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家常酒菜·菌小譜(1 / 3)

正文 37.家常酒菜·菌小譜

汪曾祺

家常酒菜,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卷袖下廚,一麵切蔥薑,調作料,一麵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腳亂,客人坐立不安,這酒還喝個什麼勁兒!

拌菠菜

拌菠菜是北京大酒缸最便宜的酒菜。菠菜焯熟,切為寸段,加一勺芝麻醬、蒜汁。或要芥末,隨意。過去(1948年以前)才3分錢一碟。現在北京的大酒缸已經沒有了。

我做的拌菠菜稍為細致。菠菜洗淨,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可蓋鍋煮爛),撈出,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摶成寶塔狀。先碎切香幹(北方無香幹,可以熏幹代),如米粒大,泡好蝦米,切薑末、青蒜末。香幹末、蝦米、薑末、青蒜末,手捏緊,分層堆在菠菜泥上,如寶塔頂。好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菠菜上桌,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

這是我的家鄉製拌枸杞頭、拌薺菜的辦法。北京枸杞頭不入饌,薺菜不香。無可奈何,代以菠菜,亦佳。清饞酒客,不妨一試。

拌蘿卜絲

小紅水蘿卜,南方叫“楊花蘿卜”,因為是楊花飄時上市的。洗淨,去根須,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愈細愈好。少加糖,略醃,即可裝盤。輕紅嫩白,顏色可愛。揚州有一種菊花,即叫“蘿卜絲”。臨吃,澆以三合油(醬油、醋、香油)。

或加少量海蜇皮細絲同拌,尤佳。

家鄉童謠曰:“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飯,拌蘿卜。”可見其普遍。

若無小水蘿卜,可以心裏美或衛青代,但不如楊花蘿卜細嫩。

幹絲

幹絲是揚州菜。北方買不到揚州那種質地緊密,可以片薄片、切細絲的方豆腐幹,可以豆腐片代。但須選色白、質緊、片薄者。切極細絲,以涼水拔二三次,去鹽鹵味及豆腥氣。

拌幹絲。拔後的豆腐片細絲入沸水中煮兩三開,撈出,瀝去水,置淺湯碗中。青蒜切寸段,略焯,蝦米發透,並堆置豆腐絲上。五香花生米搓去皮膜,撒在周圍。好醬油、小磨香油、醋(少量)淋入,拌勻。

煮幹絲。雞湯或者骨頭湯煮。若無雞湯、骨湯,用高壓鍋煮幾片肥瘦肉取湯亦可,但必須有葷湯。加火腿絲、雞絲。亦可少加冬菇絲、筍絲。或入蝦仁、幹貝,均無不可。欲湯白者入鹽。或稍加醬油(萬不可多)、少量白糖,則湯色微紅。拌幹絲宜素,要清爽;煮幹絲則不厭濃厚。

無論拌幹絲、煮幹絲,都要加薑絲,多多益善。

扡瓜皮

黃瓜(不太老即可)切成寸段,用水果刀從外至內旋成薄條,如帶,成卷。剩下帶籽的瓜心不用。醬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幹紅辣椒(整個)、味精、料酒(不可缺)調勻。將扡好的瓜皮投入料汁,不時以筷子翻動,使瓜皮沾透料汁,醃約一小時,取出瓜皮裝盤。先裝中心,然後以瓜皮瓜麵朝外,層層碼好,加一小饅頭,仍以所餘料汁自饅頭頂淋下。扡瓜皮極脆,嚼之有聲,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爾一曾治過國宴的廚師。一盤瓜皮,所費不過四五角錢耳。

炒苞穀

昆明菜。苞穀即玉米。嫩玉米剝出粒,與瘦豬肉同炒,少放鹽。略用蔥花煸鍋亦可,但蔥花不能煸得過老,如成黑色,即不美觀。不宜用醬油,醬油會掩蓋苞穀的清香。起鍋時可稍烹水,但不能多,多則成煮苞穀矣!我到菜市買玉米,挑嫩的,別人都很奇怪:“挑嫩的幹什麼?”——“炒肉”——“玉米能炒了吃?”北京人真是少見多怪。

鬆花蛋拌豆腐

北豆腐入開水焯過,俟冷,切為小骰子塊,加少許鹽。鬆花蛋(要醃得較老的),亦切為骰子塊,與豆腐同拌。老薑在蒜臼中搗爛,加水,潷去渣,淋入。不宜用薑米,亦不加醋。

芝麻醬拌腰片

拌腰片要領:一、先不要去腰臊,隻用快刀兩麵平片,剩下腰臊即可扔掉。如先將腰子平剖兩半,剔出腰臊,再用平刀片,則腰片易殘破不整。二、腰片須用涼水拔,頻頻換水,至腰片血水排淨,方可用。三、焯腰片要鍋大水多。等水大開,將腰片推下,旋即用笊籬抄出,不可等腰片複開。將第一次焯腰片的水潑去,洗淨鍋,再坐鍋,水大開,將焯過一次的腰片投入再焯,旋即撈出,放涼水盆中。兩次焯,則腰片已熟,而仍脆嫩。如一次焯,待腰片大開,即成煮矣。腰片涼透,擠去水,入盤,澆以生芝麻醬、剁碎的郫縣豆瓣、蔥末、薑米、蒜泥。