,因野菜而起鄉思、鄉愁、鄉戀等等鄉情的事是常有的。
我幼時居住的上鎮,前門臨街,後門外,隔條河,對岸是圩。幼時常隨母親搭渡船過河挑野菜。圩堤陡坡,田埂狹徑,小河兩岸,水塘四周,都是野菜叢生之地。
幼年經曆,烙印極深,後來下放農村時,又返壯為幼,常到果樹下、田塍上、竹林間挑食野菜。現在居住於城市樓群中,無野菜可挑,隻好常去農貿市場尋訪草頭、草菌、薺菜、青蒿、蘆筍、馬蘭頭、香椿頭。
薺菜極鮮,是野蔬中的報春菜。向陽的圩堤河埂上,樹林下,常年常綠,經冬不凋。嚴冬,它匍匐地麵生長,減低寒冷壓力。冰雪凍它不死,僅隻有些老葉發紅。葉色素,正是它禦寒的棉衣暖絮。立春一過,新芽萌發。隔年的老葉,新發的嫩芽一同應市。老葉其實並不見老。春分過後,白花滿枝,薺菜花炒蛋,也是一味佳肴。
野菜家養,薺菜已馴化成功。人工種植的薺菜,肥大,棵頭整齊,但味淡。野生薺菜,棵頭大小不一,老嫩不齊,還夾有雜草、泥沙。但比家薺更香更鮮。鮮嫩的野薺菜,鮮嫩的水豆腐,再勾以爽滑的芡粉,便成了極鮮的薺菜豆腐羹。
春天早起,逛一趟農貿市場,散步兼尋野菜,可收口舌生香,胃腿皆健之效。街市兩邊的菜擔裏,青翠、嫩紫、嫣紅。馬蘭頭、香椿頭、紫雲英、草菌,色豔味美。或熬湯,或熟炒,或熱燙涼拌。新鮮香椿頭,是炒蛋的極妙佳佐。鹽浸香椿頭,是盛暑厭食時的開味妙品。
幼年吃到的野菜,農貿市場一年年都有機會相見。惟有香青蒿,卻從無相會的機緣。
60年代初,有一年春天帶孩子郊遊,在紫金山下的一條小溪邊,無意中發現了一片香青蒿,喜出望外,連忙掐了好些嫩頭,帶回家來。青蒿、白粳,再加稍許鹹肉丁攪拌在一起,煮成菜飯,既香又鮮,是別種菜飯難以比擬的。與青蒿偶遇,僅此一機緣。從此後,青蒿菜飯,也就成了寒舍的絕香。
幼時,夏天常吃的野菜有米粉蒸鵝草,米粉蒸馬齒莧,還有清炒的水生芡梗。這些,離開家鄉後都不曾再吃過。但幼年印象極深,現在提起這些野菜,舌底都還能隱隱感到它們各不相同的味兒。馬齒莧的酸甜,鵝草的肥嫩,芡梗的清香,似乎是半小時前才一一嚐過其味的。人的感覺居然可以在舌底儲存幾十年,真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